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歷史有厚重感,從這些決定晉王朝國運民生的話語上我們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一語興邦,一言敗國。要怎么看待諫言,要怎么聽取諫言才有效,這成為歷朝歷代掌政者的一道考驗題。古人云:“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太宗之德,以能屈己從諫爾!痹谖铱磥恚G言是一種財富,批評是一種促進。諫言連著百姓,連著真正的民情國情,也是國家走向政治昌明社會進步的必須。
混亂、破碎、隔絕、廝殺……晉朝的歷史是紛雜的,也是陌生的。很多人或
許對晉朝的印象并不深刻,秦、隋兩朝國祚很短,但給后人留下的印象卻遠比晉
朝深刻得多。晉朝因何而亡?“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還是統(tǒng)治集團的集體腐化?因為迷茫,所以執(zhí)著于探索。捧起《晉諍》,去感受王朝面臨的巨大危機時,那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仗義執(zhí)言。在“眾人皆醉”的渾噩狀態(tài)下,總會有那么一兩句鏗鏘有力的聲音來道破世間的污濁和墮落。
寫在前面的話一
提起晉朝,很多人會說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當(dāng)然,對也不對。他們確實與晉朝關(guān)系密切,可是他們又都不是晉朝人。提起晉朝,又有人會說匈奴、鮮卑,羌笛、胡曲。同樣,是也不是。這些人雖然生活在晉朝,可是他們卻在晉朝以外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文化圈系。
混亂、破碎、隔絕、廝殺……晉朝的歷史是紛雜的,也是陌生的。很多人或許對晉朝的印象并不深刻,秦、隋兩朝國祚很短,但給后人留下的印象卻遠比晉朝深刻得多。
晉朝因何而亡?“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還是統(tǒng)治集團的集體腐化?因為迷茫,所以執(zhí)著于探索。
《晉鑒》中,我們追尋著統(tǒng)治者的足跡,揭開晉朝帝位傳承中的故事。晉武帝的奢靡腐化、晉惠帝的癡傻不智、晉康帝的英年早逝……也許,權(quán)力失控是晉朝衰亡的原因。這或許是《晉鑒》一書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吧!讀完,我們也許未必會記住晉朝存在了多少位皇帝,但至少記住了皇權(quán)的動蕩,王朝的命運恰恰伴隨著皇權(quán)更替的動蕩而行將就木。
《晉風(fēng)》中,我們跟隨著名士的風(fēng)流,從廟堂之君轉(zhuǎn)到了江湖之民,從社會百態(tài)中了解這個王朝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王衍的空談?wù)`國、王敦的跋扈弄權(quán)、庾亮的小人得志……也許,風(fēng)氣的變質(zhì)才是晉朝衰亡的原因。這或許是《晉風(fēng)》一書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吧!讀完,我們也許不再傾慕魏晉名士那種吟嘯山河的超然心態(tài),因為對國家的沒落他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如今,我們捧起《晉諍》,去感受王朝面臨的巨大危機時,那一次次振聾發(fā)聵的仗義執(zhí)言。在“眾人皆醉”的渾噩狀態(tài)下,總會有那么一兩句鏗鏘有力的聲音來道破世間的污濁和墮落。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言輕還要說?蛇z憾的是,面對忠言,晉王朝卻選擇了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若罔聞。取滅之道,固如是也。
明軒公子
寫在前面的話二
都說歷史有厚重感,從這些決定晉王朝國運民生的話語上我們就可以充分感受到。
一語興邦,一言敗國。要怎么看待諫言,要怎么聽取諫言才有效,這成為歷朝歷代掌政者的一道考驗題。
