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校注講疏(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著)》是一部總結(jié)《湯液經(jīng)法》辨五臟病癥組方用藥規(guī)律的書籍。它承襲《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和《湯液經(jīng)法》的學術內(nèi)容,發(fā)揮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五行五味學說中引進當時思想界的體用思辨方法,同時又增入化的概念,達到了與陰陽學說有機的融合,使基礎理論的臟象、經(jīng)絡、診斷與處方學的完全統(tǒng)一完成了經(jīng)方組織制度的規(guī)范,使之成為一個完整和成熟的理論體系。了解《<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校注講疏(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著)》這些學術特點,對認識其具體內(nèi)涵的科學性和實用價值,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校注講疏(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著)》文字的校注,也是對其內(nèi)容的講疏,以期將《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一書中臟腑辨證與藥物配伍的真髓闡述給讀者。
張大昌先生(1926-1995)字唯靜,出生于中醫(yī)世家。家中藏書萬卷,上起軒岐仲景,下至宋清,諸家醫(yī)籍無所不有。先生自幼天資敏悟,好學深思,家藏諸書無不遍覽。尤其對《傷寒論》、《金匱要略》、《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等古經(jīng)方,背誦純熟,運用自如,臨床四十余年,應用仲景、弘景之方,得心應手,療效卓著。懸壺鄉(xiāng)里,盛譽遠播。
藥學性味之說,與其史俱來,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典;方劑乃藥物之配伍,以性味之離合為基,是方劑學乃藥學之發(fā)展,世傳以《湯液經(jīng)法》為典。現(xiàn)存《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系南北朝時梁·陶弘景手訂,而《湯液經(jīng)法》早佚。晉代皇甫士安云:“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shù)十卷,用之多驗!薄秱贰ⅰ督饏T》流傳至今,卓著之療效為人所目睹,被奉為臨床之經(jīng)典,其學理之探究,雖有《素問·熱論》、《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可考而歷代醫(yī)家各有妙論,然不得《湯液》實難以全面正本清源。故歷代業(yè)醫(yī)者莫不為《湯液經(jīng)法》早佚而遺憾。
20世紀初,敦煌千佛洞破封,密藏千年的文物中竟有《湯液經(jīng)法》這部方劑學經(jīng)典的述要之作-《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且與現(xiàn)存《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同出一人之手,陶氏于醫(yī)學之功,再次昭然。更值得慶幸的是,該卷竟神差鬼使地幸免了該批文物十之九余流落海外之災,真乃中醫(yī)學之一大幸事!
自1918年以來,該卷被珍藏于業(yè)師張唯靜先生家中,為三代世傳之寶,豈料原卷雖有幸未遭夷人之劫,卻殉難于國內(nèi)“文革”之禍,先師張唯靜先生曾在1974年獻該卷之追記本于國家,幾經(jīng)周折得有關部門認定,列為敦煌醫(yī)學文物(抄本)之一,多次被收入醫(yī)籍中公開刊行,眾書刊中亦間有論及此書者,但全面系統(tǒng)注疏之作尚屬空白。
余自1974年即得先師講授此卷,可謂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及用于臨床,頗多效驗,漸知此卷堪稱醫(yī)學經(jīng)中之經(jīng)、醫(yī)學之金字塔、華夏之和氏璧。
值此國醫(yī)文明光照全球、聲譽漸起之際,作為一名中醫(yī)醫(yī)生,更宜自強不息,以免國醫(yī)學術出現(xiàn)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之局,若將所得深埋心底,則于心不安,將有愧于先師未竟之業(yè)和活人之訓,更有負于我民族文化光輝的歷史,遂立志注疏此陶氏之作。然《輔行訣》傳本歧出,實有不勝考證之繁。今幸有王雪苔氏《(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校注考證》一書出版,書中135頁至160頁,完整收錄了張大昌先師追記本全文及序言原稿,彌足珍貴。今即以此文本為基礎,融萃本人卅年心得于其下之“校注‘’、”講疏“二欄,庶幾滿足學者粗通其文、兼曉其理之愿景,其中精奧,尚待來日深研。
余本下駑之才,生來又多坎坷,任此醫(yī)中之重,談何容易。乃以勤補拙,苦中作樂,雖幾經(jīng)輟筆,終于草成,其間酸甜苦辣,唯嘗者知之。草成之后,又反復修刪,庶幾可作引玉之磚。我的合作者趙懷舟和衣玉品亦為此書之成付出了辛勤的勞動,特此致謝!
