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樹畫畫”用古體畫與打油詩搭配調(diào)侃現(xiàn)代生活,借助微信與微博等新媒體傳播,近年來在網(wǎng)絡(luò)上廣受歡迎。本書選取老樹新精選畫作24幅,以優(yōu)質(zhì)機宣紙單頁印刷,程度還原原作典雅古樸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可裝裱掛框,并附贈《老樹說》老樹十年文字首度結(jié)集、《世間破事去他個娘》老樹畫畫主題筆記本及“老樹畫畫”2016年年歷。可以滿足喜歡老樹畫畫的都市中青年白領(lǐng)收藏、饋贈之需求。
老樹,名劉樹勇,1962年生于山東省臨朐縣。1983畢業(yè)于南開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F(xiàn)為中央財經(jīng)大學(xué)文化與傳媒學(xué)院教授,藝術(shù)系主任。
上個世紀(jì)80年代初自習(xí)繪畫,問學(xué)于梁崎、王學(xué)仲、霍春陽諸師。后開始致力于視覺語言與敘事方式的比較研究。廣泛涉及文學(xué)、繪畫、電影、書法等領(lǐng)域。90年代中期以后,轉(zhuǎn)而關(guān)注當(dāng)代中國攝影發(fā)展及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相關(guān)問題,有大量批評文章行世。目前,主要從事影像的媒介傳播研究和具體實踐。2007年始,重操畫業(yè)。
新浪微博@老樹畫畫
微信公眾號老樹工作室
王五
王五是個打柴的,五十多了,沒有老婆。他大概是有個什么名字的,不過不大有人叫,時間一久,村里人便把名字給忘了,只知道他行五,去過朝鮮,于是便呼他為王五。
王五是外鄉(xiāng)人,據(jù)他說是在蚌埠一帶一個什么地方。某年,淮北大水,村落盡沒,看著一路餓斃的災(zāi)民,他娘帶他逃荒到了山東,落戶在此地。娘死了,他便參了軍,因為可以吃飯。王五不會什么手藝。據(jù)他說,他曾在上海拉過黃包車,別人皆不相信是真的,而且這手藝在這山里是無用的。種地又不會,王五還嫌啰嗦,于是就打柴。
這村子居處山口,乃山里與山外的物資集散地,挺大,但并不繁華。只有一家烤雞店,是山里一個老頭兒來這里開的,姓吳,店號便稱作吳家烤雞。本地人都覺得奇怪,烤這東西誰吃?本地人是不會吃的。但生意一直還過得去,因為山外便是城市,有繅絲業(yè)、水泥制造業(yè)及果品加工業(yè)興起,不時有些老外來考察。賓館過去一直也沒什么客人來住,盡是本地大小農(nóng)民頭目開會時下榻。吃食上卻是越洋氣越好,遠(yuǎn)道運來無非海參魚翅龍蝦鮑魚,西洋紅酒。有一陣子竟然流行吃法式蝸牛。一干人等鋪張開來,穿廉價西服,初時模樣兒也算斯文,急了便開始劃拳行令。劃著劃著,就光了膀子。硬著頭皮吃下去,旋即找個角落嘔凈,回家也說是吃過法國菜了。
真的老外一來,卻說是要嘗嘗本地風(fēng)味。賓館領(lǐng)導(dǎo)想了一夜,忽記起進(jìn)山拉山貨時見過一面烤雞的布幌子,仿佛姓吳。派人打探,果然有,而且?guī)Щ貎芍豢倦u來。老外左右扯著吃罷,大喜過望,扎煞著兩只油汪汪的肥手,說是“玩了夠德”。于是賓館主事兒的很是得意,開過幾個會議,又報上級領(lǐng)導(dǎo)批準(zhǔn)了,將這風(fēng)味列為本地菜肴之冠。又想重點開發(fā)開發(fā),將這老頭兒請到城里賓館,說,可商量著開個分店。吳老頭只是不答應(yīng)。問為什么,他就說是什么也不為,只是不想去,想訂貨是可以的。說完便回去。于是賓館只得長期訂貨。于是這烤雞店便一直開下去。
王五便是為這烤雞店打柴?倦u用什么木柴,柞木的好還是野海棠木的好,王五很清楚。吳家烤雞有些名氣,王五也以此自豪,逢人便說自己是吳家烤雞店的伙計。吳家烤雞店名氣傳到四鄉(xiāng),別人自然也對王五另眼相看。
