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昆蟲記
《世界名著典藏:昆蟲記》是一部不朽的科學(xué)百科,也是一部文學(xué)巨著。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照蟲性,體現(xiàn)出作者對小昆蟲和大世界獨特的觀察眼光。人類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黃蜂”“蜣螂”“毛蟲”在內(nèi),都在同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之中,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昆蟲的生命也應(yīng)當(dāng)?shù)玫阶鹬亍1緯粌H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爾精神。在對一種昆蟲的日常生活習(xí)性、特征的描述中體現(xiàn)出作者對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本書看點
“昆蟲的史詩”,暢銷兩個世紀(jì)的科學(xué)巨著。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xué)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自然與生命的宏偉詩篇。
名家名譯
北京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教授、研究生導(dǎo)師、著名翻譯家陳筱卿經(jīng)典譯本。
經(jīng)典完美呈現(xiàn)
本書用紙高端、印刷環(huán)保、裝幀精美、版式疏朗字號大,全書搭配國際大師珍貴原版插圖,以完美的制作呈現(xiàn)經(jīng)典,相信會給你帶來非常好的閱讀體驗。
名社打造
中央編譯出版社是全國百佳出版社,是一家中央級專業(yè)翻譯出版社。
名家推薦
本套世界文學(xué)名著,選用名家的全譯本,并配有精美的國際大師插圖,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將營造很好的閱讀體驗。這在國內(nèi)的名著出版工作中,是非常難得的。
——國際翻譯界大獎“北極光”杰出文學(xué)翻譯獎得主許淵沖
法布爾(1823—1915),法國昆蟲學(xué)家、動物行為學(xué)家、文學(xué)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他超脫世事,將自己一生的光陰都花在對昆蟲世界的觀察、研究中,并且專為這些“蟲子”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昆蟲記》,真實地記錄下各種昆蟲的本能與習(xí)性。《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xué)巨著,同時也是一部謳歌自然與生命的宏偉詩篇。
譯者簡介:
陳筱卿,196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西語系法語專業(yè),北京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教授、研究生導(dǎo)師。享有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譯著有《巨人傳》《懺悔錄》《新愛洛伊絲》《一個世紀(jì)兒的懺悔》《梵蒂岡地窖》《哈德良回憶錄》等法國名著,達一千多萬字。