古人云:“惟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太宗之德,以能屈己從諫爾!痹谖铱磥恚G言是一種財富,批評是一種促進。諫言連著百姓,連著真正的民情國情,也是國家走向政治昌明社會進步的必須。掌政者有沒有聞過則喜的胸懷,兼聽則明的態(tài)度,有沒有聞過則改、從善如流的勇氣,直接關(guān)系到事業(yè)的成敗。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并不需要亦真亦幻的“假語村言”,也不會去欣賞那種“女媧煉石己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的晦澀隱語,他更希望聽到的是反映民生疾苦無須粉飾的真言真語,更希望感受到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公眾充分傳遞的真知灼見。
隋煬帝對待諫言的故事成為笑話,他曾經(jīng)公開說過,我不喜歡別人提出批評的意見,那些地位高還想借此批評我來博取清名的家伙,我是很看不慣的。至于地位低的人批評我,我雖然可以稍微原諒,但最后也不會放過他。
《舊五代史》記載了一個血淋淋的教訓(xùn),朱溫的兒子朱友貞算是一個有才情的人,他哥哥謀弒篡位之后,他聽從諫言聯(lián)絡(luò)軍閥,交通藩鎮(zhèn),收買朝中大臣,縝密細致,滴水不漏,尤其是他爭取到大軍閥楊師厚的支持,可以說是高明非凡。但仍然是同一個人,朱友貞在取得帝位之后不足百日,竟然糊涂到聽取謀臣趙嚴(yán)等人的建議,自斷臂膀,廢黜魏博六州節(jié)度使,結(jié)果引來藩鎮(zhèn)叛亂。以藩鎮(zhèn)立國的后梁從此陷入不間斷的軍事紛爭,僅僅十余年,朱友貞身死國滅,就連頭顱也被后唐莊宗刷上油漆,帶回太原,藏在太廟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要不要說真話,敢不敢說真話,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道千古難題。
很多年以來,導(dǎo)致社會上假話橫行、真話難行的原因,歸根結(jié)底就是說真話的輿論環(huán)境受到了“權(quán)力場”和“金錢場”的影響,其中以嚴(yán)重的“權(quán)力輻射”最為突出。為保住個人利益,假話在官場早已成了求官、謀官、升官的護身符。
但即便如此,說真話的人還是層出不窮。因為他們知道,所有謊言的背后都只有一個后果,那就是國運的衰;所有假話的背后都只有一個真實,那就是百姓的劫難。于是他們不顧得罪權(quán)貴,不顧犧牲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仗義執(zhí)言,為民請命,為國呼吁。說大了,這才是中國的脊梁,說小了,這就是人性的本真。
歷朝歷代那么多的諍臣,他們都在踐行一個既淺顯又深刻的道理:假話與昏庸最近,與奸佞最近,與腐敗最近,而真話與百姓最近,與良知最近,與真理最近!
西晉的王豹說了真話,被司馬皇親在鬧市區(qū)亂鞭打死,下場令人唏噓,F(xiàn)實遠比勸諫的結(jié)果要復(fù)雜,后果遠比人們的情懷要殘酷。對此,民國時期的蔡東藩為王豹鳴冤:“逆耳忠言反受誅,臣心原可告無辜。臨刑尚訂懸頭約,猶是當(dāng)年伍大夫!蓖醣男穆窔v程,何嘗不是在展現(xiàn)我們的人格、人性,以及自身價值觀能否得到堅守這個命題?
這一切答案,都在這本讓人讀后不禁掩卷長思的《晉諍》里。
戚速,浙江溫州人,市直機關(guān)干部,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xué)會會員、溫州市歷史學(xué)會會員、溫州市謝靈運研究會會員。已出版紀(jì)實作品《本案原告無法到庭》《記者邊緣》,歷史隨筆《晉鑒:司馬王朝興衰的個性解讀》《晉風(fēng):魏晉風(fēng)度現(xiàn)象的另類解讀》。
一、太康盛世:再好的做法不堅持,終歸等于零 / 001
二、你可以成為人人的楷模,但沒辦法使人人成為你 / 006
三、庾峻:不要熱衷仕途,才會云淡風(fēng)輕 / 010
四、子欲養(yǎng)親不待,《陳情表》背后的悲情和煽情 / 014
五、忠和孝的抉擇: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悖論 / 018
六、晉朝版的達康書記:為何如此愛惜自己的羽毛,不惜以沉碑傳
名? / 022
七、智商沒問題,讓人著急的是你的情商 / 026
八、一千年前就有人認為,公平正義可能會遲到,但從不缺席 / 031
九、破壞規(guī)則的最終必被規(guī)則所破壞 / 035
十、勸諫不過是一場權(quán)力游戲 / 040
十一、不能讓剛正不阿的人既流汗又流淚 / 044