王五就高興。每日晨起,著一身精簡打扮,青布褂子,寬腿褲子,千層底的布鞋。將一副豬鬃編成的毛繩挽在扁擔(dān)一頭,出得門去,一路吹著口哨兒進(jìn)山打柴。傍晚回來,村里干活兒的人也從地里回來了,便能看到王五在家門口當(dāng)街上磨斧子,旁邊放一碗白開水。王五頭上冒著熱氣,磨一陣子,停下,直起腰身,在初上的月亮下用拇指去試斧刃。月牙兒一樣的斧刃在手里亮得發(fā)白。嘴里口哨一直吹著,聽得懂的便知道他吹的是“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不過只是吹半截,后半截便不會了。
村里人似乎覺得,王五天天這樣過著,很快活,沒有人想過他也應(yīng)該有老婆孩子的事。人們看到他天天撮著嘴吹著口哨,吳家烤雞店后院的木柴垛一天一天地高起來。過路挑水的人有時會聽著院子里噼噼叭叭的劈柴聲,不時有木柈子蹦出墻外,打在刨食吃的母豬身上。人們都知道,王五很快活。
可王五很寂寞。鄰村掏了個煤窯,這村里人家大都改了灶,燒煤了。山上柴沒人打,進(jìn)山的便只有王五一個人。王五走在空曠的山谷里,一路走一路吹著口哨,望著滿山的草,滿山的樹,滿山的鮮花兒,他覺得很寂寞?谏诖抵抵坪蹙陀行┠伭,打柴時便不再吹。于是一座空山里,太陽暖暖地照著,鮮花靜默地開放,無有鳥喧的中午,就只有王五的斧子梆梆的砍伐聲,和一株什么枯樹轟然倒地的聲音。
王五將柴打好,攏在一起,將繩索來捆了,放在山谷深處的道上,就坐谷底的河水邊兒上吃干糧。
這水的上游有一座古寺,年久無人居住,頹廢了,只有風(fēng)吹破廟四周的風(fēng)鈴微妙的響動傳過來。但總是沒有人可以說話。于是王五就笑,揪一把野花扔到水里,看著水流把花沖走,王五就默默地笑。翻石頭捉到一只老蛤蟆,用一根枯草插進(jìn)蛤蟆的肛門里,然后撒開手,看那老家伙瘋狂地在水灘上奔跑猛叫,王五便放聲大笑。笑過之后又要嚎、罵,罵陳教導(dǎo)員,這陳教導(dǎo)員因為他偷偷將一件女人的褻衣打在背包里將他開除了隊伍。罵過之后,便躺在水邊的石板上午睡。他仰頭看著云彩從這山頭飄過那山頭去,聽著水在身下清楚地流響。太陽偏西了,有山風(fēng)起來了,王五覺得—天的日子又過去了,便起得身來擔(dān)著柴往回走。一路上都默聲不語,一進(jìn)村口,便又吹起了口哨。
山里來了一老一少,說是打普陀山來。那老者一副精瘦打扮,黑布長衫,著白布襪,黑布鞋。少年大約是童子模樣兒,提一只竹皮夾箱跟在身后。村長見著,問是投何處去的。那老者上前打一個揖,便說自己師傅早年在這山中隱居修身,日本人來時投普陀去了。臨了時托弟子來照看一下寺院。村長便詫異,說,哪有什么寺院?老者便說,就在這山中,稱作不了居的。村長更不知道了,便喚個孩子去找村里的長者打問,回來說是這不了居便是山中那座破廟。村長這才將信將疑,又記起了上級說過的什么尊重宗教信仰的話。忙翻文件,總是找不到。老婆便說,可是那本有紅字的東西?村長說正是,哪去了?老婆便說早打鞋底子用了。罵了老婆一句什么,出來對這老者說是歡迎歡迎,村里人總是希望那廟再興旺起來,香火續(xù)上,也保大家平安度日。老者抬眼將村長看看,說,是嗎?就走出去。村長又追上去問:那怎么。课遗扇藥椭扌?老者已走出極遠(yuǎn),頭也不抬。唯那童子回頭看他一眼,又踢一腳尾隨而去的狗。只見他師徒二人一路飄飄地進(jìn)山里去了。
王五很高興。次日進(jìn)山打柴,將柴打足了,擔(dān)到古寺門口立著放下,爬上墻頭朝寺院里看。只見老少二人已收拾出兩間耳房住下,這時正在門前廊檐下煮茶。
老者大約是知道有人在看,頭也不抬地說:打柴的,進(jìn)來坐坐。聲音洪亮深遠(yuǎn),王五禁不住哆嗦了一下。猶猶豫豫地進(jìn)到院子里來,老者已把一塊石頭在一邊碼好。王五看著師徒二人,問,能坐?那老者便說,坐。那少年朝他笑笑,轉(zhuǎn)過身去用一根竹管在兩塊石頭夾起來的火上鼓吹;鹜,火上一只吊缽里的水沸起來。
那老者從屋里抓一把粗茶出來放進(jìn)缽里,水立刻綠了。取下缽,在三只碗里斟過。
老者呷過一口,說,好茶。
童子便微微一笑。
王五也喝過一口,燙著嘴了,連說好茶好茶,真是解渴。
老者喝罷,問王五,一直在這山里打柴?