譯序
耳熟能詳?shù)睦ハx
螳螂捕食
蟬出地洞
灰蝗蟲
綠蚱蜢
大孔雀蝶
小闊條紋蝶
天牛
螢火蟲
綠蠅
紅螞蟻
意大利蟋蟀
田野地頭的蟋蟀
有趣的昆蟲習(xí)性
灰毛蟲
松毛蟲
圣甲蟲
圣甲蟲的梨形糞球
圣甲蟲的造型術(shù)
西班牙蜣螂
南美潘帕斯草原的食糞蟲
糞金龜與公共衛(wèi)生
昆蟲的裝死
昆蟲的“自殺”
豌豆象
菜豆象
金步甲的婚俗
蟹蛛
圓網(wǎng)蛛
迷宮蛛
克羅多蛛
螳螂捕食
還有一種南方的昆蟲,其令人感興趣的程度至少與蟬一樣,但聲名卻遠不及后者,因為它總是悄無聲息。如果上蒼賜予它一個深得人心的第一要素——音鈸的話,憑著它形體與習(xí)性的奇特,它準(zhǔn)能讓著名歌手蟬的聲譽黯然失色。這里的人們稱它為“禱上帝”,學(xué)名則叫螳螂,拉丁文名為“修女袍”。
科學(xué)的術(shù)語與農(nóng)民樸素的詞匯在這兒是相互吻合的,都是把這種奇特的生物看成是一個傳達神諭的女預(yù)言家,一個沉湎于神秘信仰的苦修女。這種比喻由來已久。古希臘人早就把這種昆蟲稱為“占卜者”、“先知”。莊戶人在比喻方面也是樂行其事的,他們對所見的模糊材料大加補充。他們看見在烈日烤炙的草地上有一只儀態(tài)萬方的昆蟲半昂著身子莊嚴(yán)地立著,只見它那寬闊薄透的綠翼像亞麻長裙似的掩在身后,兩只前腿,可以說是兩只胳膊,伸向天
空,一副祈禱的架勢。只這些足矣,剩下的由百姓的想象去完成。于是乎,自遠古以來,荊棘叢中就住滿了這些傳達神諭的女預(yù)言者、向上蒼禱告的苦修女了。
啊,天真幼稚的好心的人們,你們犯了多么大的錯誤呀!它的種種祈禱似的神態(tài)掩藏著許多殘忍的習(xí)性;那兩只祈求的臂膀是可怕的劫掠工具:它并不捻動念珠,而是要結(jié)果一切從旁經(jīng)過的獵物。人們怎么也沒想到螳螂竟然是直翅目食草昆蟲中的一個例外,它專門吃活食。它是昆蟲界和平居民的老虎,是埋伏著捕捉新鮮肉食的妖魔?上攵Υ鬅o窮,又嗜肉成性,外加它那完美而可怕的捕捉器,使它可能成為野地上的一霸!岸\上帝”可能變成了兇神惡煞般的劊子手。
如果不提它那置人于死地的工具,螳螂其實沒有什么可以讓人擔(dān)驚受怕的。它甚至不乏典雅優(yōu)美,因為它體形矯健,上衣雅致,體色淡綠,薄翼修長。它沒有張開如剪刀般的兇殘大顎,相反卻小嘴尖尖,好像生就是用來啄食的。借助從前胸伸出的柔軟脖頸,它的頭可以轉(zhuǎn)動,左右旋轉(zhuǎn),俯仰自如。昆蟲之中,唯有螳螂引導(dǎo)目光,可以觀察,可以打量,幾乎還帶著面部表情。
它整個身軀呈現(xiàn)一副安詳狀,同極其準(zhǔn)確地被譽為“殺人機器”的前爪相比起來,反差極大。它的腰肢異常地長而有力,其功用就是向前伸出狼夾子,不是坐等送死鬼,而是去捕捉獵物。捕捉器稍有點裝飾,頗為漂亮。腰肢內(nèi)側(cè)飾有一個美麗的黑圓點,中心有白斑,圓點周圍有幾排細珍珠點作為陪襯。
它的大腿更長,宛如扁平的紡錘,前半段內(nèi)側(cè)有兩行尖利的齒刺。里面一行有12顆長短相間的齒刺,長的黑色,短的綠色。這種長短齒刺相間,增加了嚙合點,使利器更加鋒利有效。外面的一行簡單得多,只有4顆齒刺,兩行齒刺末端有3顆最長。總之,大腿是一把雙排平行刃口的鋼鋸,其間隔著一條細槽,小腿屈起可放入其間。
小腿與大腿有關(guān)節(jié)相連,伸屈非常靈活,它也是一把雙排刃口鋼鋸,齒刺比大腿上的鋼鋸短些,但數(shù)量更多更密。末端有一硬鉤,其尖利可與最好的鋼針相媲美,鉤下有一小槽,槽兩側(cè)是雙刃彎刀或截枝剪。
