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導臨:袁安碑袁敞碑》為碑帖導臨叢書之一,精選了袁安碑袁敞碑,并對其進行新的技術加工,以墨跡的形式出現(xiàn),并進行放大,讓學習者能較好地領略原帖的筆法及整體風貌。
《袁安碑》全稱《漢司徒袁安碑》,篆書,永元四年(92)立,明萬歷年間出土,因移置于廟中作供案,而將碑刻字面朝下,故一直未為人知, 于一九二九年在河南偃師辛家村被發(fā)現(xiàn)。碑字除下部殘損一列外,基本清晰完好,十行,每行原十六字,今每行皆缺損一字。
《袁敞碑》,元初四年(117)立,于一九二二年同在河南偃師出土,已殘。
袁安、袁敞為父子,皆位至三公,存世及著錄的東漢墓碑碑主有此威望者甚少,而以規(guī)正篆書刻,更是亙古未有。二碑均未署書人姓名,但從二碑之字法對照,為同一人所書。
袁安位至司徒,當時外戚竇氏擅權,和帝與朝臣皆倚重袁安,其卒后數(shù)月,竇氏即敗。和帝追思袁安,葬禮隆重。袁敞官至司空,因觸犯了外戚鄧氏而自殺,后朝廷又以三公之禮葬之。此二碑可能都是特命宮廷尚書、令史所書,當然也不排除像一般官僚的墓碑由門生故吏中善書 者所書的可能。
通篇碑文寬博流美,齊整生動,線條渾厚流暢,筆勢強健遒勁,用筆均帶弧形,起落提按有序,是漢篆上乘之作。啟功先生評曰:“字形并不寫得滾圓,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穩(wěn)重的效果。這種寫法其實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來,后來若干篆書的好作品,都具有這種特點。”
臨習時應注意其點畫雄渾大氣中不乏精致,起收筆的方圓不同。方向感要明確,線條均以弧線為主,但不滑嘯,收筆不可過早提筆以免浮滑; 造型精致又不乏質樸,重心依字形或上或下,沉穩(wěn)和諧。
編者按
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藝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漢字的書體經(jīng)過多次演變,從詭譎奇崛的甲骨文逐漸發(fā)展到蒼茫渾厚的金文、再到規(guī)整勻凈的篆書、嚴整肅穆的隸書、端莊成熟的楷書和連綿飛動的草書、不拘不放的行書等多種書體。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行草書具有更為廣泛的實用價值,能快寫,又易識別,同時優(yōu)秀的行草書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過庭的《書譜》就分別是用行書和草書書寫的,它們不但形體優(yōu)美、而且意境高遠。書家以嫻熟的用筆技巧、精妙的筆法、塑造出完美多變的字體造型,營造出幽雅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行草書在我國的書法藝苑中和書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各個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的行草書名家,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
藝術技巧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必要條件,它不僅是書家自身本質力量的一種外化和對象化,而且能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作者才能智慧的高低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大小,影響著作品整體美的構成。書法學習的主要任務,一是學習范本的用筆技巧,二是學習范本的結字布白方法。我們學習筆法不僅僅是起、行、收筆處的運筆程式,筆法的目的是塑造線條質量,體現(xiàn)筆法自身的表現(xiàn)力,連接點畫線條,使其間關系合理,以調整筆鋒的狀態(tài)。筆法的選擇與線條質感直接相關,通過對筆觸的分析,線條質感的判斷,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觀因素的考查等為背景,通過點線輪廓將筆法還原到筆觸面的筆鋒著紙狀態(tài)及決定筆鋒的運筆動作層面,這樣才能實現(xiàn)筆法的全過程。結構作為線條的框架,決定線條質量的有效程度,結構的審美是書家風格、品味、格調的反映。結構因時相傳,更因時、因地、因書體風格而不同,但還是有其內在規(guī)律可循的。
本叢書選取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篆、隸、楷、行、草書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數(shù)碼還原專利技術,進行放大處理,放大而不失真。并有簡體釋文,供臨學者和書法教學工作者作教學輔導和參考,對于書法教學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及初學者研習都不失為一本好書。對于書法教學工作者而言,由于原帖字普遍較小,對各種筆法和結構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后,對帖中字每一個筆畫的用筆細微之處如提按頓挫、方圓藏露、轉折映帶等的豐富變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過對筆畫線條外輪廓的分析,還原其用筆過程。同時,對結構的比例、輕重,大小、疏密等也更為直觀,更易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者來說,一帖在手,不僅增加對帖的感性認識,而且對進一步理解技法有較大的幫助,讓初學者少走彎路。
每種書體都有各自結字規(guī)律,每種帖都有自已的結字特色。我們對篆、隸、楷、行草書的結構規(guī)律進行全面梳理。總結出每種書體十二種結字原則,同一種書體中不同書家和碑帖又有自已的個性。十二種法則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則(對比原則)和少量個性特征。每個結構原則又選用字帖中的十二個字來『圖說』這個結字原則。這些原則均出自歷代書論經(jīng)典著作,歸類總結后集聚起來,根據(jù)每種帖的特征進行舉例講解,深入淺出,幫助出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