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學談藝錄》是“神味”說理論的集中闡釋之作,采用傳統(tǒng)的詩話體寫作,文言形式!对娫~曲學談藝錄》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針對新時期以來詩歌創(chuàng)作低迷(尤其是新詩)的局面,作者帶著解決問題的意識,對以王國維“境界”說為代表的意境理論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評判,力爭在繼承的基礎上開拓理論的新境界。 除王國維的“境界”說之外,本書還從總體上對唐代以后中國的民族審美理想趨于柔弱的態(tài)勢進行了批駁,批評了以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為代表的以“陰柔之美”為主的美學、詩學境界。追溯傳統(tǒng)詩學的思想精神并希望有所突破,突破“無我之境”、“中和”、“天人合一”等平和思想的束縛和消極,以為當代詩歌的發(fā)展找到某種理論上的依據(jù),并重建中華民族以“壯美”為主要色彩的審美理想,是本書的寫作初衷所在。
于永森,男,漢族,1977年生于山東平度。自名于滄海,字成我,號負堂、否庵。2010年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寧夏師范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系學校引遴的首位博士。能詩詞,為中國韻文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濟南明湖詩詞學會會員。主要從事詩詞曲學的研究,尤于意境理論、王國維美學有深入研究。撰有《論意境》、《嫁笛聘簫樓曲話》、《諸二十四詩品>、《論豪放》、《聶紺弩舊體詩研究》、《〈人間詞話>評說》、《唐宋詞選箋評》、《金庸說部詩學論稿》、《嫁笛聘簫樓詩詞集》等著作,已出版或發(fā)表多種,在《東岳論叢》、《周易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20篇。
代序
引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后記
歷來藝術之最高境界,卻為陸放翁道著,“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是矣,洵足為千古驚艷之觀也!放翁書生氣而能豪放者也,其豪放氣概貫之于詞,依稀多少磊落豪宕氣味姿態(tài)!世人都知《卜算子》之孤獨堅貞之意,《釵頭鳳》之悲苦纏綿,然觀其作,多是豪宕之音,衰頹之態(tài),書生而兼英雄暮年之況味,放翁有之焉!放翁之詩亦多空曠之聲,而姿態(tài)百千,時有縱橫出乎其間,或溫柔旖旎,或嗚咽奇麗,不能不于詞有所點染也。放翁之詞,通觀之略非本色,似非作者,然《釵頭風》之作,則有渾然而貫之妙,無愧宋詞上乘,況《卜算子》一作,尤足千古燦爛,泥中之香,大可與鳳凰涅槃比美也。陶靖節(ji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王靜安以為“無我之境”之率,歷來談藝者亦多有舉以為極境者,可謂吠日之甚矣。實則“悠然”一語,即大堪為口實也!又如“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亦得與焉,豈非濫矣哉,此不過寫景尋常之語耳,靜安推之為“無我之境”,亦太煞有介事。陶淵明《歸園田居》:“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讀山海經》:“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此猶以物觀物也,其中雖有我在,然非是獨立之我,猶寫生者之畫黃山,雖謂之華山、岱岳亦無不可也。故寫田園至此,尚僅得其皮毛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