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是中國最經(jīng)典的名著之一,也是中國最具智慧的書籍之一。它是春秋之時老子的著作,書中提出了“道”的概念,用以代表宇宙的本源和宇宙之間的普遍規(guī)律!暗馈豹毩⒍桓,并行而不殆,是一切事物和行動都應(yīng)遵守的準(zhǔn)則。
第一章 大道無常
第二章 辯證的道
第三章 無欲則剛
第四章 和光同塵
第五章 以道治民
第六章 回歸自然
第七章 大道無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適可而止
第十章 玄德
第十一章 有無之用
第十二章 遠(yuǎn)聲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掌握規(guī)律
第十五章 圣人之容
第十六章 靜以觀道
第十七章 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仁義之偽
第十九章 絕圣棄智
第二十章 保持獨立
第二十一章 唯道為德
第二十二章 以曲求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不矜不伐
第二十五章 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戒輕躁
第二十七章 善為不為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不為不執(zhí)
第三十章 恃強取禍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也
第三十二章 始制有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
第三十五章 道用無窮
第三十六章 柔弱勝剛強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靜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得一而不窮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 道隱無名
第四十二章 強梁者不得其死
第四十三章 無有入無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執(zhí)道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無為無不為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無心
第五十章 攝生之道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知其子,守其母
第五十三章 賊民者盜
第五十四章 觀天下
第五十五章 物壯則老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無事取天下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依
第五十九章 儉以養(yǎng)德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
第六十四章 善始慎終
第六十五章去巧智
第六十六章 甘為民下
第六十七章 圣人“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
第七十章 大道誰知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網(wǎng)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窮在于官富
第七十六章 柔取生,強取亡
第七十七章 損有余而補不足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為而不爭
譯文 “道”可以用語言來表述,但不是通常所說的道 ;“名”可以用文辭來命名,但不是平常所起的名。
用“無”來表述天地萬物形成初始的狀況;而用“有 ”來描述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本源。因此,要常從“無” 中去領(lǐng)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體會“道 ”的端倪!盁o”和“有”這兩者,本源相同,只是 指稱各異。“道”就是如此的玄妙而深奧,它是洞悉 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徑。
經(jīng)典解讀 在這一章里,老子重點介紹了他的哲學(xué)范疇—— “道”。道到底是什么,其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古今中外學(xué)者對其爭論不休,意見紛呈。有人說老 子講的道是基于世間萬物運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為 基礎(chǔ)的唯物主義;有人則說老子的道是虛無縹緲,脫 離現(xiàn)實的唯心主義,是他所認(rèn)為存在于物質(zhì)之上的超 越萬物的本源。與老子年代相距不遠(yuǎn)的韓非子在《解 老》中這樣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 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日道 ,理之者也。”他將道與物區(qū)分為兩種不同的存在, 即“道者,萬物之所然也。”同時,萬物還須遵循道 ,這是“之所然”的含義,這表明了道的二元屬性, 它不是像宗教哲學(xu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哲學(xué)那樣以 一種存在掩蓋另一種存在,也不是將兩種存在的關(guān)系 顛倒或模糊,而是清清楚楚地說明兩種存在,一種是 物,另一種是道,道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結(jié)合,它是一種 超越普通存在的存在。
可以說這種說法與《易經(jīng)》的“一陰一陽謂之道 ”相合。在《易經(jīng)》之中,陰陽既是構(gòu)成天地間萬物 的本源,又是世間萬物運行的終極規(guī)律。陰陽交合而 生萬物,萬物的生老病死、興衰存亡又無不遵循著陰 陽消長的大道。
