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批評導引(第二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大學資源共享配套教材》系統(tǒng)講授當代文學批評觀念和方法,主要內(nèi)容包括緒論以及文學批評的歷史和功能、文學批評方法論、文學批評的寫作三部分。分別講述了社會歷史批評、印象批評、心理批評、文體批評、文本批評、性別批評、文化批評等批評方法的理論觀點、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驟,批評主體、寫作技巧及批評文本樣式。 《文學批評導引(第二版)/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大學資源共享配套教材》突出當代性、對話性和實踐性的特色,廣泛吸收中外文學批評理論特別是20世紀文學批評的理論成果,及時追蹤和反映當前文學批評的新發(fā)展;同時以開放的文學觀念和批評觀念,評述不同的批評方法,并通過展示各批評方法的操作層面,有效指導批評者的實踐活動。
文學批評的性質(zhì)
一、文學批評的思維性質(zhì)
二、文學批評的兩個基本側面
第一部分 文學批評的歷史和功能
第一章 文學批評的歷史
第一節(jié) 中國文學批評的歷史與現(xiàn)實
一、中國古代文學批評
二、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
第二節(jié) 西方古代文學批評
第三節(jié) 20世紀文學批評的范式與轉(zhuǎn)換
一、20世紀文學批評的哲學背景
二、20世紀文學批評的世紀特征
第二章 文學批評的功能
第一節(jié) 文學批評的闡釋功能
一、文學批評的中介作用
二、文學文本的意義闡釋
第二節(jié) 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
一、文學批評的社會評價作用
二、文學批評中的審美價值判斷
第三節(jié) 文學批評的哲學功能
一、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文學史的革新
二、文學批評與思維方式的革命
第二部分 文學批評方法論
第三章 社會歷史批評
第一節(jié) 社會歷史批評的發(fā)展歷史
一、社會歷史批評的濫觴
二、西方社會學批評
三、19世紀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評
四、社會歷史批評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社會歷史批評的理論特征
一、社會歷史批評的文學觀
二、社會歷史批評的評判尺度
第三節(jié) 社會歷史批評的操作方法
一、闡釋作品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
二、考察作家與所處時代、環(huán)境的關系
三、強調(diào)文學的社會作用
第四節(jié) 社會歷史批評評述
一、社會歷史批評的局限與庸俗社會學
二、社會歷史批評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開放的社會歷史批評
第四章 印象批評
第一節(jié) 印象批評概述
一、西方印象批評
二、中國傳統(tǒng)印象式批評
三、印象批評在中國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印象批評的理論特征
一、推崇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色彩
二、強調(diào)批評過程中的印象和直覺
三、突出批評的審美特性
第三節(jié) 印象批評之應用
一、印象批評的基本步驟
二、中國印象批評舉
第四節(jié) 印象批評評述
……
第三部分 文學批評的寫作
三、印象批評在中國的發(fā)展
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西方印象批評理論開始進入我國。中國的印象批評是在借鑒西方印象批評特別是法郎士的印象批評和繼承中國傳統(tǒng)注重個人感覺與領悟的基礎上形成的。印象批評在中國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發(fā)展,一次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批留學回國的批評家對印象批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嘗試以個性化、感性化的方式撰寫批評文章。另一次則是20世紀80年代后,面對中國文壇批評的“異化”,一些年輕的批評家重新?lián)]舞印象批評的大旗,將批評稱為文藝的“第九個繆斯”。
。ㄒ唬┲袊F(xiàn)代印象批評
中國現(xiàn)代印象批評濫觴于20世紀20年代初。在中國新文學發(fā)軔之時,茅盾就懷著極大的熱情介紹西方的印象批評。熟稔中西文化,宣揚個性文化和美文倫理的周作人則從域外直接引進印象批評的定義和原則在國內(nèi)大力宣傳。他直承法朗士、赫茲利特等人的觀點,力主一種完全憑借對作品的直覺印象并由此生發(fā)感受而進行鑒賞的批評方法。周作人認為:“真的文藝批評,本身便應是一篇文藝,寫出著者對于某一作品的印象與鑒賞,決不是偏于理智的論斷!雹僦茏魅嗽谠u論他所喜愛的作品時常常將自己的性格和體驗浸潤其中,講究個人的主觀印象與體悟。他認為批評是直觀的欣賞不是客觀的檢查,是抒情的論文不是盛氣的指摘,為此,周作人提出“誠”和“謙”的批評原則,主張尊重讀者與批評家個人的趣味。茅盾和周作人的介紹和推薦為印象批評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20世紀30年代中期,從印象批評的發(fā)源地法國歸來的李健吾嫻熟地將印象批評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自己的批評實踐,成為中國印象批評的領軍人物。李健吾認為,批評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是一種體現(xiàn)自我價值或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一個真正的批評家,猶如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離不開實際的影響。但是最后決定一切的,卻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種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種完整無缺的精神作用。”②自我是批評的最高準則,喪失了自我也就喪失了批評。李健吾不僅在理論上倡導印象批評,而且自覺地從事大量的印象批評實踐,兩本《咀華集》的問世顯示了印象批評在中國的實績。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上,除李健吾外,朱光潛、沈從文、梁宗岱、李廣田等人的批評主張和實踐也都體現(xiàn)了印象批評的某些基本特征。不過,中國現(xiàn)代印象批評既借鑒了西方印象批評的原則,又受到中國古代傳統(tǒng)感悟式批評的熏染,并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批評的影響,由此具有某種不純性。稍后的抗日烽火使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為抗戰(zhàn)服務的功利性批評中,因此印象批評在當時未得到充分發(fā)展,其影響和作用遠不及社會歷史批評。但中國現(xiàn)代印象批評所執(zhí)著的那種主觀的、感性的鑒賞文學作品的批評方法使之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當代印象批評
在中國當代文壇,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隨著思想解放大潮的涌起,人們的懷疑意識和個性意識得以增強,當時的一些批評家大膽否定現(xiàn)存的權威,主張重新認識和估價真理。隨著個性的高揚,批評家們努力揚棄批評的惰性,要求在批評中追求自我、表現(xiàn)自我。一部分強調(diào)批評的主體意識,重視批評的獨立品格的批評家開始重新審視印象批評,并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吳亮的《文學的選擇》就是這種探索的代表之一。收入書中的數(shù)十篇論文雖然比較寬泛,有些論點顯得不夠嚴密,但全書不乏獨特的感受和新穎的見解。吳亮認為,批評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描述性的,不是評判性的,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批評與其說是對文本的闡釋,不如說是對文本的自我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選擇和自我創(chuàng)造。
賀興安的《評論:獨立的藝術世界》更是集中地顯示了印象批評在新時期文學批評中的延續(xù)和拓展。賀興安認為,文學批評是一門藝術,“評論家應該是藝術家的兄弟姊妹,或者就是別一種藝術家”①。并認為文學批評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品格,它不能只是親近對象,而要使自己成為一個自足的主體,憑著自身的藝術直覺去感受對象,充分體現(xiàn)批評主體的人格、情懷、藝術感覺等,使批評成為“第二次創(chuàng)造”。從賀興安對張承志的小說《北方的河》的評論“青年奮擊者的壯美詩篇”中可以看到這一點。整個評論猶如一首抒情與哲理交相輝映的散文詩,真切的感受里蘊含著評論家的氣質(zhì)、情懷和理想,揮灑自如的聯(lián)想則體現(xiàn)評論家鮮明的評論個性。整篇評論既聯(lián)系著小說來展開,又充盈著評論家個人的感受和激情,評論于是變成了創(chuàng)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