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步修行》是余秋雨教授系統(tǒng)闡釋人生修行的歸結性著作,用優(yōu)雅的哲理散文寫成。他把修行分為“破惑”、“問道”、“安頓”三大環(huán)節(jié),并由此構成本書的三個部分。
“破惑”部分,仔細分析了人人都會遇到的“災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財之惑”、“潮之惑”、“仇之惑”的引誘和危險。作者逐一回顧自己在破除這每一個“惑”而達到“不惑”的過程中,如何使艱難的修行變得切實可行。
“問道”部分,作者從佛、道、儒和魏晉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篩選出直接有助于修行的精神助力,這也使個人修行融入了千年共修。這一部分,又可看作是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當代萃取。
“安頓”部分,是全部修行的總結,也就是追蹤修行者在經歷了重重“破惑”、“問道”之后如何實現心靈安頓。本書提出了“生存基點”、“因空而大”、“天地元氣”、“本為一體”、“相信善良”、“我在哪里”、“日常心態(tài)”這七個方面,概括了一個修行者終于上升為一個覺悟者的精神構建。
近年來網絡上不斷涌現標有余秋雨教授名字的大量詩句、美文、格言,內容全都有關人生修行。余教授說,只有這一本才是真的。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臺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家獎、金石堂*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近十年來,他憑借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系統(tǒng)著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雜志等機構一再為他頒獎,表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面合于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2002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F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wèi)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F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秋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wèi)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我們逃離了那么多錯覺之山,叩問了那么多正覺之門,最終,應該在何處安頓心靈?
你看,不管是道家、儒家、佛家,每家里邊有那么多門派,每個門派都足以留駐長久。但是,在他們近旁,還有很多別致的庭苑。更讓大家心旌搖曳的是,既然來自印度的佛教如此深厚,那么,同樣滋生在域外的大量精神叢林,又會怎么樣呢?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尤其是歐洲自文藝復興之后產生的近代文明……
每一處都可以安頓,但安頓的時間一長又會想念別處;如果轉移到別處,又有另外的信號吸引目光。這就證明,任何一處都難以對自己產生全方位的籠罩。
而且,那些門派產生的時間、地點、背景,確實與此時此地有極大的差別,硬行籠罩必生虛假。有了虛假,又怎么能讓心靈安頓呢?
是否安頓了,只有自己知道。只要還有一些隱隱約約的異光雜色,就很難安頓;只要還有一些濃濃淡淡的陳霉氣息,就很難安頓;只要還有一些邊邊角角的夾生和夸張,就很難安頓;只要還有一些絲絲縷縷的纏繞和糾結,就很難安頓。
安頓,不能全靠已有經典,而必須由自己出場。一遍又一遍,再叩山門,再訪庭苑,反復比勘、選擇、重組。最終,尋找到一種最自在、最簡約的精神圖譜,這就是心靈安駐的地方。
這就像一個成熟學者終身不離的私人藏書室,看來只是對世間已有圖書的選取,但選取就是營造,營造自己的精神棲息地。
這就出現了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
我們破惑,
我們問道,
我們營造,
我們棲息,
我們安頓。
二
我本人在畢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希望找到一種與很多經典密切相關、又不完全相同的精神圖譜。然而總是顯得過于龐大,一直在努力精簡。
精簡是一件大難事,但又有點迫切,因為很多學生總想讓老師用精簡的方式告訴他們人生的秘密,他們拒絕龐大。
就在這時,一些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了。
自從互聯網行世不久,網上不斷出現以我的名義發(fā)表的格言和美文,近幾年越來越多。
我回故鄉(xiāng)時,小鎮(zhèn)的廊柱上就張貼著不少寫著我名字的這種格言。一問,都是從網上抄下來的。
見到新認識的年輕朋友,他們一見面就大聲背誦這樣的網上美文。
更夸張的是,據在紐約聯合國總部任職的何勇先生來電,紐約一家中國餐廳舉辦我的“詩文朗誦會”,包括歌手演唱。他前去聽了,發(fā)覺也都是這樣的格言和美文,因此用電話來驗證……
這事我開始并沒有太當一回事,每次聽到都一笑了之。幾十年深受盜版之害和謠言之害,對于“橫搶”和“硬塞”這兩件事早已習慣。后來,我請朋友們選一些以我名義發(fā)表的格言和美文過來看著玩玩,但一看,心情立即發(fā)生了變化。
這些文字,盡管與我的筆墨風格南轅北轍,但在內容上卻沒有什么污漬,都在談論“人生哲理”。它們的出現,絲毫不存在過去那些謠言的不良企圖,倒是處處閃動著一種涂了粉彩、戴了面具出場的可愛天真。因此,當中央電視臺撒貝寧先生采訪我時談到了這件事,我就說:“我是一個通透的山谷,一會兒,飄進來幾朵烏云,一會兒,又飄進來幾朵白云,都不必驚訝。來過的云,都會悄然離去!
……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