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記錄了孟軻(即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為,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宋、元、明、清各代,都把它當作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睹献印肥恰八臅敝衅蟮囊槐,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睹献印愤@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yōu)美。
《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省鄒城人,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其作有很多篇入選中學教科書。在政治上,孟子提倡“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孟子尊崇孔子,對楊朱與墨翟持反對態(tài)度。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加入了自己對儒學的理解,將之進一步發(fā)展。他推崇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曾經花費12年左右的時間前往多個國家,比如齊、宋、滕、魏、魯?shù)扔螝v,希望效仿孔子,將自己的政治主張推行開來。孟子死后,被尊稱為“亞圣”。孟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孟子的言行加以整理后,編成《孟子》一書!睹献印愤@本書屬于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叟不遠千里而來
王立于沼上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愿安承教
晉國天下莫強焉
孟子見梁襄王
齊桓晉文之事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莊暴見孟子
文王之囿
交鄰國有道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
人皆謂我毀明堂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
所謂故國者
湯放桀
為巨室必使工師求大木
齊人伐燕勝之
齊人伐燕取之
鄒與魯哄
滕小國也間于齊楚
齊人將筑薛
滕竭力以事大國
魯平公將出
卷三 公孫丑章旬上
夫子當路于齊
夫子加齊之卿相
以力假仁者霸
仁則榮不仁則辱
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矢人與函人
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伯夷非其君不事
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天時不如地利
孟子將朝王
孟子之平陸
燕人畔
孟子致為臣而歸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
卷五滕文公章旬上
滕文公問為國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公孫衍張儀
宋小國也
孟子謂戴不勝
不見諸侯何義
什一去關市之征
外人皆稱夫子好辯
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
卷七 離婁章句上
不仁者可與言哉
桀紂之失天下也
求也為季氏宰
卷八 離婁章句下
子產聽鄭國之政
君主視臣如手足
逢蒙學射于羿
君子所以異于人者
禹稷當平世
匡章通國皆稱不孝
齊人有一妻一妾
卷九 萬章章句上
舜往于田
舜之不告而娶
堯以天下與舜
至于禹而德衰
百里奚自鬻于秦養(yǎng)牲者
卷十 萬章章句下
伯夷目不視惡色
齊宣王問卿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性猶湍水
生之謂性
食色性也
性無善無不善
富歲子弟多賴
無或乎王之不智
魚我所欲也
鈞是人也
羿之教人射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禮與食孰重
人皆可以為堯舜
宋檉將之楚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今之事君者
丹之治水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子好游乎
易其田疇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士何事
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不仁哉梁惠王也
盡信《書》不如無《書》
民為貴
人皆有所不忍
說大人則藐之
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
《孟子(無障礙閱讀 新課標新閱讀)》: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您能夠講一講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人說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所以后世沒有他們的事跡流傳,我也沒有聽說過。如果大王非讓我講不可,那就講講王道吧?”問:“道德到了什么程度,可以稱王于天下呢?”孟子說:“愛護老百姓就能稱王于天下,沒人能擋得住!饼R宣王問:“像我這樣的,可以通過愛護百姓而稱王于天下嗎?”孟子說:“當然可以!饼R宣王問:“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說:“我聽胡齙說:大王坐在朝堂上,有人牽牛從堂下經過,大王見到了,問:‘牽牛到哪里去呀?’那人說:‘將用來祭鐘!蛲跽f:‘放掉它!我不忍心看著它發(fā)抖,好像沒罪的人馬上赴刑場一樣。’那人說:‘是不是不祭鐘了呢?’您說:‘怎么能不祭呢?用羊代替它。’不知有沒有這回事?”齊宣王說:“有這回事!泵献诱f:“這種心就可稱王于天下。老百姓都認為大王您很吝嗇,我卻知道大王您是不忍心呀。”齊宣王說:“您說得對,確實有這樣的老百姓。