這硬鉤是高精度的穿刺切割工具,讓我一看到就覺得后怕。我在捉螳螂時,不知有多少回被讓我一把抓住的這家伙給鉤住,我騰不出手來,只好求助別人幫我擺脫這個頑固的俘虜!誰要是想不先把刺入肉中的硬鉤弄出來就硬拽開螳螂,那他的手肯定會像被玫瑰花刺兒扎了一樣,出現(xiàn)道道傷疤。昆蟲中沒有誰比它更難對付的了。這家伙用截枝剪撓你,用尖鉤劃你,用鉗子夾你,讓你幾乎無還手之力,除非你用拇指捏碎它,結(jié)束戰(zhàn)斗,那樣的話,你也就抓不著活的了。
螳螂在休息時,捕捉器折起來,舉于胸前,看上去并不傷害別人,一副在祈禱的昆蟲的架勢。但是,一旦獵物突然出現(xiàn),它就立刻收起它那副祈禱姿態(tài)。捕捉器的那三段長構(gòu)件突地伸展開去,末端伸到最遠處,抓住獵物后便收回來,把獵物送到兩把鋼鋸之間。
老虎鉗宛如手臂內(nèi)彎似的,夾緊獵物,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蝗蟲、蚱蜢或其他更厲害的昆蟲,一旦夾在那四排齒刺交錯之中,便小命嗚呼了。無論它如何拼命掙扎,又扭又蹬,螳螂那可怕的兇器是死咬住不放的。
如果要對螳螂的習(xí)性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話,必須要在家中飼養(yǎng),在野外無拘無束的情況下,是研究不了的。飼養(yǎng)它并不困難,因為只要好吃好喝地伺候,它并不在乎被囚在鐘形罩中。我們每天給它精美食物,天天換樣兒,那它就不怎么會因失去荊棘叢而感覺遺憾了。
我準(zhǔn)備了十來只寬大的金屬網(wǎng)罩,用來關(guān)押我的囚徒,同飯桌上罩飯菜防蒼蠅的網(wǎng)罩一樣。每一個罩子都扣在一個裝滿沙子的瓦罐上;\里放著一束干百里香、一塊為將來產(chǎn)卵用的平石頭,這就是它的全部家當(dāng)。這一座座的小屋排放在我動物實驗室的大桌子上,那兒白天大部分時間日照充足。我把我的俘虜們關(guān)在籠子里,有的單獨囚禁,有的集體關(guān)押。
我是8月下旬開始在路邊干草堆中和荊棘叢里看到成年螳螂的。
肚子已經(jīng)很大了的雌性螳螂日漸增多,而它們的瘦弱的雄性伴侶卻比較少見,我有時得花很大的勁兒才能給我的那些雌性俘虜配對,因為囚籠中那些雄性小個子經(jīng)常被悲慘地吃掉。這種慘劇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說說那些雌性螳螂。
雌性螳螂飯量極大,喂養(yǎng)時間長達數(shù)月,所以食物的維系并非易事。幾乎必須每天更換食物,而大部分都是被它們稍微嘗上幾口便不屑地棄之不食了。我敢相信,螳螂在它們的出生地荊棘叢中,會較注意節(jié)約的。由于獵物不充足,它們會把到手的食物吃干凈為止,可在我的籠子里,它們就大手大腳了,常常是咬上幾口之后,便把那鮮美的食物撇下不吃了。它們似乎在以這種方式排遣囚禁之煩惱吧。
為了對付這種奢侈浪費,我必須尋找援助了。附近的兩三個無所事事的小家伙在我的面包片和甜瓜塊的引誘下,每天早上和晚上跑到周圍的草叢中去擺放用蘆葦編成的小籠子,里面裝著活蹦亂跳的蝗蟲、蚱蜢。而我也沒閑著,手拿網(wǎng)子,每天在圍墻周圍轉(zhuǎn)悠,企盼能為我的住客們弄點鮮美獵物。
這些美味食物是我想用來了解螳螂的膽量和力氣到底有多大的。在這些美味之中,大灰蝗蟲個頭兒要比吃它的螳螂大得多;白額螽斯的大顎有力,我們的指頭都怕被它咬傷;蚱蜢怪模怪樣,扣著金字塔形的帽子;葡萄樹距螽音鈸聲嘎嘎響,圓乎乎的肚腹上還長有一把大刀。除了這些難以下嘴的野味外,還有兩種可怕的獵物:一個是圓網(wǎng)蛛,肚子似圓盤,帶有彩花邊飾,大小如一枚20蘇1的硬幣;另一個是冠冕蛛,形象兇惡,鼓腹腆肚,令人望而生畏。
