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五千年,縱橫千萬里,看懂華夏文明的軌跡和成就
? 華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們都在哪里?
九州、五服,這代表了什么概念?
為什么歐洲的城市是圓的,中國的城市都是方的?
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都有什么?
……
? 從文明、地域、社會、環(huán)境、藝術(shù)、風俗、王朝、地圖等八個角度,全面論述歷史地理的看世界方式。
? 在歷史中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以及我們的祖先與山川河流的關(guān)系。
★ 地理不僅是知識,還有道理
? 孩子往往對死板的地理知識望而生畏,其實地理是活的,它就活在歷史里。
? 弄懂了地理的問題并不都在地上,還有一部分在人的腦子和行為里,把枯燥的地理知識和鮮活的歷史事件結(jié)合起來,就能相互啟發(fā),豁然開朗。
? 讓孩子擺脫死記硬背,先明白道理,再輕松學習地理和歷史。
★ 圖文并茂,直觀感受大千世界和燦爛文明
l 近百幅插圖和地圖,還原歷史和地理的面貌,展示一個豐富的文明世界。
l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萬里馳騁的歷史地理,將引領(lǐng)孩子在大地上找尋人類生活的痕跡,文明發(fā)展的軌跡,安放身心的家園。
★ 時間 空間,才是認識世界的正確方式
? 在建立世界觀的年齡,*應該培養(yǎng)時空的視角!督o孩子的歷史地理》將地理問題與歷史大事結(jié)合起來,教會孩子從多維的、互相聯(lián)系的網(wǎng)絡(luò)中觀察世界。
? 用時間和空間雙重維度去認識世界,方能造就遠大眼光和宏觀視野,天下大事盡在頭腦之中。
序言
北島建議我寫一本給孩子們讀的歷史地理的書。
給孩子講一般地理的書很多,專講歷史地理的書還沒有,所以北島的建議是一個新鮮的想法。但是怎么寫,卻有些費心思。幸好過去幾年,我曾經(jīng)為地理雜志寫過一些輕松的隨筆,那就順著這個路子來吧,可以再輕松一些。
這里需要先介紹一下什么是歷史地理學。自打我做了這個專業(yè),就不斷有人問:什么是歷史地理?是歷史加地理嗎?他們接著感嘆:你又懂歷史,又懂地理,真不容易!他們講的不大對,但我們就從這里開始說起吧。
在專業(yè)上的說法是: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問題,就是歷史地理學,可以研究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也可以研究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在學科屬性上,是地理學。這其實很簡單。
不過,歷史加地理這個直觀的說法也不是不能用,要看怎么加,要加的合適。比方說,衛(wèi)青北征匈奴,這是歷史。朔方郡、陰山山脈,這些是地理。把它們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題目:衛(wèi)青大軍北征的路線。這是加得合適。再比如,唐代幽州城(在今北京),是地理,安史之亂,是歷史,這兩者也可以加起來,說明安祿山起兵的位置。其實,許多歷史事件都應該把地理加上,加上了,問題才完整,才更明白。如果能對歷史事件、歷史知識都認真地加問一個地理問題,卻是個好習慣。比如讀鴻門宴的故事,可以問:鴻門在哪里?背《登鸛雀樓》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定要問:鸛雀樓在哪里?