十二、擔(dān)當(dāng)不了身前事,難免身后被差評 / 048
十三、重溫千年前的古訓(xùn):只有公,然后可以正天下 / 052
十四、傅咸“污卮”朋友圈的警示 / 056
十五、繁榮泡沫下的醒世警言:奢侈之費,甚于天災(zāi) / 060
十六、在這個勢利的世界里,但愿做一個不勢利的人 / 064
十七、賈南風(fēng),有怎樣的家風(fēng)就有怎樣的你 / 068
十八、誰說了真話,誰就要付出代價 / 072
十九、怎樣判斷一個人有無依正道而行 / 076
二十、拿一個弱女子做文章算什么男人 / 081
二十一、拿什么來拯救我的西晉王朝 / 085
二十二、君主喜歡作秀,大臣勸諫不成,百姓只有哭的份 / 089
二十三、任何一個靠叢林法則生存的都不是好時代 / 093
二十四、戰(zhàn)亂中有世外桃源:人們的幸福感爆棚的原因居然是這個 / 097
二十五、天人感應(yīng),那些讓皇帝都感到毛骨悚然的諫言 / 101
二十六、西晉覆亡之際的士大夫 / 105
二十七、國滅前還想謀求高官厚祿,強烈私欲活活拖垮西晉王朝 / 110
二十八、不為君王唱贊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 115
二十九、倡導(dǎo)高薪養(yǎng)廉下的東晉為何還處處是貪官 / 120
三十、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 124
三十一、活出自己的同時還活出道德來,真是帥呆了酷斃了 / 128
三十二、敬畏自然,然后才能敬畏生命 / 133
三十三、千年前虞預(yù)奏章仍是今天的一面鏡子 / 137
三十四、效仿東晉陶侃做一個知進知退的高人 / 141
三十五、人如果不要臉,真是天下無敵 / 145
三十六、善于把復(fù)雜問題簡單化,才是大智慧 / 149
三十七、你的上司能不能遇上如你一樣好的部下 / 154
三十八、專制鐵幕下:我虐你千百遍,你待我如初戀 / 158
三十九、沒有情懷,政治都是茍且 / 162
四十、希望在對手的淪落里抬高身價 / 166
四十一、讓寒族的人冒出來朝廷才有希望 / 171
四十二、桓溫遷都:一場掛羊頭賣狗肉的鬧劇 / 175
四十三、沒有人愿意雪中送炭,你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救 / 180
四十四、這個女人不簡單,用三次糊涂換回一世的清明 / 184
四十五、低調(diào)做人,始終保持生命里的一份恬淡 / 188
四十六、不聽勸諫,一個快速崛起的帝國轉(zhuǎn)眼就煙消云散 / 192
四十七、道德淪陷,后涼政權(quán)在一夜之間崩潰 / 197
四十八、謝石的勸諫:唯讀書和事業(yè)不能辜負 / 202
四十九、淝水英雄謝玄心中的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206
五十、因迂腐得罪了頂級權(quán)貴,看他是怎么生存下來的 / 212
五十一、惡人當(dāng)?shù)赖暮蠊B鬼也要怨恨三分 / 217
五十二、追求權(quán)力到底是對還是錯 / 221
五十三、東晉滅亡的征兆:酒色天下、朝綱混亂 / 226
五十四、不是那么好玩的,走得太近是一場災(zāi)難 / 230
五十五、謝靈運為何會被“生活不只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所誤導(dǎo) / 235
五十六、做人可以不聰明,但不能太聰明 / 240
五十七、老實人的大智慧大境界,二十七年未晉升,沒喊一聲委屈 / 245
五十八、一代能臣之死:就在那一念之間 / 252
五十九、狂人王僧達:跑官要官不成,卻死在自己的毒舌之下 / 257
六十、無須觀望別人,自己就是風(fēng)景 / 262
六十一、笑死了,看皇帝是怎么為腐敗辯解的 / 267
參考文獻 / 273
一、太康盛世:再好的做法不堅持,終歸等于零
晉武帝司馬炎登基的第一天去“探策”,就是抽簽占卜這個王朝到底能傳幾代,數(shù)字愈大就表示王朝壽命愈長,很不幸,居然只抽到小得不能再小的“一”!晉武帝很不高興,群臣也嚇得臉色發(fā)白,沒人敢說話。裴楷卻依照王弼的《老子注》從容解釋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睍x武帝聽后很高興,頓時釋然了,群臣也都贊嘆佩服裴楷。裴楷的這篇急就章竟然還能引經(jīng)據(jù)典,的確有技術(shù)含量,當(dāng)?shù)蒙鲜乔裳悦魧α恕?
