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論文集主要由三部分構(gòu)成。一是吳文英詞研究。詞家之有吳文英猶如詩家之有李商隱,南宋末年詞家吳文英(號夢窗)詞為宋詞之*后輝煌,為詞學研究中的難點,集中幾篇論文主要對夢窗詞的藝術(shù)價值及其在清代、現(xiàn)當代的接受進行了深入研究。二是對清季遺民與詞學、與京劇等傳統(tǒng)文化的關(guān)系進行研究。對于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清遺民的研究相對薄弱,進入21世紀以后才開始受到關(guān)注。籍此研究不僅可以觀照清遺民的家國文化情懷,亦可深入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命運和現(xiàn)實意義。三是對詞學中的熱點溫庭筠、李清照,詠物詞集《樂府補題》以及韓國漢學的幾篇小論。
同濟大學中文系創(chuàng)立于1946年。時名為國立同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與同期建立的哲學系,外國文學系共同組成文學院,是為上海國立大學中*個文學院。先后在此任教的有郭紹虞、穆木天、牟潤孫、潘伯鷹、蔣大沂、張長弓、王善業(yè)、蔣天格、徐中玉、曹融南等先生,可謂大師云集。1949年8月,同濟中文系奉新政府之命停辦,師生遂并入同城的復(fù)旦中文系。直至2003年同濟中文系方得以恢復(fù)。因有前賢篳路藍縷,薪火相繼,得以再聚俊彥,故不數(shù)年即在滬上乃至全國再現(xiàn)昔年崢嶸之態(tài)。迨至今年,即2016年,同濟中文系已建系七十周年,復(fù)建也十載有余。為此,同濟中文系同仁特編輯同濟·漢語文學叢書,擇期陸續(xù)出版,既宣己志,亦求友聲。而此套叢書初名同濟中文系學術(shù)叢書,原擬循兄弟院校中文系的成例,以在同濟中文系任教的教師的學術(shù)著作的出版為主。但在我與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教授商議時,他力主擴大該叢書的編輯框架,以同濟·漢語文學總括其名,以從同濟百多年來對漢語文學的貢獻為題系統(tǒng)梳理和編輯叢書,而不必囿于同濟中文系的狹小范圍,并且,他進一步提議,這套叢書不僅可收錄大家的學術(shù)研究著作,亦可收入教師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故以漢語文學而非漢語文學研究為名。對此建議我深以為然,因為若從漢語文學的角度考察,同濟自1907年建校以來,師生們?yōu)楝F(xiàn)代漢語文學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作出的貢獻與其他歷史悠久的大學比起來,雖不至于高山仰止,但也不遑多讓。尤其是在漢語文學的創(chuàng)作上,人才輩出,不絕于縷。從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詩人宗白華,二十年代的詩人殷夫,三十年代的詩人馮至、戲劇家楊晦,四十年代的戲劇家陳銓,詩人廖青主、穆木天,五十年代的小說家楊益言等,新世紀以來又有小說家馬原等加入,皆可為一時之選。所謂昭茲來許,繩其祖武,這套叢書自也應(yīng)當將其人其作選輯列入。是為序。張生2015年4月27日于同濟大學中文系2016年3月16日改于五角場
周茜,女,重慶市人。2003年7月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2005年至今于同濟大學中文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