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巴赫金是蘇維埃俄國產生的令人驚嘆的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以及20世紀重要的一位文學理論家。他不僅重新構想了文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而且能夠論證所有人文學科——書寫位于其概念及方法論核心的所有學科——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礎。本書不僅將展示巴赫金那些對于文學研究來說仍然十分重要的思想,還會展示他處理文學的方法,的確,這些方法對于整個當代人文科學來說仍是十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
作者簡介
阿拉斯泰爾?倫弗魯(Alastair Renfrew),英國杜倫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講師。
譯者簡介
田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專業(yè)博士生,出版有《導讀阿爾都塞》等譯著。
我們今天為什么需要導讀書?
叢書編者前言
致 謝
書(篇)名縮寫
1 為什么是巴赫金?
2 誰是巴赫金?
3 自我和他者
4 作者和主人公
5 超語言學
6 對話主義
7 雜語和小說
8 時空體
9 狂歡節(jié)
10 體裁
11 巴赫金之后
進階閱讀書目
索 引
米哈伊爾·巴赫金思想源流簡圖
譯后記
本書一開篇將回到巴赫金寫于1920年代但并未出版的早期著作,從而探究那里所闡發(fā)的自我—他者關系模式——這一模式支撐著他后來關于語言意義的思想,以及對話主義、雜語、時空體和狂歡節(jié)等更為人熟悉的范疇。然后,本書將討論巴赫金的生平與著作中那個很可能被當作轉折點的地方,討論他的著作和他的朋友、同行瓦連京·伏羅希洛夫及帕維爾·梅德韋杰夫的著作的聯結,特別是討論前者的意義之于哲學和人文學科中已經廣為人知的“語言學轉向”的關系。在這兩個基礎上,我們將分章來專門討論對話主義、雜語、時空體和狂歡節(jié),在每一章中探索這些思想在與巴赫金最初的概念“核心”相互限定的過程中,是通過何種方式演化的。這條軌跡將通過討論體裁的那一章而得以終結,它把巴赫金著作中每一階段的組成部分結合在一起,并且和我們已經遇到的某些問題——也就是那些文學和生活之間的“界限”問題——重新聯系起來。隨后,這本書將以一個簡潔的評價作結,這個評價并不怎么關乎巴赫金的影響,而是關乎他對讀者——首先是那些對文學感興趣的讀者,還有那些對一般的人文學科背景感興趣的讀者——的持續(xù)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