當(dāng)我看到籠子里的螳螂一見到面前的各種獵物便勇猛地沖上前去的勁頭兒,我便毫不懷疑它們在野地里遇見類似對手時也一定是毫不畏縮的。如同在我的金屬網(wǎng)罩中它盡享我慷慨奉上的美味一樣,在荊棘叢中,它必定是毫不客氣地享用偶然送上門來的肥美獵物的。對大獵物的這種捕獵充滿危險,絕不是它心血來潮之舉,應(yīng)該是它習(xí)以為常的事。然而,這種捕獵似乎并不多見,因為機會不多,也許這是螳螂的一大憾事。
各種各樣的蝗蟲,還有蝴蝶、蜻蜓、大蒼蠅、蜜蜂以及其他中不溜兒的昆蟲,都是它日常所能抓到的獵物。反正,在我的籠子里,大膽的女獵手在任何獵物前都沒有退縮過。無論是灰蝗蟲還是螽斯,也無論是圓網(wǎng)蛛還是冠冕蛛,遲早都逃不脫它的利爪,在它的鋸齒內(nèi)動彈不得,被它津津有味地嚼食。這種情形是值得講述一下的。
一看見罩壁上傻乎乎靠近的大蝗蟲,螳螂痙攣似的一顫,突然擺出嚇人的姿態(tài)。電流擊打也不會產(chǎn)生這么快的效應(yīng)。那轉(zhuǎn)變是如此突然,樣子是如此嚇人,以致一個沒有經(jīng)驗的觀察者會立即猶豫起來,把手縮回來,生怕發(fā)生意外。即使像我這么已習(xí)以為常的人,如果心不在焉的話,遇此情況也不免嚇一大跳。這就像是突然從一個盒子里彈出一種嚇人的東西,一種小魔怪似的。
鞘翅隨即張開,斜拖在兩側(cè);雙翼整個兒展開來,似兩張平行的船帆立著,宛如脊背上豎起闊大的雞冠;腹端蜷成曲棍狀,先翹起來,然后放下,再突然一抖,放松下來,隨即發(fā)出“噗、噗”的聲響,宛如火雞展屏?xí)r發(fā)出的聲音一般。也像是突然受驚的游蛇吐信兒時的聲響。
身子傲岸地支在4條后腿上,上身幾乎呈垂直狀。原先收縮相互貼在胸前的劫持爪,現(xiàn)在完全張開,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裝點著排排珍珠粒的腋窩,中間還露出一個白心黑圓點。這黑的圓點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點,再加上那些象牙質(zhì)的纖細凸紋,是它戰(zhàn)斗時的法寶,平時是密藏著的,只是在打斗時為了顯得兇惡可怕,盛氣凌人,才展露出來。
螳螂以這種奇特姿態(tài)一動不動地待著,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蟲,對方移動,它的腦袋也跟著稍稍轉(zhuǎn)動。這種架勢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螳螂是想震懾、嚇癱強壯的獵物,如果后者沒被嚇破了膽的話,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它成功了嗎?誰也搞不清楚螽斯那光亮的腦袋里或蝗蟲那長臉后面在想些什么。它們那麻木的面罩上沒有任何的驚恐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脅者是知道危險的存在的。它看見自己面前挺立著一個怪物,高舉著雙鉤,準(zhǔn)備撲下來;它感到自己面對著死亡,但還來得及卻沒有逃走。它本是個長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輕而易舉地就能跳出對方利爪的范圍,可它卻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還慢慢地向?qū)Ψ娇拷?
