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來演講的!笔状蔚桥_演講,17歲的馬爾克斯如是說。1970年《百年孤獨》已大獲成功,他演講時又說:“對我而言,文學創(chuàng)作和登臺演講一樣,都是被逼的!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后,演講卻成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不是來演講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2010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收錄了1944年到2007年間公開演講的名篇,時間跨度涵蓋他的文學生涯。除了對文學的眷戀與癡迷,講稿中還充分體現(xiàn)出他對社會弊端、文化發(fā)展、核危機等問題的關注,以及與科塔薩爾、穆蒂斯等人的動人友情。這些講稿,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傾聽馬爾克斯的心聲,聽他談自己、談《百年孤獨》、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 聽馬爾克斯談他自己,談《百年孤獨》,談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 《百年孤獨》作者最近新的作品
★ 讀這些講稿,讓我再一次發(fā)現(xiàn),身為作家,我是如何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成長的。
——馬爾克斯
后記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收在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公開演講時朗讀用的,時間跨度基本涵蓋了他的一生,從一九四四年十七歲在錫帕基拉送別學長,到二〇〇七年面對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院士和西班牙國王。
從開頭幾篇能看出,這位哥倫比亞作家對演講很排斥!拔也皇莵硌葜v的!边@是他首次登臺演講時對國立男子中學同學的提醒,被作者選來當書名。下一篇《我是如何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一九七。年演講時,《百年孤獨》已大獲成功,他又提醒聽眾自己對演講有多反感:“對我而言,文學創(chuàng)作就和登臺演講一樣,都是被逼的!钡谌,一九七二年領羅慕洛·加列戈斯獎,他說:“我曾發(fā)誓絕不做兩件事:領獎和演講。今天……連破兩例!
十年后,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必須要寫一篇身為作家、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演講,結果誕生了一篇杰作:《拉丁美洲的孤獨》。此后,演講成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屢獲大獎、備受仰慕的他,受邀去全球各地演講。
為了出版這本集子,我有幸與作者并肩作戰(zhàn)(真的是肩并肩,肘碰肘),修訂書稿。除了正常校對,他還決定給有些原本只按場合來分的講稿加個題目,如獲羅慕洛·加列戈斯獎的那篇,叫《為了你們》。加西亞‘馬爾克斯“一向視演講為畏途”,重讀這些散落或被遺忘的文字,讓他與演講冰釋前嫌,握手言和。他說:“讀這些講稿,讓我再一次發(fā)現(xiàn),身為作家,我是如何一點點改變,一點點成長的!毖葜v稿中,有關于文學的討論,也有作者的人生軌跡,能使讀者對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感謝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夫人梅塞德斯·巴爾恰,感謝他們在工作中永遠熱情好客,寬宏大度,使此書得以順利完成。感謝他們的孩子羅德里戈和貢薩洛,感謝他們身在遠方,依然對此書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感謝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篇被遺忘的演講稿,感謝他們對標題和封面提出的寶貴意見。最后,感謝耶魯大學的阿尼瓦爾‘岡薩雷斯一佩雷斯教授,感謝他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一直陪伴著我,開篇演講也是他找到的。
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zhèn)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zhàn)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李靜,任職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翻譯作品有《南方的!、《普埃布拉情歌》、《動物寓言集》、《露西亞娜·B的緩慢死亡》等。
責任學堂
我是如何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
為了你們
另一個故鄉(xiāng)
拉丁美洲的孤獨
敬詩歌
致新千禧年
達摩克利斯之劍
無法摧毀的信念
新千年的序言
我不在這里
恭祝貝利薩里奧·貝坦庫爾七十大壽
我的朋友穆蒂斯
人見人愛的阿根廷人
拉丁美洲確實存在
不一樣的天性,不一樣的世界
新聞業(yè):世上最好的職業(yè)
致語言之神的漂流瓶
二十一世紀遐想
遠離卻深愛的祖國
敞開心扉,擁抱西語文學
編者的話
訪談是記者與某個對事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的人之間的對話,而報道則負責細致入微地將事件如實還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這兩種體裁互為補充,完全沒必要互相排斥!皥蟮馈钡馁Y訊性與完整性,只有最原始、最精湛、唯一能在電光火石間和盤托出、一語道盡的“簡訊”體裁方能超越。因此目前,新聞學教學與實踐中遇到的難題并不是混合或取消原有體裁,而是幫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媒體形式中找到新的定位、新的價值。要時刻謹記--大家似乎都忘了--調查研究并非新聞學里的某個專業(yè),從最根本的定義上來說,新聞學就是調查研究性的。
如今,信息和報道中加入了評論與觀點,而社論中也加入了資訊,這是半個世紀以來一個重大的進步。不用記者證前,新聞簡潔明了,一如早年的電報。如今一味濫用國際通訊社的固定格式,反使人不敢茍同。真真假假的話語,無處不在的引號,有意無意地犯錯,惡意操縱,惡意歪曲,讓新聞報道成為致命武器。出處來源都“絕對可靠”--來自消息靈通人士,來自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官,來自無所不知、但無人見過的觀察家……借此肆意中傷,自己卻毫發(fā)無損。不公布消息來源的做法成為作者手中最有力的擋箭牌。在美國,諸如此類的惡行四處橫行,說什么“遇害者遺體上的珠寶首飾,確信是由部長拿走。但警方對此予以否認”。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誹謗已經(jīng)造成。總之,許多有悖倫理、讓當今新聞界羞愧難當?shù)氖,倒并非都出于道德敗壞,只是缺少職業(yè)約束。這一點,對我們多少是個安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