沒多久,司馬炎就憂心忡忡,他發(fā)現(xiàn)新政權(quán)有不少潛在的危機,一是老百姓對司馬氏家族在改朝換代之際屠殺異己的行徑有心理障礙;二是東吳和胡夷勢力不斷制造麻煩,天下仍未一統(tǒng),加上自然災(zāi)害等因素,使司馬炎不得不考慮如何從歷史和傳統(tǒng)中獲得政權(quán)合法性的依據(jù),以穩(wěn)定人心,增強新政權(quán)的內(nèi)聚力。
于是他向朝廷智囊團征求意見。這個智囊團成員不是他的心腹何曾、衛(wèi)瓘和賈充等元老級人物,而是向全國“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臨時征選過來的。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來自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的夏侯湛等十七人成為第一批成員。也不知是準(zhǔn)備不足,還是獻策水平不盡如人意,抑或是別的什么原因,這次智囊團發(fā)揮的作用并不明顯。十七人中,史書記載僅存夏侯湛的對策“民之初生,未有上下之序、長幼之紀(jì),穴居野處,慢慍游而茍作”等寥寥幾句。其他人的姓名及對策均不見記載。
司馬炎不甘心,在三年后的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又連續(xù)兩次詔天下舉賢良直言之士,重新組織智囊團,開展集中問政。太保何曾推薦的阮種、太守文立推薦的郤詵都被選中,此外還有劉伶、索靖等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其中以郤詵最為突出,他寫的對策《泰始七年舉賢良對策》被列為第一。
既然是問政,那自然是圍繞皇帝所關(guān)心的問題。
據(jù)《晉書》記載,自泰始初年到泰始七年間的災(zāi)害很多,地震、水患等災(zāi)害以及各種異象頻頻出現(xiàn),的確不常見,老百姓的恐慌和社會的不穩(wěn)定讓司馬炎也不知如何是好。
皇上,不用怕,這是“自然理也”,“固非天之必害于人”。郤詵認為,災(zāi)異是自然變化,如果積極應(yīng)對,就不會有大的禍患;但如果“法度之不當(dāng)”和“人物之失所”,那么災(zāi)異的確要導(dǎo)致百姓對政權(quán)的負面評價,進而影響到國家的安危。
同時,郤詵提出對策,對付自然災(zāi)害要充分發(fā)揮官府的作用,“宜勤人事而已”。官府要有糧食儲備,“故古者三十年耕必有十年之儲,堯、湯遭之而人不困,有備故也”;官府要注意根據(jù)各地區(qū)的具體情況,調(diào)節(jié)賦稅徭役征發(fā),以均其勞苦!白皂曪L(fēng)雨雖頗不時,考之萬國,或境土相接,而豐約不同;或頃畝相連,而成敗異流,固非天之必害于人,人實不能均其勞苦”;有關(guān)部門要恪盡職守,重農(nóng)勸農(nóng),如果“有司惰職而不勸,百姓殆業(yè)而咎時,非所以定人志,致豐年也”。
新政權(quán)在治國之道上要實行王道還是霸道,司馬炎也在糾結(jié)。要“王道”不要霸道,郤詵和阮種幾乎異口同聲。郤詵的建議是“圣王之化先禮樂”;阮種也認為“宜師蹤往代,襲跡三五,矯世更俗,以從人望。令率士遷義,下知所適,播醇美之化,杜邪枉之路,斯誠群黎之所欣想盛德而幸望休風(fēng)也”。結(jié)果,司馬炎在聽取建議后,就開始重視尊孔活動、加強太學(xué)建設(shè)、完善經(jīng)典和禮制。
司馬炎還非常關(guān)心教化的問題,他目睹了漢魏以來教化陵遲導(dǎo)致人心渙散的現(xiàn)狀。對于如何修教化,司馬炎同樣有困惑。
郤詵一針見血地認為導(dǎo)致教化之不興、進而王道不行的主要原因是選官用人存在弊端。他揭露了當(dāng)“求爵”之風(fēng)盛行,其原因是“今之官者,父兄營之,親戚助之,有人事則通,無人事則塞,安得不求爵乎”!求爵造成的惡果在于“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誷,誣誷則臧否失實,真?zhèn)蜗嗝埃髀犛没,奸之所會也”。對于此,郤詵提出對策,這就是“使之靜”,即抑制“爭競”之風(fēng),選擇心靜之人為官!办o則貞固,貞固則正直,正直則信讓,信讓則推賢”。
大凡新王朝建立,都要有制度創(chuàng)設(shè),因為它蘊含著新王朝的價值取向,也是其治道的內(nèi)容和保障。對此,作為政治經(jīng)驗相對缺乏的新王朝首任皇帝,司馬炎有他的困惑:對以往的制度是因循還是革新?制度當(dāng)從繁還是就簡?