據(jù)說,小鳥見到蛇張開的大嘴會嚇癱,看見蛇的兇狠目光會動彈不得,任由對方吞食。許多時候,蝗蟲差不多也是這么一種狀態(tài)。現(xiàn)在它已落入對方威懾的范圍。螳螂將兩只大彎鉤猛壓下來,爪子一抓,雙鋸合攏,夾緊。不幸的蝗蟲已無還手之力:它的大顎咬不著螳螂,后腿只是胡亂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戰(zhàn)旗——翅膀,復(fù)現(xiàn)常態(tài),開始美餐。
在抓獲蚱蜢和距螽這種危險小于大灰蝗蟲和螽斯的昆蟲時,螳螂那魔怪般的姿態(tài)沒有那么咄咄逼人,持續(xù)時間也沒那么長。它只需將大彎鉤一伸就解決問題了。對付蜘蛛也是如此,只需攔腰抓住對方,就用不著擔(dān)心其毒鉤了。對于其日常食物里不起眼的蝗蟲,無論是在我籠子里的還是野地里的,螳螂都極少用它的震懾法子,它只要一把抓住闖進它的勢力范圍的冒失鬼就完事了。
當(dāng)要捕食的活物可能會進行頑強抵抗時,螳螂則不敢怠慢,要利用一種震懾、恫嚇獵物的姿態(tài),讓自己的利鉤有辦法穩(wěn)穩(wěn)地鉤住對方。隨后,它的狼夾子便把嚇傻了、無還手之力的受害者夾緊。它就是以這種迅猛的魔怪般的姿勢把自己的獵物嚇癱了的。
在這種怪誕的姿勢中,雙翅起了很大的作用。螳螂的翅膀很寬大,外邊緣呈綠色,其余部分系無色半透明的?v向上有許多經(jīng)翅脈,呈扇面狀輻射開來。還有一些更細的、橫向的翅脈,成直角地與縱向翅脈相切,與之形成無數(shù)的網(wǎng)眼。在呈魔怪姿態(tài)時,翅膀展開,立成兩個平行的平面,幾乎相互觸及,猶如晝間休憩的蝴蝶的翅膀一樣。兩翅之間,翹卷著的腹端突然劇烈抖動起來。肚腹摩擦翅脈,發(fā)出一種喘息聲,我把它比作處于防御的游蛇吐信兒的聲音。如果要模仿這種聲響,只需用指尖快速擦過展開的翅膀的正面即可。
幾天沒吃食的螳螂,因饑餓難忍,能一下子把與它相同大小或比它個頭兒大的灰蝗蟲全部吃掉,只撇下其翅膀,因為翅膀太硬而無法消化。要吃光這么個大獵物,兩小時足夠了。但這么狼吞虎咽的情況甚是罕見。我曾見到過一兩次,我當(dāng)時就一直納悶兒,這個饕餮者是怎么找到存這么多食物的地方的?容量小于容積的原理是怎么顛倒過來為螳螂服務(wù)的?我驚嘆它的胃的高超特性,竟能讓食物立即消化、溶解,穿腸而過。
在我的籠子里,蝗蟲是螳螂的家常飯菜,大小不等,種類各異?粗媒俪肿ι系哪菍︺Q子夾住蝗蟲蠶食著,實屬一件趣事。雖然說它那尖尖小嘴似乎并不像是生就為大吃大喝所用的,可獵物卻被它吃光了,只剩下雙翅,而且,翅根上多少有點肉的地方也沒有放過。爪子、硬皮全都穿腸而過。有時候,螳螂抓住一條肥碩的后大腿,送到嘴邊,細細地品味著,一副心滿意足的神態(tài);认x的肥碩大腿對它來說可能是上等好肉,猶如一塊上好羊肉對我們而言一樣。
