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溫柔的人不是因為天生溫柔,而是飽受痛苦之后才磨礪出那份強大的溫柔,并用這真誠而又堅定的柔情對抗來自外界的痛苦。琦君是母親,也是女兒,最懂得母親“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的獨特力量,她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母親,留下了很多關(guān)于母親的散文,誠如白先勇所言:“琦君最感人的作品,都與母親有關(guān)。”
一個母親的修煉
(新民晚報·夜光杯·讀書版)
人人都只有一個母親,但很少人懂得寶貴自己的母親。2001年,八十五歲的琦君以一部《橘子紅了》成為臺灣文壇的風云人物,書中塑造了一位守居在鄉(xiāng)下大宅、丈夫在城中做官的大太太,嫻雅、沉毅、圓融、通透,其原型就是琦君的母親。白先勇先生稱贊琦君寫得*感人的文章都是關(guān)于母親,“母親是琦君*重要的創(chuàng)作源泉”。這本《母親的金手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即是明證。
琦君1917年出生在儒將之家,父親交游廣闊,傭人們曾提著便壺在客廳門口偷看梅蘭芳的風采,被梅老板笑吟吟撞個正著之后,一邊歡喜,一邊懊惱自己手里拿了個如此不雅的東西。琦君從小就領(lǐng)教母親如何同千奇百怪的傭人們圓融相處。譬如他們家的花匠,是個有學問的基督徒,有一副好腦子和一雙巧手,還能幫母親專門做一種罩在煤油燈上的罩子,既省油又防風,勤儉持家的母親非常喜歡,但是這位信耶穌的花匠到了星期天就不做工,捧著《圣經(jīng)》在院子里看書,稱工作了六天,第七天要為上帝工作。母親笑笑也就由他。結(jié)果另一位信佛的長工不愿意了,不但想方設法地挖苦,還跑到母親面前投訴,母親則大笑:“我們信佛的人靠天,他們信耶穌的人靠上帝,我想想也都是一樣的!眱蓚傭人經(jīng)常吵鬧,母親卻總能四兩撥千斤,一句“只要心好,上帝和菩薩一樣保佑”就把兩個老人調(diào)解得妥妥當當,甚至互相愛護起來。
親戚之間的相處要比和傭人相處困難很多。有一位寄住的五姑婆,嘴巴不太好,幼年的琦君不小心碰倒長凳砸死了一只小貓,五姑婆用報應孽債嚇唬小琦君,琦君急怒之下罵了她一句,立刻被母親打了一嘴巴,叫她跪下。因為五姑婆比母親還要年長一輩,小孩子如此做派,沒有規(guī)矩。事后琦君怯怯地向五姑婆道歉,這位嘴巴不好的長輩依然拿更可怕的報應孽債嚇唬琦君,琦君嚇得打起哆嗦來,母親立刻把她拉到一邊,用熱毛巾擦她的臉,一邊溫和地安慰,一邊教她去和外公玩耍曬太陽。還有一位三叔公,早年離家娶了一位巴西少女,回來后迫于大太太的壓力把嫻靜的巴西妻子趕了出去,使她不得不住在琦君家。琦君的母親雖然也是一位大太太,卻對那位“武則天”似的大太太看不慣,被趕出門的姨太太毫無怨言,反而把琦君的母親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更讓琦君感到心酸的是,對父親養(yǎng)在城里的姨太太,母親也能夠理解。為父親縫制繡花鞋的時候,連帶給姨太太也縫了一雙,理由是只縫一雙的話,父親不會穿,索性縫兩雙,讓他們“成雙作對”去吧。
世界上不公平的事情何其多,當它們發(fā)生在你身上的時候,只是追問“這如何公平”往往不能解決眼下的問題,更值得關(guān)心的恐怕是如何讓當事人在不公正的境遇中好好活下去。不是每一個民國婦女都起身革命變成了新女性,琦君筆下的母親也從來不是什么女性主義者,她恪守傳統(tǒng)道德,又竭力平等地、公正地尊重別人、對待別人,結(jié)果常常是為難了自己,辛苦了自己。這樣的母性,至今依然存在那些無比樸素而又無比動人的母親身上,不隨時代的喧囂變遷而磨滅。這位活了九十多歲的文壇恒星,幾乎用了整整一個世紀的生命,來見證、記錄母親的修煉,往往在人們不自覺的一刻,提出了人性善與惡、好與壞、難分難辨、復雜曖昧的難題,令人一時之間熱淚盈眶。琦君的文章絕無華麗的字句,卻處處流露著典雅清麗的燦爛光輝。她沒有留下尖刻的文字,雖然她的家族背景和人生閱歷都使她有足夠的資格言辭尖刻。
琦君一生都記得來自母親的饋贈,在母親逝世四十年后的那個母親節(jié),她買了一枚紅寶石戒指,獻給永遠懷念的母親。
琦君(1916-2006)
本名潘希珍,生于浙江永嘉,父親是儒將。早年師承大詞人夏成燾,詩詞造詣頗高。一九四九年赴臺,后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chuàng)作生涯,名重一時,著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三十余種,作品多次被選入臺灣中學語文課本,被譯為英、韓、日等多種文字。晚年創(chuàng)作以家族早年生活為背景的小說《橘子紅了》,是三十年來臺灣地區(qū)以純文學創(chuàng)作而暢銷的少數(shù)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