王五說,是,二十多年了。
老者說好,好,此地甚好。
王五就說,一般,弄口吃的倒是夠了。
老者又說好,好。
王五不知好在哪里。那童子只管吹火煮茶,并不看他。他覺得過路吃別人茶一碗,該謝謝才是,便說,長老如不嫌棄,我是王五,有的是氣力,可幫你燒了這一院子的荒草。
老者笑笑,看著滿院子枯黃的野草,說,若花兒一般,燒它做什么?留著看吧。說完接著喝茶。
于是,這古寺一如往常一樣頹廢,并沒有修葺得紅漆朱瓦,更沒有香火續(xù)上。除了兩間耳房略微灑掃過,門窗裱糊過外,其他數(shù)間正堂依然空空蕩蕩,依然有蟲子不住啃它。冬夜時分,朔風(fēng)吹來,一座古寺破屋和周圍無數(shù)參天老松嗚嗚作響。只有油燈兩粒,讓人還知道是有人住在里面。
村長初時頗懷疑兩人是犯什么科的在逃者,又懷疑是臺灣潛來的特務(wù)。與民兵連長暗中臥雪盯了兩夜,寺內(nèi)并無木魚敲,亦不見什么電臺發(fā)報的動靜。燈火滅后,只聞呼嚕聲山一樣響。村長又著人寫信去普陀問是否有人過來,回信說是。這才將信將疑,慢慢寬下心來。
師徒二人在此平靜地過下去,但并不去村里化緣。山中野味不少,二位行者初來北地,不大認(rèn)得,幸有王五積極推薦,說,這是苦菜,這是曲曲芽兒,做菜團(tuán)子吃,最好。賤年歉收時節(jié)這都是救過命的東西。說,這是山韭菜,做餡兒吃,和家中韭菜味道兩個樣兒。說,這是地衣,草變的,下雨天到處是,用腥油炒吃,香成個蛋。
老者與那童子一一試過,說是都好都好,唯那地衣是天地所成,吃來非人間所有。王五得了夸獎,便專揀下雨天氣進(jìn)山,約了老者和那童子,三人披了蓑衣,滿山上走來走去采地衣。采到地衣密集處,王五便禁不住手舞足蹈,又把口哨吹起來。那老者略微有些詫異,見他不過是心中喜悅,雖然忘形,并不散神,遂與弟子相視一笑也就罷了。于是大雨時節(jié),山風(fēng)四起,一座空山便讓王五的口哨吹得熱鬧異常。
王五自此便有了精神,不再寂寥。每日打柴不過半日,其他時間便是到寺里去與那老者相伴。師徒二人并不念經(jīng),也不打坐,只是整日在院子里煮茶,編蓑衣,種葫蘆。春天里,老者和那童子在院子里胡亂選了地點,種下幾十棵葫蘆。葫蘆藤蔓爬滿院子,開一院子的白花。陰天下雨,云霧籠在四圍山頂,老者便坐廊檐下對花煮茶。童子坐一側(cè),使一管禿筆習(xí)畫,隨畫隨丟。老者并不去管他,只顧自己喝茶。
偶爾,他也回過頭來對王五說一句,好茶呀。
王五點點頭。
老者又看著落對面樹枝上一只麻雀說,真正的好日子天天也過得。
王五發(fā)一聲喊,那麻雀驚飛了去。
老者便說,看看,走了。走了好。
回頭又給王五斟茶。王五便笑。又幫老者將各色草木的種子裝進(jìn)許多的葫蘆里去,然后掛在廊檐下的墻上。忙完,便從院子里掐一把白花夾在柴捆上,擔(dān)著柴,一路吹著口哨回家。
村長老婆進(jìn)城被車撞了,折一條腿,被人送進(jìn)了城里的醫(yī)院。村長得知,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將三個嗷嗷亂嚷的孩子交代給鄰居,便坐手扶拖拉機進(jìn)了城。
到了醫(yī)院,見老婆兩腿被吊著,周圍幾位穿白大衣戴口罩眼鏡者忙來忙去。老婆見他來了,咧嘴大哭。
一大夫嚎道,叫個什么叫?別叫!
幾個大夫便若開機器一樣將他老婆兩腿不住上下牽引。老婆益發(fā)叫起來。
村長過去罵一聲,哭個屁?又對大夫罵,日你祖宗,這么個弄法?
大夫便罷了手,一長者過來說,你來治?