螳螂先從獵物的頸部下口。當(dāng)一只劫持爪攔腰抓住獵獲物時,另一只則按住后者的頭,使脖頸上方斷裂開來。于是,螳螂便把尖嘴從這失去護甲的地方插進去,鍥而不舍地啃吃開來。獵物頸部裂開了大口,頭部淋巴結(jié)已遭破壞,蹬踢也就隨之停止,獵物便成了一個沒有知覺的尸體,螳螂因而可以自由選擇,想吃哪兒就吃哪兒了。
蟬出地洞
將近夏至?xí)r分,第一批蟬出現(xiàn)了。在人來人往、被太陽暴曬、被踩踏瓷實的一條條小路上,張開著一些能伸進大拇指、與地面持平的圓孔洞。這就是蟬的幼蟲從地下深處爬回地面來變成蟬的出洞口。除了耕耘過的田地以外,幾乎到處可見一些這樣的洞。這些洞通常都在最熱最干的地方,特別是在道旁路邊。出洞的幼蟲有銳利的工具,必要時可以穿透泥沙和干黏土,所以喜歡最硬的地方。
我家花園的一條甬道由一堵朝南的墻反射陽光,照得如同到了塞內(nèi)加爾一樣,那兒有許多的蟬出洞時留下的圓洞口。6月的最后幾天,我檢查了這些剛被遺棄的井坑。地面土很硬,我得用鎬來刨。
地洞口是圓的,直徑約2.5厘米。在這些洞口的周圍,沒有一點兒浮土,沒有一點兒推出洞外的土形成的小丘。事情十分清楚:蟬的洞不像糞金龜這幫挖掘工的洞,上面堆著一個小土堆。這種差異是二者的工作程序所決定的。食糞蟲是從地面往地下掘進:它是先挖洞口,然后往下挖去,隨即把浮土推到地面上來,堆成小丘。而蟬的幼蟲則相反,它是從地下轉(zhuǎn)到地上,最后才鉆開洞口,而洞口是最后一道工序,一打開就不可能用來清理浮土了。食糞蟲是挖土進洞,所以在洞口留下了一個鼴鼠丘;而蟬的幼蟲是從洞中出來,無法在尚未做成的洞口邊堆積任何東西。
蟬洞約深4分米。洞是圓柱形,因地勢的關(guān)系而有點彎曲,但始終要靠近垂直線,這樣路程是最短的。洞的上下完全暢通無阻。想在洞中找到挖掘時留下的浮土那是徒勞的,哪兒都見不著浮土。洞底是個死胡同,成為一間稍微寬敞些的小屋,四壁光潔,沒有任何與延伸的什么通道相連的跡象。
根據(jù)洞的長度和直徑來看,挖出的土有將近200立方厘米。挖出的土都跑哪兒去了呢?在干燥易碎的土中挖洞,洞坑和洞底小屋的四壁應(yīng)該是粉末狀的,如果只是鉆孔而未做任何其他加工的話,容易塌方。可我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洞壁表面被粉刷過,涂了一層泥漿。洞壁實際上并不是十分光潔,差得遠了,但是,粗糙的表面被一層涂料蓋住了。洞壁那易碎的土料浸上黏合劑,便被黏住不脫落了。
蟬的幼蟲可以在地洞中來來回回,爬到靠近地面的地方,再下到洞底小屋,而帶鉤的爪子卻未刮擦下土來,否則會堵塞通道,上去很難,回去不能。礦工用支柱和橫梁支撐坑道四壁;地鐵的建設(shè)者用鋼筋水泥加固隧道;蟬的幼蟲這個毫不遜色的工程師用泥漿涂抹四壁,讓地洞長期使用而不堵塞。
如果我驚動了從洞中出來爬到近旁的一根樹枝上去,準(zhǔn)備在上面蛻變成蟬的幼蟲的話,它會立即謹(jǐn)慎地爬下樹枝,毫無阻礙地爬回洞底小屋里去,這就說明即使此洞就要永遠被丟棄了,洞也不會被浮土堵塞起來。
