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本社繼*輯《歷代名家碑帖臨習技法精解》(31本)第25屆金牛杯優(yōu)秀圖書銀獎之后,現(xiàn)推出第二輯《歷代名家書法珍品》(32本)。
本套叢書邀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第八、九、十屆政協(xié)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許裕長擔任主編,精選歷代書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草書《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開,高清全彩影印,鎖線裝訂,*限度地發(fā)揮圖書的鑒賞功能。
傅山(一六○七一六八四),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醫(yī)學家、書法家。傅山于明亡后出家為道,自稱為老莊之徒。傅山繼承道家思想,《莊子》
中的人生智慧與思想方法對其有極深的影響。他曾以顏體小楷書寫 《莊子》 一書中的 《逍遙游》《人間世》《外物》《則陽》等篇。其不僅書畫皆名于當世,也擅長于經(jīng)史,更因其醫(yī)術高超而名傳于世,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yī)圣』之名,并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颙、顏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
傅山出身于官宦世家,家學淵源,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于治學。傅山天資聰穎、博聞強記、好學不倦,且品性正直,少年即名聲在外。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傅山受聘于三立書院講學。不久,闖王李自成起義軍、清軍先后進發(fā)北京,明朝滅亡。傅山聞訊寫下『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茍?zhí)印坏谋丛娋。為表示對清剃發(fā)的反抗,他出家為道,身著紅色道袍,自號『朱衣道人』,別號『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對亡明的懷念;石道者,如石之堅,意示決不向清朝屈服。不僅如此,他還同桂王派來的山西總兵官宋謙聯(lián)系,密謀策劃,初定于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三月十五日在河南武安五汲鎮(zhèn)起義。然而不慎泄密,宋謙被清軍捕獲,又供出了傅山。傅山被捕后經(jīng)受住嚴刑逼供,堅貞不屈。出獄后,反清之心不改。他還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勢,與顧炎武結為摯友兼同盟,商定組織票號,作為反清的經(jīng)濟機構。雖然精神、勇氣可嘉,但是明朝腐敗透頂
、氣數(shù)已盡,而清羽翼已豐、政權日穩(wěn),傅山發(fā)現(xiàn)復明是無望也無必要了,于是返回太原,隱居于城郊僻壤,自謂『僑公』,寓意明亡之后,自己已無國無家,只是到處做客罷了。
傅山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書法初學趙孟、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但隨后由于鄙薄此二人的為人,特別是清朝建立后,他對降元的趙孟更是不屑,轉而對以身報國的顏真卿之人品與書品推崇備至,悉心學習,大字小字都以顏體面貌出現(xiàn),而且在其中加入更多古拙生澀的意味,形成別具特色的『傅山顏體』。他的草書更是精彩,喜作大草,用筆以圓筆為主,特別注意筆畫間粗細、濃淡、枯潤、大小、剛柔等對比,同時在章法上獨出心裁,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正斜、伸縮、俯仰、避讓等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整篇的氣勢或如萬馬奔騰,或如疾風驟雨,令人驚心動魄、目眩神迷。近代篆刻大師、書法家鄧散木在其所著《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草書『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nèi)涵倔強,正像他的為人』。除了書法實踐外,傅山對書法理論也有極大貢獻。他提出的『四寧四毋』理論是跨時代的經(jīng)典,對書法乃至整個藝術范疇都有著極為普遍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此理論就是『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四句話。雖寥寥數(shù)語但意義深刻,即作書寧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機巧,好的書法應是大巧若拙、含而不露;寧可寫得丑些而不能寫得有諂媚之態(tài),應追求字的內(nèi)在美;寧追求支離松散之象也不能有輕佻浮滑之趣;寧信筆直書、直抒胸臆,也不要矯揉造作、搔首弄姿,一切貴在自然。
古語云:『字如其人。』傅山的字跡恰如其人一樣,特立獨行、正直不阿、品性曠達,深得后世推崇和喜愛。其流傳書跡有《草書千字文》《楷書金剛經(jīng)》《丹楓閣記》《杜甫秋興八首卷》《集古梅花詩》《賀毓青丈五十二得子詩卷》《四體書冊》《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賀楓仲得孫手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