此書底稿雖日早成,然本意再續(xù)相關醫(yī)案于條下方才面世。唯今年夏天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錢超塵教授、學苑出版社陳輝主任等一行三人親臨威縣、廣宗再次考察《輔行訣》書著相關情況。5月22日在我的診室見到此稿,希望此書能早日出版。因時間緊迫,不遑附載醫(yī)案,僅做了局部的刪裁調(diào)整以成今帙。其間所講所疏,鄙俚謬誤,在所難免,企望同道,不吝指教。
緒論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注疏
張大昌序
卷首圖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序文
辨肝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小瀉肝湯
大瀉肝湯
小補肝湯
大補肝湯
辨心臟病證并方(論證五條,方四首)
小瀉心湯
大瀉心湯
小補心湯
大補心湯
又心包病方(論證一條,方四首)
小瀉心湯
大瀉心湯
小補心湯
大補心湯
辨脾臟病證并藥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小瀉脾湯
大瀉脾湯
小補脾湯
大補脾湯
辨肺臟病證并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小瀉肺湯
大瀉肺湯
小補肺湯
大補肺湯
辨腎臟病證并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小瀉腎湯
大瀉腎湯
小補腎湯
大補腎湯
救諸病誤治方(論證一首,方五首)
瀉肝湯
瀉心湯
瀉脾湯
瀉肺湯
瀉腎湯
救諸勞損病方(論證一首,方五首)
養(yǎng)生補肝湯
調(diào)神補心湯
建中補脾湯
寧氣補肺湯
固元補腎湯
檢錄伊尹《湯液經(jīng)法》方
草木藥五味五行互含文
五味補瀉體用圖
外感天行病方(論二條,方十二首)
小陽旦湯
小陰旦湯
大陽旦湯
大陰旦湯
小青龍湯
大青龍湯
小白虎湯
大白虎湯
小朱鳥湯
大朱鳥湯
小玄武湯
大玄武湯
治中惡卒死方(論一條,方五首)
點眼以通肝氣
吹鼻以通肺氣
著舌□可通心氣
啟喉以通脾氣
熨耳以通腎氣
附錄一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整訂稿
凡例
卷首圖
序
辨肝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八首)
辨心臟病證文并方(論證五條,方四首)
又心包病方(論證一條,方八首)
辨脾臟病證文并方(論證日條,方八首)
辨肺臟病證文并方(論證日條,方八首)
辨腎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八首)
救諸病誤治方(論證一首。方=十首)
救諸勞損病方(論證二首,方=十首)
檢錄伊尹《湯液經(jīng)法》方(六十一首)
諸藥五味五行互含文
心病諸藥五行互含文
五味補瀉體用圖
外感天行病方(論二條方十二首)
治中惡卒死方(論一條,方五首)
附:擬補心兼屬土火金石補瀉方四首
附:從火論心草木金石小補瀉湯散四首
附錄二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藏經(jīng)洞本復原校訂稿
說明
凡例
卷首圖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復原校訂稿
序文
辨肝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辨心臟病證文并方(論證五條,方四首)
又心包病方(論證一條,方四首)
辨脾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目首)
辨肺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辨腎臟病證文并方(論證四條,方四首)
