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shù)源遠流長,光輝燦爛。本社繼*輯《歷代名家碑帖臨習技法精解》(31本)第25屆金牛杯優(yōu)秀圖書銀獎之后,現(xiàn)推出第二輯《歷代名家書法珍品》(32本)。
本套叢書邀請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第八、九、十屆政協(xié)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許裕長擔任主編,精選歷代書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草書《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開,高清全彩影印,鎖線裝訂,*限度地發(fā)揮圖書的鑒賞功能。
王寵(一四九四一五三三),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中期書畫家,尤以書名世,其小楷、行草為時人稱道。
王寵自幼生活貧寒,后其父兄崛起,家境豐隆,其父兄收藏許多名人字畫,這給王寵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學習條件和機會。他在學習過程中結(jié)識了文徵明、蔡羽等人,并深受他們的影響。他的書法初學蔡羽,后追慕晉唐筆意,楷書以隋唐時期虞世南、智永為師,行書學二王,深得妙境。尤其小楷,筆畫清秀,結(jié)字空靈,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情韻。明代文人何良俊在《四友齋書論》中言:『衡山(文徵明)之后,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上。』
受時風影響,王寵也曾希望在仕途上出人頭地。然而其多次應試不第,僅以邑諸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jiān)成為一名太學生,是以也稱『王貢士』『王太學』。王寵失望之余,隱居于市井,浪跡于山林,浸心于書畫的創(chuàng)作,或以詩酒自娛。自詩云『人生有身貴自適,枉向侯門躡珠履』,『且須痛飲盡七碗,鐘鼎山林安足論』。
由于個人品性的改變,淡泊于利祿功名,表現(xiàn)在其書法作品中,就隱隱有疏淡之意,這也成就出書家獨立的審美情趣。明代文學家朱曰藩在《跋顧孝正所藏雅宜詩卷》中,言其書『蘊藉秀媚,大概類其為人』。文徵明在為王寵撰寫的《墓志》中稱頌他『君高朗明潔,砥節(jié)而履方,一切時世聲利之事,有所不屑。其志之所存,必有出于言語文字之上者』。
王寵的書法成就是多方面的,其楷、行、草、篆等諸體都達到很高的水平。王寵的小楷結(jié)體平穩(wěn),俯仰欹側(cè)變化不大,可見晉唐之遺風。既有二王之俊逸,又有初唐虞世南之氣色,外柔內(nèi)剛。明代書家王世貞在《三吳楷法十冊》跋中認為王寵楷書『兼正行體,意態(tài)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
王寵與祝允明交情深厚,書法也受到其影響。他們雖然藝術(shù)主張不盡相同,但在藝術(shù)上互相切磋。祝允明在行草書上充分釋放個性,用筆和結(jié)構(gòu)大開大合,展示出瀟灑、奔放、自由的個性。與祝允明一樣,王寵在書法上也有著獨立的精神,他臨摹過祝書,但并非照搬,而是著意個人的品質(zhì)和抒發(fā)。從用筆方面來看,其行草氣息平和,干凈利落,一絲不茍,筆勢凝重洗練,筆畫之間很少有連筆牽絲,字字獨立,互不相連。章法上從容大方,法度謹嚴。但從整體上看,還是比較接近祝允明的書風。創(chuàng)作中常有幅度較大的提按,字間牽絲引帶,體勢變化多端,隱有祝氏書法中『流宕』的特征。晚清書家顧復評價王寵行草書,言其『如懷素,穎圓鋒正。開卷時以其為枝山(祝允明)卷,末款識則雅宜也』。
王寵活動于明代中葉,正是明代書壇極盛之時。從年齡上比較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后輩,但因書法上獨特的意蘊和成就,與之并稱為『吳門三家』。他的行草一反明代中期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從容緩慢,并注意點畫得失,用筆沉著,追求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從他的書法作品中,字里行間透出一種空靈、舒朗、恬淡之氣,這份美感來自書家恬淡自適的秉性,以及超脫于世俗的高潔品格,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現(xiàn)。
王寵英年早逝,然而他的書法藝術(shù)成就深得世人贊頌。傳世書跡有《游包山集》《小楷南華真經(jīng)》《前后赤壁賦》《圣主得賢臣頌》《九歌》《書王昌齡詩》《送李愿歸盤谷序》《自書石湖八絕詩卷》《自書五憶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