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熊動不動就說:“這是我的!”不愿與人分享。他搶走小兔子的胡蘿卜,雖然他一點兒都不喜歡吃。他把小兔子從城堡嚇跑,但他一個人沒辦法玩捉迷藏。他把小兔子們趕上河岸,不讓他們游泳,但他自己游得再好再快,也沒有人給他鼓掌加油……終于,整個森林的動物們都被他趕跑,所有的東西通通都是他的了。但是,大毛熊發(fā)現(xiàn)自己不但沒辦法玩,而且也有點孤單……
這是一本輕松帶孩子體會分享樂趣的繪本。臺灣知名編劇、繪本創(chuàng)作者黃郁欽,用鮮艷明亮的色彩,為森林創(chuàng)造出繽紛的童話氛圍;簡單樸拙的文字,更能引發(fā)孩子共鳴。毋須教條式的訓誡或規(guī)范,《這是誰的?》讓孩子在輕松閱讀的同時,領略分享的真諦。
適讀人群 :2-5歲
★一本關于分享與尊重的生命教育繪本。
★讓孩子知道除了“這是我的”,分享也很美好。
★在輕松閱讀的同時,領略分享的真諦,看到他人的需要和權利。
★臺灣知名編劇、牧笛獎、小綠芽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兒童讀物獎獲得者黃郁欽作品。
“一個人”真的不好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幸曼玲
森林里的動物為什么一只只探出半個頭,躲在大樹的背后?又為什么每只動物臉上都是怯怯的表情,沒有喜悅?又為了什么到了故事的最后,每只小兔子手舞足蹈,歡樂洋溢呢?
故事從開始到結尾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這可以等孩子去覺察,等孩子去猜測。生活中,有許多“這是我的”的類似場景,孩子也多有被大人告知“不可以”的相關經(jīng)驗。但是,為什么“不可以”?為什么要和其他人分享?作者沒有直接道出,卻在圖畫中默默表現(xiàn)。
為什么大毛熊張大嘴巴,聲嘶力竭地高喊“這是我的”的時候,所有的動物,包括長頸鹿、獅子、河馬、狐貍、大象……不論形體大小,不論兇猛與否,全都被“這是我的”震懾住,不敢有一絲反抗。而大毛熊也因此喜滋滋地自以為是,以為他大喊大叫就可擁有全部的東西。動物們雖沒有說,但是選擇了無言的抗議——只要大毛熊出現(xiàn),大家不是緊繃著臉,就是逃離現(xiàn)場。漸漸地,大毛熊只能自己玩,只能自己拍手為自己叫好,在廣闊的大森林里只剩下自己一個。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常常會遇到家中孩子大喊“這是我的”,而不愿與人分享的情況;這時家長可能很希望孩子與人分享。但是,孩子看不到他人的需要,想的只是自己擁有的滿足。這是成長過程必須要突破的困境,所以給孩子一點時間,和他一起思考,一起討論。因為強逼孩子只會讓他挫折生氣,甚至以更強硬的態(tài)度回應。如同書里的大毛熊,沒有人逼他交出蘋果、胡蘿卜,也沒有人責罵他霸占河流、地洞,但他發(fā)現(xiàn)“一個人沒辦法玩”。拔河要一群人分成兩隊,捉迷藏要有人捂臉、有人藏,搖呼啦圈時要彼此激勵……最重要的是,玩任何游戲,都要有鼓掌叫好的觀眾和支持分享的伙伴。有人一起玩,才會玩出花樣,玩出歡樂,“一個人”真的不好。
作者沒有多說,只讓大毛熊自己察覺和醒悟。但是,從大毛熊的角度思考,為什么他走到哪里都要大喊“這是我的”呢?是要讓人家知道自己很厲害?是想要別人聽自己的?還是這是想和別人交朋友的手段?每個人生下來就希望和外在環(huán)境的人、事、物互動,在互動中獲得安全感、成就感,甚至是彼此學習,獲得知識。在大毛熊成長的過程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呢?爸爸媽媽也可以進一步帶領孩子,與孩子一起討論,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黃郁欽文/圖
臺灣知名編劇、繪本作家。1980年學電影,1986年開始擔任電視編劇。喜歡天馬行空地幻想、自由自在地畫圖,所以于1988年開始創(chuàng)作繪本,1996年成立繪本創(chuàng)作團體“圖畫書俱樂部”。目前正在持續(xù)繪本的創(chuàng)作。
曾獲得牧笛獎首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優(yōu)選、小綠芽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兒童讀物獎,以及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佳作。已出版作品有:《這是誰的?》《不對,不對》《好東西》《花狗》《躲好了沒?》《給我咬一口》《烏魯木齊先生的1000只小羊》《誰要來種樹》《當我們同在一起》《我有兩條腿》等。
談到大毛熊系列故事的時候,黃郁欽回憶道:“2011年,在構思大毛熊的故事時,我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時光。童年時沒有計算機也沒有電玩,雖然有很多兄姊,卻因為年齡差距過大,懂事的時候,兄姊都已經(jīng)出外念書,類似獨生子的狀態(tài),所以總是任性不已,以為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待人處世的禮貌,自然也不太及格。完成《這是誰的?》《不對,不對》時,赫然發(fā)現(xiàn)自己說不定就是大毛熊的原型,如今只不過是把童年的一些成長歷程轉化成一個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