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作為第三帝國的獨裁力量,顯示出了復雜的人格特征,本書研究了這個兇殘的獨裁者內(nèi)心的扭曲人格,并指出希特勒的心理變態(tài)對他奪取政權、對他的公共政策和他的覆滅起到的作用。作者強調(diào)希特勒個人生活和社會經(jīng)歷中那些可以通過心理學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異之處,而且,強調(diào)了文明對這種個性的人物有何反應。
作者將本書的研究方式定義為心理史學,彌補多年來結(jié)構(gòu)主義史學對制度史的片面強調(diào)以及對個性問題的忽視;同時認為希特勒的人格并不能構(gòu)成完整的解釋,需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了解他的一生。作者還反對將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區(qū)別于常人的惡魔化,他認為希特勒不僅真實地存在于歷史中,而且應當用正規(guī)的心理學方法,理解他的人生。總之,本書將臨床心理學和政治史學結(jié)合起來,試圖為希特勒這個人和他的時代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
本書是一部希特勒的心理畫像。通過記述他的行為、信仰、品味、恐懼和強迫表現(xiàn),羅伯特.韋特向我們揭示出這個復雜人物不為人知的方方面面。但是作者的*終目的是揭示精神病理學視野下的希特勒如何改變德國和世界歷史。從這本書開始,我們可以了解從未了解過的希特勒。
序言: 探索希特勒
阿道夫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謎。
希特勒童年的好友奧古斯特·庫比切克,未公開的信
那么,我了解這個我與之度過多年時光的人嗎?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寫給妻子的信
您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什么。至于那些夸口說了解我的想法的人,我對他們?nèi)隽烁嗟闹e。
希特勒對弗蘭茨·哈爾德說的話
除了耶穌基督,歷史上恐怕沒有人比阿道夫·希特勒更有寫頭了。
一位英國記者查看了1972年在倫敦出現(xiàn)的著作、文章、小說、電視和電影以及戲院里上演的戲劇作品后,挖苦地評論道,那是元首在英國最暢銷的一年。但是,接下來希特勒在德國更受歡迎,關于他的主要著作有14部之多,包括一本長篇傳記,此傳記被評論人稱為權威性的著作,預言它將成為希特勒浪潮的頂峰。
Joachim CFest, Hitler: Eine Biographie, 1190 pages (Frankfurt,
Berlin, Wemma, 1973).
不過,他們都錯了。到1975年為止,即希特勒死后的30年間,各界已經(jīng)出版了5萬本關于他和他的帝國的重要著作。[1]1976年,又一本1000頁的巨著誕生,被稱為為后代所寫的權威傳記。關于這一宣傳,見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 September 1976 of John Tolands Adolf Hitler, 1057 (New York, 1976)。
事實的確如此。
希特勒的人格一直令試圖探索整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問題的人困惑:這個如此平庸而不可思議的小男人,是如何迷惑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它欣然接受殘酷的暴政,又是如何征服整個歐洲大陸的。
人們一定贊同早期著名的傳記作家布洛克(Lord Bullock)的說法,當他回顧他的主人公的童年時,坦言道:就我而言,我了解阿道夫·希特勒越多,我就發(fā)現(xiàn)越難以解釋接下來發(fā)生的一切。
xi
無論如何,那些原因都不足以解釋后面的結(jié)果。要求我們相信[年輕的希特勒]是和愷撒、波拿巴之類……獨裁者一樣,顯然是背離我們的推理和經(jīng)驗的。而檔案記錄表明我們是錯的。希特勒經(jīng)歷的迷惑性在于解釋和事實本身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2]
解釋與事實之間確實存在著鴻溝。當阿道夫·希特勒從軟弱無能的青年成長為專橫的獨裁者時,他的個性發(fā)生了某些明顯的變化嗎?如果這樣,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種轉(zhuǎn)變?還是說他的個性在他的童年早期就定型了,基本上沒有發(fā)生變化?因此,他的成功是因為外部環(huán)境的變遷?1933年德國的形勢究竟是如何使他成為適宜的領袖人選?在魏瑪共和國那些瀕臨滅亡的歲月里,他那特殊的病態(tài)心理成了他的政治資本,這是可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