郤詵從西晉初建的現(xiàn)實來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因循還是革新,不管是從繁還是就簡,都應(yīng)該從實際出發(fā)。從郤詵對策被列為高第這一結(jié)果來看,司馬炎也是贊成郤詵的意見的。于是他在前朝基礎(chǔ)上制定了《晉禮》和《泰始歷》;又沿襲并創(chuàng)新漢魏以來的三省制,使其基本上取代了漢代的三公九卿制。這些對漢魏制度或因或革,或繁或簡,或損或益的情形背后,都蘊含著司馬炎在聽取意見后對制度設(shè)計的思考。
當(dāng)然,智囊團里也有一些另類的聲音。史載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在泰始七年也提出對策,“盛言無為之化”,提倡無為而治。因不合時宜,“時輩皆以高第得調(diào),伶獨以無用罷”?磥韯⒘嬷粫染、作詩,治國的策略實在有些拿不出手。畢竟哲學(xué)理論和治國理念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司馬炎對流行于時的“貴無論”并不感興趣,也就聽聽是了。
司馬炎積極采納智囊團的意見建議,同時跟他們的關(guān)系相處很融洽。當(dāng)郤詵升官至雍州刺史,司馬炎在東堂相送,問郤詵:“卿自以為何如?”郤詵對道:“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意思是說:“我就像月宮里的一段桂枝,昆侖山上的一塊寶玉!笔讨姓J為郤詵過于狂妄,奏免他的官職,司馬炎笑著說:“吾與之戲耳,不足怪也。”
雖然與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的開國皇帝相比,司馬炎十分缺乏政治經(jīng)驗,然而由于“留心政道”,“容納讜正”,才使得他很快贏得了人心,穩(wěn)住了天下。
除了智囊團,司馬炎還重用大臣皇甫陶、傅玄兩人為諫官,督促他自己和文武百官落實有關(guān)工作任務(wù)。司馬炎與皇甫陶商量國事,皇甫陶敢于直言,有一次竟與司馬炎在朝廷上爭得面紅耳赤。散騎常侍鄭徽見狀,想討好皇帝,便上表說皇甫陶竟敢與皇帝頂撞,目無圣上,請求治其罪。沒想到鄭徽拍馬卻拍到了馬蹄上,司馬炎厭惡地說,忠直之言,唯恐聽不到,怎能以皇甫陶敢于直言而治其罪呢?結(jié)果不但沒治皇甫陶的罪,反倒把鄭徽的官職給免了。
不恥下問、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在司馬炎和智囊團、諫官的共同努力下,西晉初年的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fù)和發(fā)展,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余糧委田,出現(xiàn)了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yè)、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升平景象。這就是史稱的“太康盛世”。
但好景不長,一方面是司馬炎有意在回避矛盾,當(dāng)郤詵敏銳地認識到吏治惡化及其嚴(yán)重后果,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對策時,司馬炎因“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即使認同郤詵的對策,亦不能“直繩御下”,有效地抑制當(dāng)時選官上的弊端,導(dǎo)致吏治惡化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司馬炎在平吳以后,日子越來越幸福,生活越來越安逸、上下越來越和諧,他“遂怠于政術(shù)”,不再重視智囊團的作用,甚至有人提批評意見時也大多愛理不理,對一些潛在的隱患都無動于衷,任其泛濫成災(zāi)。
再好的做法如不堅持,終歸等于零。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后,智囊團成員之一的索靖有先見遠量,他預(yù)知天下將要大亂,便指著洛陽皇宮門前的銅塑駱駝感嘆說:“大概以后會在荊棘中看到你吧!”
政治危機最終在司馬炎去世以后劇烈爆發(fā),并以“河洛為墟,戎羯稱制,二帝失尊,山陵無所”的慘狀,結(jié)束了西晉的統(tǒng)治。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睍x初的經(jīng)驗與教訓(xùn)確實值得后人深思和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