這個上行管道不是因為幼蟲急于重見天日而匆忙趕制而成;這是一座貨真價實的地下小城堡,是幼蟲要長期居住的宅子。墻壁進行了加工粉刷就說明了這一點。如果只是鉆好之后不久就要丟棄的簡單出口的話,就用不著這么費事了。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氣象觀測站,外面天氣如何在洞內(nèi)可以探知。幼蟲成熟之后要出洞,但在深深的地下它無法判斷外面的氣候條件是否適宜。地下的氣候變化太慢,不能向幼蟲提供精確的氣象資料,而這又正是幼蟲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來到陽光下蛻變——所必須了解的。
幼蟲幾個星期地,也許幾個月地耐心挖土,清道,加固垂直洞壁,但卻不把地表挖穿,而是與外界隔著一層一指厚的土層。在洞底它比在別處更加精心地修建了一間小屋。那是它的隱蔽所、等候室,如果氣象報告說要延期搬遷的話,它就在里面歇息。只要稍微預(yù)感到風(fēng)和日麗的話,它就爬到高處,透過那層薄土蓋子探測,看看外面的溫度和濕度如何。
如果氣候條件不如意,如果刮大風(fēng)下大雨,那對幼蟲蛻變是極其嚴(yán)重的威脅,那謹(jǐn)小慎微的小家伙就又回到洞底屋中繼續(xù)靜候著。相反,如果氣候條件適宜,幼蟲便用爪子捅幾下土層蓋板,便可以鉆出洞來。
似乎一切都在證實,蟬洞是個等候室,是個氣象觀測站,幼蟲長期待在里面,有時爬到地表下面去探測一下外面的天氣情況,有時便潛于地洞深處更好地隱蔽起來。這就是為什么蟬在地洞深處建有一個合適的歇息所,并將洞壁涂上涂料以防止塌落的原因之所在。
但是,不好解釋的是,挖出的浮土都跑到哪兒去了?一個洞平均得有200立方厘米的浮土,怎么全都不見了蹤影?洞外不見有這么多浮土,洞內(nèi)也見不著它們。再說,這如爐灰一般的干燥泥土,是怎么弄成泥漿涂在洞壁上的呢?
蛀蝕木頭的那些蟲子的幼蟲,比如天牛和吉丁的幼蟲,好像應(yīng)該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這種幼蟲在樹干中往里鉆,一邊挖洞,一邊把挖出來的東西吃掉。這些東西被幼蟲的顎挖出來,一點一點地吃下,消化掉。這些東西從挖掘者的一頭穿過,到達另一頭,濾出那一點點的營養(yǎng)成分后,把剩下的排泄出來,堆積在幼蟲身后,徹底堵塞了通道,幼蟲也就不得再從這兒通過了。由胃或顎進行的這種最終分解,把消化過的物質(zhì)壓縮成比沒有傷及的木質(zhì)更加密實的東西,致使幼蟲前邊就出現(xiàn)一個空地兒,一個小洞穴,幼蟲可以在其中干活兒。這個小洞穴很短小,僅夠關(guān)在里面的這個囚徒行動。
蟬的幼蟲是不是也是用類似的方法鉆掘地洞的呢?當(dāng)然,挖出來的浮土是不會通過幼蟲體內(nèi)的,而且,泥土,哪怕是最松軟的腐殖土,也絕不會成為蟬的幼蟲的食物的。但是,不管怎么說,被挖出來的浮土不是隨著工程的進展在逐漸地被拋在幼蟲身后了嗎?