當然,有些大歷史事件是很復雜的,那么與其相關(guān)聯(lián)的地理問題也是很復雜的。比如王安石變法,這個變法不是只在朝堂上做紙上文章,還要推到社會上去,于是地理問題就來了。王安石的新法,有些是要依照地區(qū)因地制宜的,不可能全國都一樣。比如方田均稅法,能全面實行的不過是五個地勢平緩的路(路是當時一種行政管理的區(qū)域),而均輸法也只限于經(jīng)濟發(fā)達的東南六路。當時有很多人反對變法,也從地理上挑剔王安石。比如王安石要利用洪水淤田,反對派就問:那淤出的土田薄厚不均怎么辦?王安石支持把湖水排干擴充田地的辦法,反對派就挖苦諷刺說:那還要另開一個湖泊存水喲。ㄒ馑际牵@邊把湖水排干得了田地,那邊又把田地淹水變成湖泊,這不是跟原來一樣嘛。)大大小小的地理問題在歷史中差不多是無處不在。
再介紹一下地理問題的研究特點。人們常用地理知識來理解地理學,好像地理就是知識。其實,地理不光是知識。地理這個詞中還有一個理字,地理還要講道理。什么是地理中的道理,簡單說就是地利,地理中的道理,就是判斷地利與地不利。諸葛亮與馬謖雖然都有關(guān)于街亭的地理知識,但對地利的判斷不一樣,結(jié)果大為不同。
另外,地利是復雜的,不是永恒不變的。比如:西漢的首都長安在關(guān)中,東漢卻把首都改在了洛陽。當初劉邦也想把首都放在洛陽,但是張良把關(guān)中的地利一說,劉邦就變卦了。可劉秀為什么就不認同當年張良說的地利了呢?而到了隋朝、唐朝,又把首都放在了長安。他們變來變?nèi)サ脑蚴鞘裁?要把這個地理問題講明白,就不是幾句話的事情了。
最后再說一點,地理的問題都在地上嗎?回答:地理的問題離不開地,但不是都在地上,還有一部分在人的腦子里。例如街亭軍事地理這個問題,一部分是街亭的地貌地形,而另一部分,而且是更關(guān)鍵的部分,是在諸葛亮與馬謖的腦子里。再舉一個例子,修建城市,中國人喜歡修成方形的,可歐洲歷史上的大城市卻沒有方的,這里面的原因不在地上,也不是技術(shù)問題,而是思想問題。歐洲人一般不認為城市應該有一個整齊的輪廓,即使要,也不是方的,而是園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主義者們,就設(shè)計過圓形城市。而古代中國人相信天圓地方,只有修建代表天的建筑時,才采用園的形狀,比如北京的天壇。
簡單說,大地之上、環(huán)境之中的事物形形色色,是地理素材,須要由人腦提煉成系統(tǒng)的知識,再用知識總結(jié)出道理。人腦在這個過程中是要費一番氣力的。在地理學研究中,關(guān)注人腦這個部分的,屬于地理學思想研究。
這本書里的內(nèi)容,是歷史地理知識與道理(包括思想)的結(jié)合,為的是幫助讀者從歷史的角度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以及祖先與這片大地的關(guān)系。哪些是知識,哪些是道理,怎樣用知識安排出道理,希望讀者判斷。如果能夠把我說的東西加以修正、延伸、提高,那就更好了。
唐曉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到內(nèi)蒙古大學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復入北京大學,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學,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5年返回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城市歷史地理、中國先秦歷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講授《地理學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設(shè)史》等課程。著有《人文地理隨筆》《文化地理學釋義》等。
序言
一,文明的空間
華夏文明,六大源地
文化網(wǎng)絡(luò),交織而成
文明核心區(qū)的顯現(xiàn)
中國的兩河文明
域外交流,三大通道,
二,大地域,大社會
翻山越嶺的步伐
五岳大坐標
車輪滾滾:車與道路
快馬加鞭:驛傳系統(tǒng)
三,區(qū)分天下
九州:中國古代第一個大型地理分區(qū)體系
五服:事實加想象
分區(qū)而治
縣,中國人的根
司馬遷的經(jīng)濟區(qū)劃
區(qū)域認同:關(guān)中
四,環(huán)境天設(shè),人文乃成
生態(tài):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
環(huán)境是給人類預備的嗎?
地名與生態(tài)
環(huán)境的缺陷
古代華北平原上的湖泊
老虎在山林,獅子在門口
五,山水藝術(shù)
南朝:歌唱自然的時代
道教環(huán)境觀
山水藝術(shù)
地理書中的名勝與詩文
西洋樓,西洋景
六,千里不同俗
司馬遷的描述
鄉(xiāng)音難改
四方有佳肴
南腔北調(diào)
七,王朝都市
城市與文化
中西建筑,兩樣手法
秦始皇的咸陽
兩個長安城
生活大變的宋代城市
北京城的中軸線
帝王陵墓
八,地圖與人
空間表述
中國最早的地圖
地圖與政治
地圖不是中性的
中國地圖上的長城
康熙《皇輿全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