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女科》為《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之合集,原文以目前能找到的版本《傅青主女科》道光七年丁亥(1827)太邑友文堂刻本《傅青主男科》清同治二年癸亥(1863)瑞祥仁刻本)為底本并進行點校。文前有著名的中醫(yī)訓詁學家、中醫(yī)文獻學專家錢超塵先生和山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王象禮先生寫的序言;書后附有專家的相關論文及傅山文獻資料選輯。
《傅青主男女科》可供廣大中醫(yī)學者、中醫(yī)臨床工作者研究參考。
《傅青主女科》現(xiàn)存較早刻本是清道光七年山西太邑友文堂本。1991年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全國中醫(yī)圖書聯(lián)合目錄》將友文堂本列為該書現(xiàn)存第一條,云:“《傅青主女科》二卷,附〈產(chǎn)后編》二卷。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清傅山(青主、青竹、公它、嗇廬、石道人、朱衣道人)撰。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太邑友文堂刻本!逼湎滤e為清道光十年庚寅(1830)金湘門高慕韓刻本(今藏陜西省圖書館)、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祁爾誠刻本(今藏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圖書館)、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澧州刻本(今藏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等等。2007年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列舉《傅青主女科》版次亦將太邑友文堂本列為該書現(xiàn)存第一條,云:“《傅青主女科》二卷,又名《女科良方》、《女科全集》、《婦科良方》,附《產(chǎn)后編》。清傅山(青主、公它、朱衣道人)撰。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張鳳翔序刻本,太邑友文堂藏板。”其下列舉之版次為道光十年庚寅(1830)高慕韓刻本、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年祁爾誠刻本、清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澧州岳常澧道蜀刻本等等。依書目所示,太邑友文堂本為《傅青主女科》現(xiàn)存較早刻本無疑。據(jù)《中國中醫(yī)古籍總目》統(tǒng)計,《傅青主女科》太邑友文堂本國內存于以下各大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內蒙古自治區(qū)圖書館、內蒙古中蒙醫(yī)研究所圖書館、陜西中醫(yī)學院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殘)、滬州市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計12家。本書所用底本為道光七年丁亥(1827)太邑友文堂本,不取自上述諸家圖書館,而取自山西太原市葛敬生先生家藏之《傅青主女科》友文堂本。葛先生篤愛傅山醫(yī)學,致力收藏有關傅山醫(yī)書版本。我未曾與葛先生晤面,但有書信往來。
道光七年太邑友文堂本頗為珍秘。該刻本首頁中間刻有“女科全集”四字,右側刻有行楷“青主先生手著”六字,左側刻有楷體“太邑友文堂藏版’’七字!靶颉弊挚虨椤皵ⅰ弊,在“敘”字下有“神乎技矣”四字篆體木印牌記。張鳳翔序為行草體,每頁四框有欄線,上下粗線,左右細線。序尾“道光丁亥夏五月丹崖張鳳翔題”句下有“鳳”、“翔’’兩枚小型木刻方章。張序下為李纘唐短序,序尾有木刻方章二枚:一為“纘堂”,一為“緝仲”,則“纘唐”又作“纘堂”,“緝中”又作“緝仲”。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明末清初山西陽曲(太原)人,博通經(jīng)史百家,工詩文書畫,尤精醫(yī)學、醫(yī)術,曾批注《靈樞》、《素問》諸書。長于婦科、內科雜病,治病不拘學派,用藥不依方書,應手而效,名重一時,人稱“醫(yī)圣”。
傅山先生的許多醫(yī)學著述經(jīng)考證,實為或者由他人托名神傳、仙授而刊行于世,或以抄本形式傳承流散于民間,托其名傳世醫(yī)著主要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大小諸癥方論》等,雖為托名之作,由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而廣為傳抄,對后世均有重要影響。
《傅青主男女科》:
明生員傅先生山傳提督學政稽曾筠撰
傅先生名山,字青主,一字公它,陽曲人。祖霖,官山東遼海參議。父之謨,明經(jīng)授徒,號離垢先生。山生而穎異,讀書十行并下,過目輒能成誦。年十四,督學文太青拔入庠。繼文者,袁臨侯先生繼咸也。一見深器之,準食餼。檄取讀書“三立書院”,時時以道學相期許。山益發(fā)憤下帷。袁每云:“山,文誠佳,恨未脫山林氣耳!背绲澅,繼咸為直指張孫振誣詆下獄,山徒步走千里外,伏闕訴冤。孫振怒,大索山,山敝衣襤褸,轉徙自匿,百折不回,繼咸冤得白。當是時,山義聲聞天下。后繼咸官南方,數(shù)招山,山終不往。
國朝定鼎,自九江執(zhí)繼咸北上,山乃潛入都,密候繼咸起居。繼咸見殺,山收其遺藁而歸。山性至孝,父之謨病篤,朝夕稽顙于神,愿以身代。旬日父愈,人謂孝通神明,不異黔婁云。執(zhí)親喪,哀毀特甚,苫塊米飲,不茹蔬果。友愛諸季,先人遺產(chǎn),弟蕩費強半,終身無怨色。弟歿,撫遺孤過于己子。失偶時年二十七,子眉甫五齡,旁無妾媵,誓不復娶。于里黨姻戚,竭力赒其緩急,為人分別有讓,恭儉下人。與人言依于忠孝,謀事要于誠實。蓋其敦厚彝倫,根本自然,非有強也。自李自成犯京師,明莊烈皇帝殉國,山遂絕意進取,棄青衿為黃冠,號石道人。萚衣草履,時遨游于平定、祁汾間,所至有墨痕筆跡。工詩賦,善古文詞,臨池得二王神理,該博古今典籍,百家諸子,靡不淹貫。大叩大鳴,小叩小鳴,復自托繪事寫意,曲盡其妙。精岐黃術,邃于脈理,而時通以儒義,不拘拘于叔和、丹溪之言。踵門求醫(yī)者戶常滿,貴賤一視之。家故饒,至是漸益窶,安貧樂道泊如也。屋舍田園,多為細人竊據(jù),概置不問。康熙戊午,詔舉博學宏詞,廷臣交章薦山,山堅以老病辭。當事者立迫就道,道稱股病不能行,肩輿舁入都,臥旅邸不赴試。滿漢王公九卿、賢士大夫,下逮馬醫(yī)夏畦、市井細民,莫不重山行義。就見者羅溢其門,子眉送迎常不及。山但攲倚榻上言:“衰老不可為禮!敝T貴人益以此重山,弗之怪也。明年三月,吏部驗病人告,奉旨:傅山文學素著,念其年邁,特授內閣中書,著地方官存問,遂得放歸。歸愈澹泊,自甘僻居遠村,不入城府。然欽其名者益眾,率紆道往見,冀得一面為榮。又六年卒,遠近會葬者,數(shù)千百人。山所著有〈性史》、《十三經(jīng)字區(qū)》、《周易偶釋》、《周禮音辨條》、《春秋人名韻》、《地名韻》、《兩漢人名韻》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