村長便不再說話,低了頭,將帶來的兩箱吳家烤雞放在門后,然后退出屋子,在走廊外排椅上坐著發(fā)呆,聽屋里老婆殺豬一樣地叫。
如此折騰兩個多月,村長瘦成了面條兒。一日下午,村長正在院子里打水,大夫走來對他說,你老婆差不多了,下午做個片子,有了結(jié)果便可以出院。村長陡然精神起來,打一個在城里干瓦匠的兄弟那邊拉來一輛排子車,鋪兩床被子等著。不一會兒,片子做出來了,一漂亮護(hù)士走過來對他說,有些不好,大概是骨頭接歪了。村長一聽便蹦起來,剛要罵又忍下了。將老婆背出來放在排子車上,蓋上一床花被子。老婆兩眼望著他。村長平淡地說,你等等,我去去就回來。村長找到那主治大夫,就說,大夫同志,我跟你說個話。那大夫過來說,什么事?村長湊近了大夫,模樣兒微笑著在那大夫耳朵上放低了聲說,我操你老婆。然后就走出來。
老婆躺在那里,身上滿是落下來的黃樹葉子。村長什么都不說,拉起老婆便回去了。
晚上便有人敲門,村長出來一看,是那山中古寺的老者。后面便是王五,挑一紙燈籠跟著。
王五小心著,說是讓長老看看還能治不。村長便說,那請進(jìn)吧。
老者進(jìn)來,不說話。到得炕前,仔細(xì)摸摸那腿,就說,差了,差了。
村長慌忙問,還能治不?
老者要水凈了手,走到院子里,對村長說,買一只烏雞來,要當(dāng)年的。
村長又慌又喜,連說不難,不難,早晨便讓孩子買去。
老者不答話便走出去。村長要用手電去照路,王五說,這燈籠盡夠了,你回吧。
村長只得站門口,見王五手中燈籠一路閃著、轉(zhuǎn)著,從山道漸漸隱進(jìn)山里去。
村長老婆的腿被那老者重新敲斷,用那烏雞并什么草石藥物煉得一貼膏藥貼在腿上,不消一月,便可撐兩根拐杖走路了,且不覺出有什么疼痛。村長甚喜,不免在村里用高音喇叭將那老者和王五夸獎了半天。村里鄉(xiāng)民也都出些好吃好用的物件給村長家送來。吳家店里的吳老頭也著王五送過兩只烤雞來。村長感動之余,胃口大開,胡吃海喝,又漸漸豐滿起來。老婆一能下地干活兒,他便四處開會去了。閑置時候,便總跟人談起這長老的醫(yī)術(shù)真正了得。于是縣里各鄉(xiāng)風(fēng)聞大名,有人骨折,都不免來求老者救治。
老者初時總不拒絕。騎著病家牽來的毛驢出得山去,診治完畢,回到寺里與那童子熬膏藥。熬膏藥不用草木,燒柿樹的葉子。秋深時節(jié),一老一小便打開寺門在山谷里掃柿葉。從寺門口到山下的石板路上落滿了霜紅的柿樹葉子,一階一階掃起來,收在一間空屋里,當(dāng)藥柴用。有時王五也來幫著掃。
忙過數(shù)月,老者便有些疲憊神色。一日掃完柿葉,三人歸到寺里去,坐廊檐下說話。天已冷了,老者與那童子著了皂色長夾袍,童子坐地上使那管禿筆在柿樹葉子上寫字。老者自寬袖中抽出一只竹簫來吹著。王五將手揣在懷里,蹲在一側(cè)瞅著那缽煮沸的茶,一邊聽那老者不斷地吹著什么曲子。那調(diào)子很凄涼。
吹罷,老者呷口茶,使衣袖擦過嘴,朝前一指說,那是什么?
王五循他手指看過去,見是一棵禿了的梧桐樹,樹身上,枝干上,爬滿了千萬只蟬子退下來的殼兒,仿佛是果實。
王五笑笑,說,好看。
老者笑笑,又吹過一支曲子,將那火續(xù)上些木柴,然后對王五說,你去找那村長,就說我死了,不要再來尋我。
王五看看老者,老者只是喝茶。又看那童子,那童子身邊擁一堆腥紅柿葉,隨手寫過的柿葉皆隨風(fēng)吹出墻外去了。
王五站起身來,下山去了。
自此,寺里重新得了清靜。老者與那童子更不輕易出山外去了。只有王五天天進(jìn)山打柴。在山半腰上將柴打滿一擔(dān),抬頭看一看漫山枯黃的野草,看看天空里慢慢飛的鷹,聽著遠(yuǎn)處寺里風(fēng)鈴的瑣碎聲音,王五一點兒也不覺得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