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反映國內外比較政治學研究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涵蓋了比較政治學學科的各項內容。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比較政治學的理論范式”介紹了當今學界三大著名的分析范式,即理性主義、結構主義與文化主義。第二部分“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不僅介紹了比較方法本身的基本邏輯,還涉及了四個最新的研究方法或技術——比較歷史分析、質性比較分析、定量分析以及綜合分析。第三部分“比較政治學的問題領域”則對比較政治研究中處于前沿位置的五大議題(即政治經濟學、民主政治、立法政治、政黨政治以及社會運動)的學術史、基本問題以及前沿進展做了深入且全面的梳理。
高奇琦,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國際關系專業(yè)博士,中央編譯局政治學博士后,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博士后。華東政法大學中外政治制度學科負責人、全球治理指數(shù)(SPIGG)項目首席專家、國家治理指數(shù)(NGI)項目首席專家、中國企業(yè)社會責任指數(shù)(CICSR)項目首席專家、“比較政治研究網”(http://psi.ecul.edu.cn/)負責人、《比較政治學前沿》系列輯刊主編、《比較政治與全球治理》系列輯刊主編。2013年起任上海市曙光學者,2015年入選“上海市社科新人”。兼任上海市國際關系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治學會理事、全國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理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亞洲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導論 比較政治的學術史與研究范圍
一、比較政治研究的學術史
(一)古典主義時期(古希臘-19世紀末)
(二)制度主義時期(20世紀初-20世紀50年代中期)
(三)行為主義時期(20世紀50年代中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
(四)三足鼎立時期(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
二、比較政治的研究范圍
三、比較政治的學科地位和學科組成
四、本教材的框架與結構
第一部分 比較政治的理論范式
導言 比較政治學理論研究的勃興與三大理論范式的確立
第一章 理性主義
一、理性主義的學術史
(一)學術淵源與古典研究(18世紀-20世紀50年代)
(二)現(xiàn)代公共選擇學派的建立期(20世紀50年代-20世紀60年代)
(三)理性選擇理論的學科滲透期(20世紀60年代-20世紀90年代)
(四)理性選擇理論的批判與爭論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
二、理性主義的經典議題
(一)民主政治的運轉:投票規(guī)則、立法者、選民與政黨行為
(二)集體行動的規(guī)律:理性的個人、非理性的集體
(三)比較政治經濟學:民主與經濟發(fā)展、現(xiàn)代化進程
三、理性選擇的前沿進展
(一)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把理性行為“內嵌”到制度中去
(二)分析性敘述:為歷史進程建模
(三)國家的興衰:行走在理性的鋼絲之上
小結
第二章 結構主義
一、結構主義學術史
(一)早期古典結構主義時期
(二)傳統(tǒng)經典結構主義時期
(三)現(xiàn)代結構主義復興時期——宏觀格局分析
(四)現(xiàn)代結構主義融合時期——歷史制度主義分析
二、結構主義的經典議題
(一)現(xiàn)代世界體系
(二)國家形成
(三)社會抗爭
(四)社會革命
(五)工人階級
三、結構主義前沿研究
(一)中東革命
(二)有限國家——“社會中的國家”
(三)國家形成與經濟發(fā)展
小結
第三章 比較政治學的文化主義
一、比較政治學文化范式的學術史
(一)古典主義奠基時期(20世紀30年代以前)
(二)后傳統(tǒng)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20年代前期)
(三)現(xiàn)代興起時期(20世紀60年代-20世紀80年代前期)
(四)經驗聚合時期(穩(wěn)定和繁榮的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前期)
(五)新興盛時期(20世紀末至今)
二、比較政治學文化主義的經典議題
(一)身份、認同、價值
(二)詮釋法和地方性知識
(三)公民文化
……
第二部分 比較政治的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比較政治的議題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