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作證 孔有德登萊兵變》為青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成果。通過發(fā)生于1631—1633年的孔有德登萊兵變(又稱吳橋兵變),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歷史規(guī)律,分析事件的發(fā)展演變及其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尤其著眼于登萊兵變對山東特別是對于平度、膠州、蓬萊、萊州等地的影響,通過朱萬年(萊州知府)、張可大(署登州總兵官)、陳所聞(平度知州)等人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的事跡,展現(xiàn)膠東人民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不屈不撓的抵抗精神和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而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李厚恩,青島即墨人,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公共管理碩士,中國散文學會成員,現(xiàn)任青島市社科聯(lián)(院)科研科普部負責人。
對人生之旅有獨到體驗,對歷史文化有深刻洞察,理論文章和研究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獎勵。參編《社會科學的春天》等著作多部,獨立出版了歷史文化專著《碧血浸江淮——清代四大奇案之李毓昌案》。打造膠東地域歷史文化色彩鮮明的“忠介千秋”系列作品,著力描繪時代的“清明上河圖”。
《山河作證 孔有德登萊兵變》:
第一章 齊魯喋血
艱苦的跋涉
時光的鏡頭徐徐拉回到1631年,也就是明崇禎四年(后金天聰五年)、越南德隆三年、日本寬永八年。這年秋七月二十七日,明清兩軍生死攸關的大凌河之戰(zhàn)打響。
在明朝山東北部,一支隊伍蜿蜒數(shù)里迎風冒雪行進在渤海萊州灣畔。光禿禿的鹽堿地上覆蓋著一層白花花的鹽,這種被文人墨客尊稱為“玉潔冰鮮”的東西裹挾在一陣緊似一陣的北風里,打的人臉生疼。已經(jīng)收割過的棉花地,空留高矮不齊的棉秸枯立在那里,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
這條人流組成的河默默在深秋的魯北大地游動。隊伍由三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徒步且手持火銃和長槍的步兵,他們大都穿著窄袖子長及齊膝蓋、內(nèi)實以棉花的紅胖襖;馬上的騎兵多穿著灰色對襟戰(zhàn)袍;隊伍的末尾是駕馭馬拉炮車的軍士。將士的山字甲閃閃泛著清白的光芒,這支紅白灰相間的隊伍就這么向著西北方向前進。面前不遠就是汩汩流淌的沙河,他們攜帶輜重、遠途跋涉多日,已經(jīng)離開老營3()()里,馬上就走出萊州地界進入青州地界,但是情況依然不樂觀。
幾名參隨剛從前方回來,對一名騎馬的中年男子大聲稟報,寒風傳來他們時斷時續(xù)的談話,“什么也沒有”,“糟透了”。中年男子抬起頭看了看灰暗的天空,神色凝重地揮了揮手,隊伍繼續(xù)緩慢前進。他就是這支隊伍的主宰、登州鎮(zhèn)步兵左營參將孔有德。
孔有德,字瑞圖,原籍山東,遼寧蓋州衛(wèi)(今蓋州)人,幼年讀書不多,成年后在遼東鐵嶺煤礦當工。如沒有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那場薩爾滸之戰(zhàn),也許他一輩子也就是個礦工。后金崛起打亂了遼東百姓的生活。萬歷四十六年(1618),遼東總兵李成梁原家奴努爾哈赤在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扯起“大金”旗號。次年,趁明黨爭激烈、防務松弛,借助薩爾滸之戰(zhàn)余威攻城略地,先撫順,而清河堡,而沈陽……經(jīng)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權。建州女真的崛起是16世紀末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改變了中國局勢,影響了地緣政治版圖。
