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百部經(jīng)典外譯系列(第3輯):大·探·二》計劃選取收錄一百個左右經(jīng)歷了多年推敲檢驗、至今仍有較大影響力和代表性的京劇劇目,全面、系統(tǒng)、立體地延續(xù)記錄戲曲藝術兼顧文學劇本、音樂乃至表演動作、舞臺調(diào)度、舞臺美術的“綜合路線”傳統(tǒng),吸收近年來京劇藝術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溝通中的新成果,全部做到英漢對照。每個劇目獨立成冊,計劃共100冊,十冊為一輯,按輯出版(現(xiàn)第1輯已出)。編寫具體可分為導賞寫作與文化闡釋、翻譯兩方面。前者是在前輩藝術家、理論家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地、深入淺出地闡述每個劇目的舞臺藝術。具體編寫分為劇情梗概、劇本文學、演出情況、主要藝術特點賞析、音樂伴奏、主要人物造型及道具六大塊,涉及劇目歷史背景(故事出處、人物介紹),文化(典故注釋、表演精講、戲曲美學)解讀。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這話已近于“老生常談”。正因如此,隨著戲曲舞臺藝術的成熟,對于戲曲藝術的記錄兼顧文學劇本、音樂乃至表演動作、舞臺調(diào)度、舞臺美術,走“綜合路線”,實有著相當悠久的傳統(tǒng)。
以清代的昆曲演出劇目選本《審音鑒古錄》為例,相比于較早的《綴白裘》“錄劇而遺譜”,《納書楹曲譜》“譜曲而廢白”,該選本則以綜合記錄曲文、唱譜、穿關、科介、行頭,標記葉韻、板拍,注明字音舛誤為特色。如其錄《荊釵記·上路》一折,“八聲甘州”曲牌之下,錄“春深離故家,嘆衰年倦體”曲詞,詞下附小字“末引從左轉(zhuǎn)至右下立,外隨至中,副跟外行至左上,一流邊式,各對右下介”。又如《琵琶記·掃松》錄張廣才上場“白三髯、長方巾、帕打頭,繭綢襲(按即褶)、裙打腰,拄杖,執(zhí)帚”。全書處處遵照這種體例,是為全面展示當時昆曲舞臺演出面目的開山之作。
較晚形成的京劇,在用文本記錄其藝術面貌的發(fā)展過程中,這種綜合、全面的思路,也成為一種非常必要的選擇。1937年至1940年,京劇研究家、劇作家潘俠風編纂《舊劇集成》凡16集,一改此前所出京劇劇本只錄唱念詞句的面貌,以便于習劇者、研究者學習為目的,在記錄文學劇本的同時附上曲譜,并增添角色舞臺動作和穿戴服飾介紹,極大地方便了專業(yè)、業(yè)余劇團和票社的排演與學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循著這種以劇目為中心、全面介紹京劇藝術的編寫思路,((舊劇集成》增補加工為《京劇集成》,到今天仍是周整完備了解京劇舞臺藝術各個方面的重要資料。
直到近年來出版的許多京劇藝術文獻,或以匯編各流派劇目為特色,將文學劇本、音樂簡譜、舞臺動作等融為一爐,如“中國京劇流派藝術集成叢書”;或以藝術賞析為要務,在文學劇本前冠以導讀,詳解劇目來龍去脈、文化歷史背景和藝術特色,如<中國京劇昆曲劇目導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各具特色,但都是從以劇目為中心,綜合介紹京劇藝術的傳統(tǒng)與成熟體例脫胎而來。
京劇藝術博大精深,她的各個方面,每個“零部件”都是久遠的文化和藝術層累、疊加、融合、結(jié)晶而成,不管從哪個單獨的角度深入精研,都足以編寫成皇皇巨著。專論京劇劇本、表演、音樂、服飾、舞臺美術的著作不可勝數(shù),令人深感戲曲藝術之精華“盡在不言中”——若單論劇本、唱詞等無異管中窺豹,遠遠不能展示這座藝術殿堂的美輪美奐。面對這樣深邃的藝術,非面面俱到不足以狀其貌,卻又非闡幽發(fā)微不足以道其妙,在“專而精”與“博而全”之間尋找平衡,實在是非常困難的。有鑒于此,“中國京劇百部經(jīng)典外譯系列”(以下簡稱“外譯系列”)編輯組在審鑒前人珠玉、反復揣摩本書編纂目的、研究讀者群體之后,本著以繼承“綜合路線”傳統(tǒng)為主,盡量深入精當?shù)亟榻B京劇藝術各個方面的思想進行編纂工作,雖難以兼顧,卻試圖在全面介紹京劇藝術的基礎上,向著“博而全”與“專而精”之間的平衡邁進一小步。
“外譯系列”計劃收錄一百部舞臺藝術經(jīng)歷了多年推敲檢驗、至今仍有較大影響力的、具有代表性的京劇劇目,即所謂“經(jīng)典劇目”。共計劃出版二十輯,每輯收錄五部劇目,有關每部劇目的內(nèi)容獨立成冊,并設有《京劇藝術概述》專冊,對于京劇藝術相關知識進行整體性的介紹。從對單部劇目投入的篇幅看,“外譯系列”較之從前出版的同類文獻是有一定特色的。這樣大的篇幅,細分起來包括劇目賞析導讀、文學劇本、曲譜(含五線譜和簡譜)、穿戴譜等,佐以大量劇照與圖樣,充分將文字說明視覺化。
《將相和》導讀
壹 劇情梗概
貳 劇本文學
叁 演出情況
肆 主要藝術特點賞析
伍 音樂伴奏
陸 主要人物造型及道具
《將相和》曲譜與曲詞
壹 曲譜
貳 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