《淮南子》中說:“……道之可以弱,可以強; 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窈,可以明 ;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yīng)待無方……”“夫道者,覆 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 裹天地,稟授無形!揭灾,淵以之深,獸以 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 游,鳳以之翔!备敲鞔_地提出了道為萬物之本, 道為萬事之律,它變化無窮,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是兩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傳統(tǒng)文 化的重要源泉。
當(dāng)今社會,有很多人習(xí)慣了大都市的生活,燈火 酒綠,車水馬龍,山珍海味,歌舞嘈雜,然而在這繁 華與光彩之下,難以掩飾的是人類心靈上巨大的空虛 ,和精神上的壓抑與窘迫。那種出于生物本性的對于 天地自然、萬物規(guī)律的思考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弗洛 伊德的“快樂原則”說就論述了文明給人類帶來物質(zhì) 利益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精神帶來了極為沉重的壓抑 ,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面對這些壓力和精神、心靈 上的迷茫,更多的人開始研究博大宏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 化,《道德經(jīng)》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智慧源泉之一。人 們相信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歸途 ,能引導(dǎo)狂躁的心靈恢復(fù)平靜,能讓失落的人重新燃 起希望。
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yīng)當(dāng)如何理解道,如何 遵從道?首先,我們應(yīng)當(dāng)敬畏道,敬畏遵從道而運作 的大自然,敬畏天地間合理存在的萬物,靜心體會那 些不可言說的宇宙奧妙,用心靈去感受世間一切;其 次,我們要在紛呈的生活中尋找到自己應(yīng)當(dāng)堅守的一 些道,不因為惡劣的環(huán)境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做到仰 俯天地之間而無愧;再次,我們堅守道的同時還應(yīng)認(rèn) 識到道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隨著外部環(huán) 境的改變隨時也發(fā)生著微妙的變化,我們在生活中應(yīng) 當(dāng)順應(yīng)道的變化而調(diào)整自己的立場與觀點,與時俱進(jìn) ,順應(yīng)世界潮流的發(fā)展,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跟 上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不使自己成為“落伍者”。
哲理引申 物生道,還是道生物,這個問題又回到唯物與唯 心的爭論之上,很難說得明白。但世間萬物并非混亂 無章的,它們都遵從著一定的規(guī)律,這是肯定的。所 以說:萬物皆有其道,天地有道,故能長存;日月有 道,故能常升;君子有道,故能周行天下而不困。
對于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我們來說,生活的方方 面面都是“有道”的。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無不遵 守著各種規(guī)律,道德法律、規(guī)章制度乃至人內(nèi)心的各 種原則、底線都規(guī)定了我們?nèi)绾涡惺拢绾巫鋈。?類在長期的文明積淀之中總結(jié)、創(chuàng)造出了這些“人生 之道”,也必須時時刻刻遵循著它們,沒有這些社會 就會變得混亂,組織就會陷入癱瘓,個人也會迷失、 不知所從。古今中外的圣哲賢人們提出了很多治國之 道、齊家之道、修身之道,指導(dǎo)著人類在茫茫歷史之 中不斷前進(jìn)。
春秋時楚國的令尹子文就是一個在行動中堅持大 道的人。他家中有個觸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抓了起 來,但聽說是令尹的家人就放了,子文找來廷理責(zé)備 說:“設(shè)立廷理就是要管犯王令國法的人,那些正直 的人持掌法律,柔和卻不屈服,剛烈卻不折服,現(xiàn)在 違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這是作為法官卻不公正,心 中懷有私念,這不是說明我有結(jié)黨的意思嗎,你怎么 能夠違背法律呢?我掌握如此高的職位,是給官員和 百姓做表率的,官員和百姓們有的人有怨言,我也不 能免于法律,現(xiàn)在我的家人犯法,你因為我的緣故而 放了他,那我的不公正在國家就彰顯了。我掌握一個 國家的命運卻讓別人聽到我有私心,這就違背了我所 堅持的道義,不如死了!庇谑撬麑⑵浼胰私唤o廷理 ,說:“不給他判罪,我就死! 廷理不得已判了那個人的罪。楚王聽說了,來不 及穿上鞋就跑去子文家中,說:“我年紀(jì)小,執(zhí)法官 員安排錯了人,讓你委屈了。”因此罷黜了廷理,而 且抬高子文的地位,讓他管理內(nèi)政。國家的老百姓聽 說了之后,說:“令尹這樣公正,我們這些人還有什 么可擔(dān)憂的呢?” 行為源于意識,意識源于信仰。你心中堅守什么 樣的大道,決定了你將會做什么樣的事情,也決定了 你將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正確的“道”鑄就偉大 的人格,錯誤的“道”則導(dǎo)致錯誤的人生追求。信仰 和堅持中華古今美德,吸取中華民族各個時期的偉大 智慧成果,戰(zhàn)勝偏執(zhí)和無知,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不 斷奮斗,這也許是《道德經(jīng)》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 啟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