萬事有天命,時勢造英雄。家鄉(xiāng)蓋州衛(wèi)被后金占領,漢人或殺或逃或為奴,孔有德礦工干不成了就跟隨其父在鐵嶺參加反后金起義。起義失敗后流亡遼東各地,后在明廣寧軍(九邊重鎮(zhèn)之一)謀到一個低級軍職。明天啟元年(1621),后金占領遼陽,孔有德、孔有性兄弟及鄉(xiāng)親耿仲明、耿仲裕兄弟轉投敵駐節(jié)東江鎮(zhèn)的平遼總兵官毛文龍麾下。后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形成命運共同體,合稱“遼東三礦徒”。
孔有德何以從遼東到膠東?這與一筆歷史舊賬“袁崇煥殺毛文龍”有關。
有“遼東三杰”之稱的明熹宗之師、薊遼督師孫承宗有詞:
云葉才生雨,樓外鐵馬嘶風。報急水,小河東。飛一箭青驄。
倚天劍破長風浪,小結畫影騰空。
漫道是,長楊詞賦,細柳豪雄,匆匆。
脫跳蕩,驚帆轡滿,走躞蹀、蟠花帶松。
有渝海、堪憑洗恨,看今日、喋血玄菟,痛飲黃龍。
鴨江醅發(fā),鹿島蘋開,誰是元功。
該詞通篇描摹風景,只有最后“鴨江醅發(fā),鹿島蘋開,誰是元功”點出主旨,贊毛文龍以數(shù)百疲卒開鎮(zhèn)東江的壯舉。
毛文龍(1576—1629),字振南,一名毛伯龍,祖籍山西太平(今襄汾),生于浙江錢塘(今杭州)。歷仕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東江鎮(zhèn)總兵官、左都督,開創(chuàng)抗擊后金的東江鎮(zhèn)敵后根據(jù)地(治所在今朝鮮椴島)。轄區(qū)理論上包括遼河以東的淪陷區(qū),擁有黃渤海東北部各島,遼東半島南端、黃骨島堡、寬甸堡以及朝鮮境內(nèi)鐵山、昌城等據(jù)點。
從天啟到崇禎年問,東江明軍以上述地區(qū)為根據(jù)地頻繁襲擊后金后方。
天啟三年(1623),收復金州、旅順、望海堡、紅嘴堡。九月,率部攻打后金故都赫圖阿拉外圍,取得了“牛毛寨大捷”“烏雞關大捷”。十月,再命張盤收復復州、永寧。
天啟四年七月,取得“分水嶺大捷”。
天啟五年一月,收復旋城、傳鐵峪城。
崇禎元年十月,爭取后金漢族將軍劉興祚歸正,派耿仲明、曲承恩等深入后金要塞薩爾滸,“斬級三千,擒生六十九人”,大勝而歸。
特別是天啟七年(1627)“丁卯之役”,皇太極明修棧道派遣方金納九人使團前往寧遠與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迷惑明朝,暗度陳倉派鑲藍旗主阿敏、降將李永芳等率大軍攻東江,要把明朝插在背上的這根刺拔除以解心腹之患,誰知毛文龍指揮東江鎮(zhèn)“五戰(zhàn)五勝”,后金軍丟盔卸甲。這一戰(zhàn)既保衛(wèi)了明東江鎮(zhèn)和朝鮮政權,又重創(chuàng)了后金主力,打擊了其咄咄逼人的勢頭,毛部一時被譽為“海上長城”,袁可立、董其昌、錢謙益等都曾贊頌過毛文龍。
愛他的人說他是天使;恨他的人說他是魔鬼。毛文龍功勞雖大,但負面評價生前就不絕于耳。天啟三年(1623)十月,明熹宗朱由校說:“巡撫僉都御史袁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嘉而毛帥驕愎不協(xié),蠱于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泵凝垶槿蓑湙M、事多浮夸,所部“軍紀敗壞,不聽指揮,冒領軍餉,騷擾地方”。毛文龍在登萊巡撫袁可立扶持下屢建奇功加秩晉階,始恃功自傲,克扣軍餉,販賣禁物,每年浪費的軍餉無法計算,有時還對命令陽奉陰違。恩人袁可立奉命登島清點兵力,他競蠱惑言官群起攻之。毛部因此引起明廷上下憂慮,崇禎帝召薊遼督師、兵部尚書袁崇煥廷對,袁崇煥以“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斬之”上報,崇禎帝默默無言,于是出現(xiàn)了下面一幕:
崇禎元年(1628)五月,袁崇煥以閱兵為名攜參將謝尚政等到達雙島(今遼寧大連金州區(qū)西南海中),毛文龍前來會面,設宴飲酒行樂每每到半夜。期間,袁崇煥提出商議的幾個問題:設立東江鎮(zhèn)監(jiān)司,更改軍營制度,勸毛離職返鄉(xiāng),兩人都不相容,崇煥殺機益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