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道德經(jīng)幢矗立在河北省易縣城內(nèi)龍興觀遺址旁,建于唐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73年歷史。經(jīng)幢鐫刻著《老子道德經(jīng)》81章。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甚為珍貴,故又稱御注老子道德經(jīng)幢。文字由唐著名書法家蘇靈芝書,成為珍貴中的!短泼骰视⒌赖陆(jīng)》是賈延清、李金泉等積數(shù)年之力,將碑文整理,保持了碑文原貌,尤其是還原了唐明皇所作注解的原貌,并加上白話文注解,加以解釋,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即老聃,太史儋,老萊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約公元前570-前471年),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退隱后,講道八十一次,著有《老子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五千余言。前三十七章為《道經(jīng)》,后四十四章為《德經(jīng)》,故名《道德經(jīng)》。他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暗馈笨梢越忉尀榭陀^規(guī)律,同時又有著“獨立不改,周而不殆”的永恒絕對的本體意義!兜赖陆(jīng)》通篇蘊含著唯物辯證法思想。它提出“反者道之動”的命題,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面的對立,并意識到對立雙方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如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認為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強調(diào)“無”是更基本的。所以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在抨擊當時統(tǒng)治者時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后來的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政治家、軍事家把《道德經(jīng)》作為政治、軍事的經(jīng)典,士大夫、知識分子退居避世時依靠它支撐精神,“道教”以它為“圣經(jīng)”,氣功修煉以它為精髓,藝術受它影響,中醫(yī)被它的理論所籠罩,現(xiàn)代科學家在《道德經(jīng)》中尋找新的思路。在世界文化領域,影響最大的曾是《圣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如今《道德經(jīng)》的影響正在進一步擴大、深入和發(fā)展。
在物質(zhì)豐裕的今日世界,危機頻頻。人們追求無止境的物欲,同時又被精神的空虛和痛苦所困擾。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愈加激烈的競爭,破壞著人和環(huán)境本身。人類危機、環(huán)境危機接連不斷。老子反對無止境追求物欲的滿足,講求精神世界的提升,反對人為方式扭曲心靈與自然。主張體法自然,這為化解當今人類精神世界的危機,提供了良藥。
唐王朝崇奉道家和道教,曾先后賜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等尊號。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注釋老子《道德經(jīng)》。
唐明皇注老子“道德經(jīng)幢”,由唐書法家蘇靈芝正書,全國唯一僅存,被列入國寶,堪稱“三絕”。
保持唐明皇注《道德經(jīng)》原作風貌,對讀者更好地觸摸原著具有特殊意義。為此,編者不僅將“道德經(jīng)幢”文字記錄下來,而且將碑文拓片附上。由于年代久遠,碑文銹蝕,碑體損壞,許多文字模糊不清,有的成片缺失。對于嚴重缺損部分,編者按原意以現(xiàn)代字體補齊,這樣,既便于閱讀,也與原字體有所區(qū)別。原碑文以古文為主,為方便讀者,我們除做目錄外,還加注標點,但不失其莊重。
唐明皇注“道德經(jīng)幢”在易縣,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我們,以注釋、解句、解章的形式,與智者共同交流。由于水平有限,僅做引玉之磚。
老子清虛、自然的思想擴展了人類文化的廣度,增加了深度和韌性,內(nèi)容極為豐富精深。能觸摸原作原注精深的內(nèi)容,以洞開古代經(jīng)典之門,是我們共同的心愿。但徹底理解《道德經(jīng)》的最大障礙,又恰是對《道德經(jīng)》的各種注釋。與《道德經(jīng)》對話的最佳方式,正是《道德經(jīng)》所指引的覺和悟:“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jīng)》乃老子告人類書,老子的人生觀是無私、容人、謙讓、守柔,政治觀點是以百姓心為心,無為簡政、反戰(zhàn)、平等。老子是無神論者,也是唯物和辯證論者,因之,人類只有認識他、尊重他,才能真正認識、尊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