蟬在地下要待4年。這么漫長的地下生活當(dāng)然不會是在我們剛才描繪的準(zhǔn)備出洞時的小屋中度過的。幼蟲是從別處來到那兒的,想必是從比較遠的地方來的。它是個流浪兒,把自己的吸管從一個樹根插到另一個樹根。當(dāng)它或因為冬天逃離太冷的上層土壤,或因為要定居于一個更好的處所而遷居時,它便為自己開出一條道來,同時把用顎這把鎬尖挖出的土拋在身后。這一點是無可爭辯的。
如同天牛和吉丁的幼蟲一樣,這個流浪兒在移動時只要很小的空間就足夠了。一些潮濕的、松軟的、容易壓縮的土對于它來說就等于是天牛和吉丁的幼蟲消化過后的木質(zhì)糊糊。這種泥土很容易壓縮,很容易堆積起來,留出空間。
困難來自另一個方面。蟬洞是在干燥的土中挖掘而成的,只要土始終保持干燥,那就很難被壓緊壓實。如果幼蟲開始挖通道時就把一部分浮土扔到身后的一條先前挖好現(xiàn)已消失的地道中去,這也是比較有可能的,盡管還沒有任何跡象可以證明這一點。不過,如果考慮到洞的容量以及極難找到地方堆積這么多的浮土的話,你就又會懷疑起來,心想:“這么多的浮土,必須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才能存放得下,而這個空間的挖成也同樣要出現(xiàn)許多的浮土的,要存放起來同樣是困難重重。這樣就又得有一個空間,同樣也就又會有許多浮土,如此循環(huán)不已。”就這么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沒有個頭。因此,光是把壓緊壓實的浮土拋到身后尚無法解釋這個空間的出現(xiàn)這一難題。為了清除掉礙事的浮土,蟬應(yīng)該是有一種特殊的法子。我們來試試解開這個謎。
我們仔細觀察一只正在往洞外爬的幼蟲,它或多或少總要帶上點或干或濕的泥土。它的挖掘工具——前爪尖尖上沾了不少的泥土顆粒;其他部位像是戴上了泥手套;背部也滿是泥土。它就像是一個剛捅完陰溝的清潔工。這么多污泥看了讓人驚訝不已,因為它是從一個很干燥的土里爬出來的。本以為看見它滿身的粉塵,但卻發(fā)現(xiàn)它是一身的泥污。
再順著這個思路往前觀察一下,蟬洞的秘密就解開來了。我把一只正在對其洞穴進行挖掘的幼蟲給挖了出來。我運氣真好,幼蟲正開始挖掘時我便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一個大拇指一樣長的地洞,沒有任何的阻塞物,洞底是一間休息室,眼下全部工程就是這個狀況。那位辛勤的工人現(xiàn)在是個什么樣呢?就是下面的這種狀況。
這只幼蟲的顏色顯得比我在它們出洞時捉到的那些幼蟲蒼白得多。眼睛非常大,特別的白,渾濁不清,看不清東西。在地下視力有什么用?而出了洞的幼蟲的眼睛則是黑黑的,閃閃發(fā)亮,說明能看得見東西。未來的蟬兒出現(xiàn)在陽光下,就必須尋找,有時還得到離洞口挺遠的地方去尋找將在其上蛻變的懸掛樹枝。這時候視力就非常的重要了。這種在準(zhǔn)備蛻變期間的視力的成熟足以告訴我們幼蟲并非倉促地即興挖掘自己的上行通道的,而是干了很長的時間。
另外,蒼白而眼盲的幼蟲比成熟狀態(tài)時體形要大。它身體內(nèi)充滿了液體,就像是患了水腫。用指頭捏住它,尾部便會滲出清亮的液體,弄得全身濕漉漉的。這種由腸內(nèi)排出來的液體是不是一種尿液?或者只是吸收液汁的胃消化后的殘汁?我無法肯定,為了說起來方便,我就稱它為尿吧。
喏,這個尿泉就是謎底。幼蟲在向前挖掘時,也隨時把粉狀泥土澆濕,使之成為糊狀,并立即用身子把糊狀泥壓貼在洞壁上。這具有彈性的濕土便糊在了原先干燥的土上,形成泥漿,滲進粗糙的泥土縫隙中去。拌得最稀的泥漿滲透到最里層;剩下的則被幼蟲再次擠壓,堆積,涂在空余的間隙中。這樣一來,坑道便暢通無阻了,一點浮土都不見了,因為已被就地和成了泥漿,比原先的沒被鉆透的泥土更瓷實、更勻稱。
幼蟲就是在這黏糊糊的泥漿中干活兒來著,所以當(dāng)它從極其干燥的地下出來時便渾身泥污,讓人覺得十分蹊蹺。成蟲雖然完全擺脫了礦工的又臟又累的活兒,但并未完全丟棄自己的尿袋;它把剩余的尿液保存起來當(dāng)作自衛(wèi)的手段。如果誰離得太近觀察它,它就會向這個不知趣的人射出一泡尿,然后便一下子飛走了。蟬盡管性喜干燥,但在它的兩種形態(tài)中,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澆灌者。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