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道光年間,隨著區(qū)域商業(yè)市場的發(fā)育與發(fā)展以及地域性商幫的興起,糧食的流通半徑和流通量都有較大幅度增加。本書分析了多級途徑下影響糧價的因素,一方面受政府、災害等外生因素影響;另一方面由市場供求關系等內生因素決定。在此基礎上,本書將糧食價格衡量指標進行量化,以反映各影響因素的強弱;同時借助數理模型估計糧食市場的交易成本和貿易條件,結合地理信息系統(tǒng),勾勒出清代道光年間山西境內跨區(qū)域的糧食市場整體情況和貿易路徑。
序
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石濤教授是我讀博士時的師兄,盡管博士畢業(yè)之后我們走向不同崗位和研究領域,但石濤師兄對我的指導仍讓我受益頗深。石濤師兄在教學科研方面頗有建樹,他在經濟史領域的學術成果十分豐富,對于一些問題常常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思路,在眾多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0余篇,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科研項目,專著文章也多次獲獎。并且?guī)С龊芏喔咚降膶W生,比如他的學生李志芳、馬國英、衛(wèi)宇等都對中國經濟史的研究頗為獨到。
最近聽聞他帶著幾個本科生,運用清代糧價數據寫了一部關于清代山西省糧食價格與市場的學術專著,這讓我頗感驚訝。因為本科階段要對經濟史這個領域有興趣,并且肯下功夫去做出一些成果是很難能可貴的,于是我向石濤師兄索要了這部書的書稿。
糧食價格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史研究的一大課題,目前學術界對于糧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糧食價格自身的波動情況、糧食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例如自然災害、人口、政策、貨幣購買力等),以及通過糧價波動研究市場整合情況等幾個方面。我本以為這部書也不外乎這幾個方面,但是閱讀了這部書稿之后我發(fā)現這部書突破了傳統(tǒng)分析市場整合的計算方式,而是采用交易成本作為分析的核心。不僅通過建立適當的數理模型,對糧食價格波動的同步性和滯后性有較為精深的研究,還得出了市場相關性與交易費用之間的關系,甚至初步計算出了進行省內貿易所耗費的交易費用與運輸費用,并且試圖結合交易費用與貿易條件兩方面的內容對市場整合進行探討。盡管作者在量化和模型構建上仍存在一定問題,但其創(chuàng)新精神應得到鼓勵和提倡。另外,本書還通過引入環(huán)境變量以期從根本上解釋和衡量各地糧食的不同供需情況,將糧食規(guī)律性的上漲以及下降的時期結合糧食自然生長的成熟期進行分析,發(fā)現了各個地區(qū)糧食生產以及商人從中投機倒賣的規(guī)律。并且作者們還大膽地將理論成果與地理信息系統(tǒng)結合,將山西省的市場整合關系體現在二維地圖上,這對于直觀地觀察山西省糧食流通路徑有一定意義。
此外,盡管本書的出發(fā)點是對兩府之間的商品交流進行研究,并且經過一定的延展發(fā)展到涉及山西全省的糧食價格與市場相關問題的研究,但作者仍然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對內陸省份的糧食貿易情況進行解讀。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講,山西省作為處于河山之固的內地省份,省內的糧食貿易應該并不發(fā)達。雖然我們并不否認晉商匯通天下,這使得山西與外界有一定聯系,但糧食流通仍受限于交通等條件。實際上從本書對此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山西省糧食貿易在清代依然活躍,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對于內陸省份的傳統(tǒng)認知,我認為對此問題應該給予一定的關注。
更為有趣的是,本書選取的時間段是清朝的道光帝統(tǒng)治下的30年,這當中就包含了作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1840年,橫跨了古代和近代。研究此前和此后的糧食價格變動的差異,尋找變異性特征,對考察當時中國社會受戰(zhàn)爭沖擊的劇烈程度更具意義。
當然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糧價波動的影響因素分析中,未能完全考慮供給、需求層面的影響因素;對于交易費用的測算也不夠精確,在數據上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差;對于糧食流通形式的考察,僅僅考慮商業(yè)形式的糧食流通,未考慮賦稅形式的糧食流通,這一塊還有所欠缺。但作為剛剛接觸經濟史的本科生,且在本科學業(yè)繁重的階段,五位在石濤師兄的指導下能寫出這樣一部著作依然可喜可賀。
李軍于中國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016年11月2日
李苗,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區(qū)域協調發(fā)展、縣域城鎮(zhèn)化、資源型經濟轉型問題。近年來參與太原市發(fā)展改革委員會十二五規(guī)劃前期研究課題、山西省發(fā)展改革委員會課題、山西省政府重大決策咨詢課題等項目,參與制定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專項實施方案1項,主持山西大學校科研基金人文社科項目1項。近年來在國內核心期刊發(fā)表《縣域城鎮(zhèn)化發(fā)展探析》、《縣域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趨勢、問題與對策》、《以發(fā)展為第一要義統(tǒng)領科學發(fā)展觀》等多篇學術論文;出版著作《縣域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縣域經濟理論與實踐》等。
石濤,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畢業(yè),2003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南開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山西省優(yōu)秀青年學術帶頭人。山西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2010至2011年,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進行合作研究。主要從事晉商研究和中國經濟史研究。在《歷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清史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山西大學學報》等國家級、省級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主持或參加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務院教育部項目、博士后面上資助、博士后特別資助,及各類省級、校級項目,文章著作多次獲獎。
緒 論
第一章 影響山西省糧食供給的自然因素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清代山西糧價統(tǒng)計中五種農作物的基本狀況
第二章 清代影響山西糧食需求的社會因素
第一節(jié) 生產要素
第二節(jié) 糧價調節(jié)機制:倉儲
第三節(jié) 貨幣形態(tài)與購買力
第三章 清代山西糧食價格的波動情況分析
第一節(jié) 糧價數據的選取及統(tǒng)計方法
第二節(jié) 糧價波動情況:以道光朝為例
第四章 山西省糧價影響宏觀因素
第一節(jié) 自然災害對糧價的影響
第二節(jié) 貨幣制度對糧價的影響
第三節(jié) 社會行為對糧價的影響
第五章 糧價影響微觀因素以太原府為例
第一節(jié) 總供給和總需求
第二節(jié) 供給層面分析
第三節(jié) 需求層面分析
第六章 市場整合問題:以太原府和汾州府為例
第一節(jié) 交易費用
第二節(jié) 貿易關系
第三節(jié) 市場整合情況
第七章 清代山西省市場狀況
第一節(jié) 運輸條件與糧食流通
第二節(jié) 省內主要貿易站點分析
第三節(jié) 清代山西運輸成本:以道光朝為例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