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目標應該是什么,當前主要存在股東利益至上及利益相關者兩種理論!豆灸繕恕肪C合梳理了這兩種理論的主要論點,深刻分析了兩種理論的嚴重缺陷。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了一種理論——實體最大化及永續(xù)性模式。
這一新的模式認為,一方面,公司作為一個實體,公司董事應該致力于增加公司整體的長期市場價值,使公司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公司董事還應該確保公司永續(xù)經(jīng)營,保持和提升公司的地位。
作者安德魯·凱伊進一步探討了這一模式如何在實踐中加以實施,投資者應如何遵循這一模式,公司董事應該如何行動,公司的利潤又應作何種分配。
《公司目標》研究方法規(guī)范,觀點創(chuàng)新,論述清晰,將引發(fā)各界讀者對公司目標進行深度探討,并將對公司治理與管理實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公司目標應該是什么,對此有股東優(yōu)先及利益相關者兩種理論。安德魯·凱伊編著的《公司目標》分析了這兩種理論的缺陷,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實體最大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型,并對新理論進行了充分的認證。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公司目標》力求以規(guī)范之方法考量公司目標之爭議,致力于審查公司目標之應然,并以論題形式提出實體最大化與永續(xù)性模式。
安德魯·凱伊(Andrew Keay),英國利茲大學法學院教授,商法與實踐中心主任。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法學院博士。英格蘭與威爾士高級律師(Barrister)。曾在澳大利亞多家高校法學院任職,2002年到英國利茲大學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公司治理)與破產(chǎn)法。著述頗豐,近期主要代表作品包括《開明股東價值原則與公司治理》(2012)、《公司目標》(2011)、《董事責任》(2009)和《公司與個人破產(chǎn)法》(2003)。
第1章 上市公司:背景、理論與目標
1.1 背景
1.2 目標的必要性
1.3 公司
1.4 本書中的特殊爭議問題
1.5 研究背景
1.6 本書重點
1.7 本書所述爭議性問題的重要性
1.8 公司理論
1.9 本書結構
第2章 股東利益至上理論
2.1 引言
2.2 何謂股東利益至上
2.3 股東利益至上理論的內(nèi)涵
2.4 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原因
2.5 股東利益至上理論的創(chuàng)立背景
2.6 支持論點
2.7 理論爭議與普遍批判
2.8 理論的應用
2.9 結語
第3章 利益相關者理論
3.1 引言
3.2 何謂利益相關者理論
3.3 基本原理及支撐論據(jù)
3.4 憂慮與駁斥
3.5 理論的應用
3.6 結語
第4章 實體最大化及永續(xù)性模式
4.1 引言
4.2 新模式
4.3 實體概念
4.4 模式闡釋
4.5 區(qū)分模式
4.6 結語
第5章 實體最大化及永續(xù)性模式的實施
5.1 引言
5.2 其他理論的實施
5.3 實體最大化及永續(xù)性模式下的實施選擇
5.4 結語
第6章 投資者
6.1 引言
6.2 投資者的廣泛選擇
6.3 投資者
6.4 EMS與投資者
第7章 公司治理的自主管理權與責任
7.1 引言
7.2 自主管理權
7.3 問責
7.4 結語
第8章 公司利潤分配
8.1 引言
8.2 公司利潤
8.3 利潤分配
8.4 結語
第9章 結語
后記
大型公眾公司在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自上世紀以來,這一現(xiàn)象越發(fā)變得彌足輕重。 然而有趣的是,對于什么是公司目標以及公司目標應該是什么這一問題,學者、律師與董事之間竟然從未達成一致看法。 在過去的數(shù)年間,人們的爭論頑強持續(xù)而富有活力,雖然有時不乏尖酸刻薄。 盡管相關理論之論述多如汗牛充棟,但筆者仍然認為其中尚存繼續(xù)探討的空間,尤其在這些探討絕非僅僅是對過去主要觀點之重復的情況下,更須如此。
本書力求以規(guī)范之方法考量公司目標之爭議,致力于審查公司目標之應然,并以論題形式提出實體最大化與永續(xù)性模式(Entity Mzimis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Model)。 或許這一論題看起來有些笨拙,但卻能充分描述所提建議之內(nèi)涵。 筆者擬對這一模式進行清晰論述,并力圖適用和證明該模式的合理性。但在此之前,筆者意在先討論在該領域中占有支配地位的兩種理論——股東至上理論與利益相關人理論(Shareholder primacy an stakeholder theories)。 所以有此之需概基于兩種理由:首先,筆者試圖對贊成與反對此兩種理論的論點加以綜合梳理。 迄今為止,關于這兩種理論之論述所作頗豐,基于不同學科的觀點也是種類繁多,如若希望對兩種理論進行綜合評判,實須閱讀大量文獻著作。 其次,在提出新的見解之前,無論是出于對其他學者的尊重,還是鑒于良好學術成就之要求,都必須對此前數(shù)年提出之觀點給予考量與評價。
基于理論經(jīng)年累月之辯不應該成為進一步研究該理論之阻礙,尤其這種研究并非對原來所爭之簡單重復。 本書力圖從現(xiàn)狀之中尋找突破,對占主導地位的兩種理論論據(jù)給予分化剖析。 盡管相關論述之文獻集中于這些理論的各個層面,但本書則尋求脫離這些理論而另覓他徑,提出新的理論模型,并通過對新的模式的發(fā)展狀況,來檢驗該模式在公司環(huán)境下運用之功效。
必須承認,本書不會終止公司目標理論之爭,亦無意于此。 但筆者希望通過本書之論述而引發(fā)對該理論之深度探討。 本書價值并非在于短期內(nèi)改變實務界之管理現(xiàn)狀,而希望以此作為對該理論進一步探索之基礎,供學者、立法者和董事們思考。 也希望本書能夠為公司治理之準則、機制或規(guī)則之進一步發(fā)展夯實基礎。
本書同時希望引起讀者對投資人(此指stakeholders)的地位和角色給予新的思考,并為諸如公司應如何分配累積利潤等爭議性問題賦予新的思考模式。 此外,前期理論幾乎全部集中于探討管理者如何處理與股東和利益相關者的關系,而本書提出的模型則針對如何對公司進行管理、董事應該考慮哪些焦點問題提出了不同進路。 本書將論證,公司目標問題并非必然要從不同利益群體的角度來衡量評價,也可以從為公司實體如何自我鞏固提升,以及管理者應如何管理之立場對公司目標加以闡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