齊國雖然不大,我也不至于吝嗇一頭牛。我就是不忍心看著它恐懼、發(fā)抖,像是無罪的人上刑場,所以用羊代替它。”孟子說:“大王不要奇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用小的換大的,他們怎能知道您的真實想法呢?大王若是可憐它沒罪而赴死,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齊宣王笑著說:“我這是一種什么心理呢?我不是貪圖財物才用羊換下牛的。您這么一說,怪不得老百姓會說我吝嗇!泵献诱f:“沒關系,這是仁愛之道。您只看到牛而未見到羊。君子對于禽獸,看到它活的時候,就不忍心看到它死去;聽到它的叫聲,不忍心吃它的肉。
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在遠離自己的地方。”齊宣王很高興地說:“《詩經》上說:‘他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說的就是您老先生呀。我做完之后,又回過頭問問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自己都搞不清楚。先生您的話,讓我很有同感。這種心理就合于王道,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有人跟大王說:‘我的力量能舉起三千斤,但我不能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秋天野獸皮毛的尖兒,但不能看到一大車柴火!敲创笸跬馑恼f法嗎?’”齊宣王說:“不同意!泵献诱f:“現(xiàn)在您的恩惠能到達禽獸,卻不能到老百姓那里,卻是為什么呢?一根羽毛舉不起來,是不用勁呀;一車柴火看不見,是不用視力呀;老百姓沒受到愛護,是不用恩惠呀。所以大王您沒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是沒去做,并不是不能。”齊宣王問:“不去做與不能做的表現(xiàn)有什么不同嗎?”孟子說:“胳肢窩里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人說:‘我不能。’這是確實不能。替年紀大的人折取樹技,告訴人說:‘我不能!@就是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您不行仁政,是像替老年人折取樹枝一類,而不是夾著泰山跳過渤海一類。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這種尊敬推廣到別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把這種愛護推廣到別人的孩子;(一切從這個原則出發(fā),)天下就像手掌中翻轉小東西一樣容易治理。《詩經》上說:‘為我的妻子做出表率,兄弟們也跟著學,進而能治理封邑和國家。’這說的是把自己的仁愛推廣普及到他人的方法罷了。所以說推廣恩惠能保有四海,不推廣恩惠不能保護自己的老婆孩子。古代圣王之所以遠遠超過別人,沒有別的原因,也只是善于推廣他的善心罷了,F(xiàn)在大王您的恩惠可以到達家禽走獸,而老百姓卻享受不到,究竟是為什么呢?稱一稱,才能知道東西的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東西的長短。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而心尤其如此。大王,請您好好想想吧!”“大王您是想興兵打仗,讓士臣處于危險境地,與諸侯結怨,然后心中才能快活嗎?”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能以此為樂呢?我將要追求我的高遠的目標!泵献诱f:“大王的高遠的目標,能聽您說一說嗎?”齊宣王笑了,卻沒有回答。
孟子說:“是好吃的東西不能滿足您口腹的需要嗎?是又輕又暖的衣服不能滿足您身體的需要嗎?還是各種色彩不能滿足您眼睛的需要?音樂不能滿足您耳朵的需要?眼前使喚的人不夠嗎?大王的臣下,完全能滿足您上述的需要,您真的是為了它們嗎?”齊宣王說:“不,我不追求這個!泵献诱f:“既然大王不圖感官的享受,那么大王的高遠目標就很清楚了。想拓展國土,讓秦、楚等大國向您稱臣,君臨中原而安定邊境的蠻夷。用您的辦法,想達到您的目的,就好像爬到樹上捉魚一樣!饼R宣王說:“有這么嚴重嗎?”孟子說:“可能比我說的還要嚴重。爬到樹上去捉魚,縱使捉不到魚,可也不會有什么后患。用您的辦法,去追求您的目標,下很大的功夫去做,以后肯定有禍害!饼R宣王問:“能聽您說說原因嗎?”孟子說:“如果鄒國與楚國打仗,大王以為哪國會取勝?”齊宣王說:“楚國人勝。”孟子說:“小國本來就不是大國的對手,少也不可敵多,弱國也不能對抗強敵。天下像齊國這樣方圓千里的共九個國家,齊國總起來才占九分之一。靠一個國家去降服另外八個,與鄒國對抗楚國又有什么區(qū)別呢?您為什么不從根本處著手呢?現(xiàn)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讓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在您的朝廷有立足之地,種田的人都想在您的土地上耕種,商人都想在您的城市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想走在齊國的大道上,天下痛恨他的國君的人都想跑來向您訴苦,要是像這樣,誰又能抵擋得住呢?”齊宣王說:“我老糊涂了,不能達到這種境地了。希望先生幫助我,明明白白地教導我。即使我很笨,我也會試一試!泵献诱f:“沒有固定的財產收入?yún)s有固定的道德追求,只有士階層能做到。至于老百姓,要是沒有固定財產,也就不會有固定的道德追求了。一旦沒有固定的道德追求,就會胡作非為,什么都干。等到犯了罪去懲罰他,這就等于張網捕捉老百姓。哪能有仁德的君王在位,而可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能的君主統(tǒng)治,規(guī)定百姓的產業(yè),一定讓他們向上可贍養(yǎng)父母,向下可養(yǎng)活老婆孩子。收成好時能一年到頭吃飽飯,收成不好的年頭不至于餓死。這之后再引導他們追求善,老百姓也就容易聽從了。現(xiàn)在管理國家,弄得老百姓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老婆孩子,收成好了受苦,收成不好難免餓死;蠲歼來不及,哪有閑功夫講求禮義呢?大王如要試一試,何不從根本處入手呢。五畝的宅基地,房前屋后種上桑樹,老百姓到了五十歲就能穿上絲綢了。雞、狗、豬等家畜家禽,不要耽誤了繁殖的時間,到了七十歲,老百姓就能吃上肉了。百畝的農田,不要耽誤農時,一家八口的農家就不會餓肚子。注意學校教育,強調對父母的孝順,尊重兄長,頭發(fā)花白的人就不用親自背著頂著東西走在路上。老年人穿上絲綢,吃上肉,老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還不能使天下歸順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