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新生;華美文學與文化研究》是作者繼2006年出版的《“開疆”與“辟土”——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作家訪談錄與研究論文集》之后,另一本有關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的專著。全書再度從中文世界的角度出發(fā),對象除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華裔作家、藝術家、學者之外,也針對相關的文學研究現(xiàn)象進行反思,呈現(xiàn)方式為學術論文與深度訪談。
全書的結構比照前書,分為“論述”與“訪談”兩部。第一部“論述”共有6篇,始于文學文本,擴及建筑文本,終于后設批評,以不同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切入點,以及后設批評的立場,顯現(xiàn)此領域的豐饒多樣,為華美文學與文化研究拓展新的研究領域。
第二部“訪談”針對此領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批評家與歷史學家,透過一問一答,進入其創(chuàng)作、學術與內心世界,既透露出主訪者的興趣,更傳達了受訪者的關懷、觀點與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數據。通過零距離交流的深入問答,展現(xiàn)出主訪者與受訪者的密切互動,而受訪者的不同背景與身份也提供了有關文學、批評、歷史、博物館、社會運動的不同視角,展現(xiàn)了華美文學領域的多元面貌。
本書是筆者繼2006年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開疆”與“辟土”——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作家訪談錄與研究論文集》之后,另一本有關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的專著。全書再度從中文世界的角度出發(fā),對象除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華裔作家、藝術家、學者之外,也針對相關的文學研究現(xiàn)象進行反思,呈現(xiàn)方式為學術論文與深度訪談,目標則與前書一致:“試圖以開闊的視野、多元的角度、靈活的策略、仔細的解讀、適切的提問、活潑的互動,呈現(xiàn)美國華裔文學與文化的繁復面貌與重大意義,以供學者專家和有興趣的讀者參考與借鑒!
全書的結構與前書一致,分為“論述”與“訪談”兩部。第一部“論述”共有六篇,前兩篇分別以具體的個案與仔細的文本閱讀,來探討湯亭亭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兩個重點:如何在創(chuàng)作中挪用中、西文學傳統(tǒng)的資源,藉由轉化與創(chuàng)新,展現(xiàn)出獨特的跨文化與跨語言現(xiàn)象;如何結合一己的生命、創(chuàng)作與信仰,面對、轉化并升華個人與集體的創(chuàng)傷,致力于和解與和平,藉由“說故事”而“創(chuàng)新生”。如果說前兩篇的對象是作家與文學文本,第三篇則轉向藝術家與建筑文本,探討林瓔如何藉由越戰(zhàn)將士紀念碑,讓美國人能夠面對、反省此歷史性的集體創(chuàng)傷,不僅療傷止痛,并且達到和解、超越與和平的目標。
前言
論述
1.跨文化相逢與跨語言表現(xiàn):當Fa Mu Lan與Lo Bun Sun遇見花木蘭與魯濱遜
2.說故事·創(chuàng)新生:析論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
3.創(chuàng)傷·回憶·和解:析論林瓔的越戰(zhàn)將士紀念碑
4.越界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傳統(tǒng)與華裔美國文學
5.從邊緣到交集:探尋美國華文文學的位置
6.中國臺灣的華美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訪談
1.獻身書寫與和平的女勇士:湯亭亭訪談錄
2.辭海中的好兵:哈金訪談錄
3.華美·文學·越界:黃秀玲訪談錄
4.再現(xiàn)美洲華人史:陳國維訪談錄
論述
1.跨文化相逢與跨語言表現(xiàn):當Fa Mu Lan與Lo Bun Sun遇見花木蘭與魯濱遜
一
“我們有一本來自中國的書,里面說的是一個名叫Lo Bun Sun的水手的故事,他從小就渴望航!保–M244,斜體為筆者所加)——這是湯亭亭《中國佬》(China Men)一書中《Lo Bun Sun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Lo Bun Sun”)一章的開場。此書旨在爭回(reclaim)華裔美國人的歷史并重建華裔男性移民的英勇形象!八赣H是個外國來的人,命令他和兩個兄弟待下來經營家業(yè),”湯亭亭接著寫道:“但是Lo Bun Sun不喜歡經商,既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學法律,只好去跑船!咸鞝敳粫S幽愕,’他父親說。”(CM224,斜體為筆者所加)老天爺似乎真的回應了那位移民父親的話,違背父命的孩子所上的船遇到風暴,Lo Bun Sun僅以身免,漂流至一座荒島,成了唯一的生還者。脫離文明生活的他在那兒度過了幾十年,碰上了很多事情。該章結尾寫道:“在歷經更多的冒險之后,Lo Bun Sun回到了他出生的土地,于七十二歲退休!保–M 233/蕭241)因此,全章看似一個中國故事,內容涉及父子情結,以及上天懲罰一個不盡孝道、不履行家族義務的兒子。然而,果真如此嗎?
“Lo Bun Sun”三字對湯亭亭作品的英文讀者來說很像中文名字,而作者對這三個字的闡釋以及它們在中文里可能的聯(lián)想和暗示,更增添了這位只身海外、浪跡天涯之游子的異國色彩,也凸顯了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