《大學語文》在內容上涵蓋了修身正心、勵志成人、處世方略、審美鑒賞等方面,力避不切實際或純粹孤芳自賞之空言閑語,主張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讓文學作品成為“攻玉”的“他山之石”,以利于學生整體素質與能力的真正提高。希望讀者能夠就此得知文學與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有所感念領悟或引發(fā)出進一步研修之想法。
語文是十分重要的課程。人們對此說的體認,在小學階段完全形成了共識,在中學階段也大致沒有疑義,至于大學階段是否開設語文課,則成為頗有爭議的問題。產生爭議的原因之一,乃是認定語文的使命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完成。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直觀地講,語文是“語”與“文”的組合。從“語”的角度而言,語文意在幫助學生正確使用語言(口頭或書面語):小學是啞啞學語,中學是借用他語,大學應當是自言自語(擁有屬于自己的話語)。從“文”的角度而言,語文可分為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面:小學語文重在文字,主要通過書寫誦讀,解決識記問題;中學語文重在文學,表現(xiàn)為閱讀較多數(shù)量的作品,掌握分析文章的一般技能;大學語文則重在文化,即利用作品認知社會人生、獲取益智增識的心悟靈感。我們不妨以孟浩然的詩歌《春曉》為例:能夠誦讀、默寫此詩,屬于小學水平;能夠從文學角度分析此詩的主要特色,屬于中學水平;能夠體認此詩乃是再現(xiàn)作者之生存狀況、寄寓著深厚“禪”意之作,則可達到大學水平。可見,大學語文課并非“高四”式的中學教學模式之重復,而是意在幫助學生融會整合知識、掌握處事方法、塑造人格形象,使之成為真正“文化人”的課程。因此,無論意欲追尋引導人生走向的形而上之“道”,還是渴望獲取入世技能的形而下之“器”,都與大學語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前言
一、諸子語錄
1.儒學摘要 孔子等
2.老莊錄真 老子等
3.墨子選言 墨子
4.法家治術 韓非等
5.孫吳兵法 孫武等
二、論辨評議
6.論貴粟疏 晁錯
7.典論·論文 曹丕
8.涉務 顏之推
9.項籍 蘇洵
10.童心說 李贄
11.呵旁觀者文 梁啟超
12.論睜了眼看 魯迅
13.今 李大釗
14.中華民族的百年盛事——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
《人民日報》社論
15.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 胡適
16.論真善美 培根
17.敬畏生命 史懷澤
18.未來的沖擊 托夫勒
三、記敘描述
19.晉公子重耳之亡 《左傳》
20.管晏列傳 司馬遷
21.鈷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
22.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 蘇軾
23.芙蕖 李漁
24.馬伶?zhèn)?侯方域
25.釣臺的春晝 郁達夫
26.楊柳 豐子愷
27.鴨窠圍的夜 沈從文
28.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張中行
29.秦腔 賈平凹
30.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
31.聽聽那冷雨 余光中
32.創(chuàng)世記 《圣經》
四、書札信件
33.諫逐客書 李斯
34.答盧諶書 劉琨
35.答李翊書 韓愈
36.給傅敏的信 傅雷
37.致父親的信 卡夫卡
38.致青年 巴甫洛夫
五、詩詞散曲
39.伯兮 《詩經》
40.七哀詩 王粲
41.讀山海經 陶淵明
42.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
43.梁甫吟 李白
44.新婚別 杜甫
45.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46.無題 李商隱
47.鶴沖天 柳永
48.定風波 蘇軾
49.感憤 陸游
50.賀新郎 辛棄疾
51.暗香 姜夔
52.懷古 張可久
53.詩八首 穆旦
54.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梁小斌
55.對月 歌德
56.感應 波德萊爾
六、辭賦駢文
57.吊屈原賦 賈誼
58.長門賦 司馬相如
59.北山移文 孔稚硅
60.秋聲賦 歐陽修
七、戲曲劇作
61.趙氏孤兒大報仇 紀君祥
62.四郎探母 張君秋等
63.日出 曹禺
64.高加索灰闌記 布萊希特
八、古今小說
65.白水素女 干寶
66.竇義 溫庭筠
67.轉運漢遇巧洞庭紅 凌漾初
68.黃英 蒲松齡
69.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 曹雪芹
70.斷魂槍 老舍
71.十八歲出門遠行 余華
72.繩子 莫泊桑
73.鐘擺 歐·亨利
九、隨筆小品
74.三重樓喻 伽斯那
75.野廟碑 陸龜蒙
76.蜀賈 劉基
77.錢 梁實秋
78.專家與通人 雷海宗
79.經濟學視角下的道德悖論 茅于軾
80.精神的三間小屋 畢淑敏
81.文化是什么 龍應臺
82.自然 愛默生
83.說郁悶 佩索阿
84.門 莫利
85.西西弗的神話 加繆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