救諸病誤治方(論證一首,方五首)
救諸勞損病方(論證一首,方五首)
救諸勞損大湯(論證一首,方五首)
檢錄伊尹《湯液經(jīng)法》方(六十首,有缺失)
金石/草木藥五味五行互含文
諸小/大瀉湯散法
諸。笱a湯散法
大瀉諸湯散方(論一首,方五首)
治五勞諸方(論一首,方五首)
五味補瀉體用圖
外感天行病方(論二條,方十二首)
治中惡卒死方(論一條,方五首)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校注講疏(張大昌先生弟子個人專著)》:
小補肝湯證有超越正常生理之汗,而汗為心液,汗出過多,傷及心氣,則可見心悸,此亦肝病及心之癥狀。
小補肝湯之頭目眩暈,自是肝本病主證之一,大補肝湯證描述為“頭目苦眩”,明確提出了眩暈而且痛苦,與小補肝湯證眩暈較輕者痛苦較大,而且已至“不能坐起”,影響了正常的生活起居。
小補肝湯證未述及脈象,從證推脈,當為弱脈,或有沉象,因為肝之用在于陽氣升發(fā),虛則溫升不及,不及之甚則津液變生痰飲,進而血運不暢而瘀滯,出現(xiàn)結(jié)脈。結(jié)脈的出現(xiàn),亦應視為肝病及心的證候,肝氣之虛較為嚴重,已影響到心(血脈)的功用。
此湯的主治更補文,明確指出此證還可由跌打損傷,或虛證日久變勞,精氣損耗過多所致。其病機為如前所述之痰飲、瘀血。描述癥狀的“常自驚恐,眠息不安”中,“常自”兩字說明有持續(xù)的,無緣無故的出現(xiàn)驚恐,“眠息不安”則是驚恐感達到不能入睡的重度,“頭目眩暈”中之“運”字,有“運轉(zhuǎn)”之義,提示由前昏而不清的“暈”,發(fā)展加重為如現(xiàn)代所謂之旋轉(zhuǎn)性眩暈!皣I吐”一詞與原文之“干嘔”,不僅有氣機上逆之“干嘔”,而且有物吐出。其中“多痰飲”,還可作為一類病證理解,如痰飲在胃,則可嘔吐痰涎,溢于肌膚則可身腫。
更補文將大補肝湯證命名為厥痹,高度概括了該證的病因、病理、病位,它不僅是癥狀名詞,更重要的是已把這一類癥狀升華為病的概念,成為一個病名,有特別深刻的意義。
“厥”有“盡”之義。肝之經(jīng)脈名為厥陰,即陰之盡處之意,陰之盡處即極陰之處,寒屬陰,熱屬陽,故厥陰經(jīng)脈即極寒之處,因此也給厥陰賦予了極寒之意。因厥陰經(jīng)脈與肝相系,故“厥”也就有了肝寒之意。
“痹”在《內(nèi)經(jīng)》有四義:一為病在于陰,如《素問·宣明五氣篇》“邪入于陰則痹”,《靈柩·壽夭剛?cè)崞贰靶霸谟陉幷呙浴;二為?jīng)絡、營衛(wèi)之氣血閉塞不通,如《素問·痹論》云:“痹在骨則重,在于脈則血凝不流”;三為麻痹之意,如《靈樞·壽夭剛?cè)崞罚骸昂灾疄椴∫,留而不去,時痛而不仁”;四為痛風歷節(jié)類疾病,如《靈柩·寒熱病》:“骨痹骨節(jié)不用而痛”;《靈柩·長刺節(jié)論》:“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日肌痹,傷于寒濕”。
上述四義,除第一項指病位而言,其后三項均是從病理而言,其中三、四項是第二項的說明。病(或“邪”)在于陰,則屬陰的肝足厥陰亦被束括在內(nèi),是“痹”與“厥”有同義,故在厥痹一詞中,“厥”為肝寒之意偏言病位,兼言病邪之性,“痹”有閉塞之解,乃感受邪氣而氣血運行不暢,痰血瘀阻經(jīng)絡,營衛(wèi)凝滯,甚而閉塞。因此,厥痹的含義即是肝寒所致經(jīng)絡閉塞。
《針灸甲乙經(jīng)校釋》(山東中醫(yī)學院等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把“厥痹”釋為“厥逆兼有痹癥”,文辭固然明快,但義理有失膚淺,未能透入病因病理及病位。肝寒所致經(jīng)絡閉塞之解,“寒”限定在“肝”,似乎亦有局限之嫌,但若聯(lián)系肝主溫升,喜舒散考慮,則無不充貼,且經(jīng)絡閉塞,陽氣被阻,則厥逆、痹痛亦夾括其中,故此,肝寒所致經(jīng)絡閉塞為厥痹之解是恰當?shù)模辽僮鳛榇笱a肝湯諸癥狀的病名,是非常精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