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儒家思想、國際儒學比較、儒學經(jīng)典、儒學史、儒者訪談錄、國際儒學動態(tài)等六個專題,組織了美國、韓國、新加坡等海內(nèi)外學者關于儒學研究方面的文章,論題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學、新儒家,反映了國際儒學研究的一些新動向和新發(fā)展,其中還專門組織了中韓儒學比較方面的文章,以推動儒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型發(fā)展。
儒學的國際新航程
——《國際儒學論叢》發(fā)刊詞
石永之
石永之,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
儒學原本產(chǎn)生于春秋末世諸侯異政之“國際”,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而后周游列國,傳布儒學于諸侯國之間,弟子來自四面八方,而散播于各諸侯國。在百家爭鳴的環(huán)境中,儒學任人取舍,任人評說,最后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并傳播東亞,進而影響世界。學術領域與國際舞臺正是儒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今日之儒學正置身于更大的國際舞臺,將賴各國的同仁努力,用多元文化為儒學補充新鮮血液,使之再度揚帆國際。
可以相信,儒學將會與國際上的多元文化和諧相處,不必擔心文化多元且地域遼闊的五大洲四大洋是否愿意接納儒學,儒學所耕耘的只是人類的心田。儒學以仁者愛人為宗旨,以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為內(nèi)在根據(jù),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相信“德不孤,必有鄰”,倡導“和而不同”,主張“天下為公”,追求人類的“群居和一”之道。既然東亞能夠儒、釋、道長期共存,那么在儒學的國際新航程中,儒學也必將和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一起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存共榮。
毋庸諱言,儒學的國際化道路將任重而道遠。今日之國際社會,國家主義盛行,叢林法則當?shù),“威天下以兵革之利”,以鄰為壑,?zhàn)端不絕。政治領域,霸權主義橫行,合縱連橫,好勇斗狠。經(jīng)濟領域,國家本位,貿(mào)易壁壘,經(jīng)濟掠奪,國家之間貧富極度分化。更有極端主義為禍人間,汽車炸彈、自殺式襲擊屢見不鮮,無數(shù)無辜的平民流血犧牲。還有污染問題、氣候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以及核戰(zhàn)爭的問題都在時刻威脅著這顆藍色星球——人類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家園。
毫無疑問,儒學首先需要為解決國際社會的問題而努力。瑞典科學家漢內(nèi)斯·卡爾文博士說:“人類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苯裉靽H社會面臨的所有問題歸結起來無外乎是人本身的問題,而儒學既可以修身養(yǎng)性變化氣質(zhì),也可以治國平天下。所以說卡爾文博士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正因為如此,儒學在國際化背景下的新發(fā)展是充滿希望的。歷史的大潮將附著在儒學身上的各樣色彩褪凈,儒學重新回到其原本的學術素色,被歷史洗刷成素色的儒學,正好可以成就其新航程,可以由不同膚色、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用新的思想、新的視角、新的方法重新繪成色彩斑斕的新畫卷。儒學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回歸了原本的學術存在,回到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環(huán)境,正好可以重新煥發(fā)出其原本活潑的生命活力,學者們可以從心所欲,依據(jù)“吾心之所同然”而對儒家思想做出自己的理解、闡釋、注解與批判。
儒學真正的生命活力在于它是以追求人的存在的完善發(fā)展和推進社會的和諧進步為其價值指歸,在于學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和踐履這一價值指歸。儒學綿延兩千多年而不至于中絕,即有賴于此。儒學的國際新航程最終仍然取決于這種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僅表現(xiàn)在儒學興旺發(fā)達之時,更體現(xiàn)在儒學艱難困苦之際。曾幾何時,在儒學深根動搖、“花果飄零”、行將消亡之際,有人投湖自盡,有儒者為儒學作“獅子吼”,有儒者為儒學“披麻戴孝”。即使在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中,在儒學被批判、被踐踏、被蹂躪的時候,還有人在堅守,這才讓人們知道了儒學的生命力有多么強大。儒學歷經(jīng)千年風雨而不中絕的秘密就在于學者內(nèi)心的認同與堅守。
儒學的國際新航程又將會如何發(fā)展呢?孔子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鬃幼灾^:“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開門辦學、有教無類,還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學術而后有思想,真正的思想植根于扎實的學術研究。唯有知學術之源流,方能出精粹之思想。由此可見,學術將是其國際新航程的重點。
正因為以學術為靈魂,所以儒學的國際新航程應該是以國際化的新儒學為方向,以國際視野的新儒術為其上行路線,以國際化和本土化的民間儒學為其下行路線。這是因為歷史上的儒家思想曾經(jīng)有三種存在樣態(tài):儒學、儒教、儒術。從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開始直至今日,儒家主要以儒學的方式存在著。儒教和佛教、道教一起成為東方的主流宗教,儒、釋、道三教一起支撐起東方人信仰的天空。在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儒學就發(fā)展成為治國之術,直至清代末世,并出現(xiàn)了儒學、儒教、儒術共存的局面。
儒學正在多元文化共存共榮的學術環(huán)境中奮力航行。國際儒學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東亞、北美和歐洲三個中心。在美國,還產(chǎn)生了像“夏威夷儒學”和“波士頓儒學”這樣的儒家學派。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在不同國度產(chǎn)生更多的儒學派別。儒學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出現(xiàn)一波創(chuàng)新大潮,參與這一波創(chuàng)新大潮的既有東方人也有西方人。在這一波創(chuàng)新大潮中,儒學吸收東西方道德哲學而有心性儒學,吸收東西方政治思想產(chǎn)生了政治儒學,參照東西方宗教思想而建立了儒教,而無論在心性儒學、政治儒學還是儒教方面,又都有各自不同的思考路徑和思想特色,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儒學的國際新航程的下行路線是要發(fā)展多樣化的民間儒學。儒學下行路線的受眾是普通民眾,傳統(tǒng)儒教基本上就是以民間儒學的形態(tài)存在,重學理而輕宗教儀式。儒學原本就關乎百姓日用,有化民成俗的傳統(tǒng),而且普通民眾有信仰需求。建立和支持真正的宗教信仰有益于人類社會的團結和穩(wěn)定,新儒教應該為此做出自己的貢獻。
歷史上的儒學,無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實,既沒有宗教之組織,也沒有宗教儀式,主要依靠民間的傳播和政府的倡導。在今天政教分離、信仰自由、不立國教的情況下,民間儒學應該發(fā)展出新儒教以滿足民眾的信仰需求。新儒教應該發(fā)展出制度化、本土化、多樣化的規(guī)范的宗教儀式和儀規(guī),由真正信仰儒學的人傳教,按照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建立合法組織,并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管理這個組織。
儒學的國際新航程理所當然要發(fā)展新儒術。人類正處在重建國際新秩序的當口,儒學當然也要為治理地球發(fā)展新儒術,儒學一貫倡導的天下主義正是今天治理地球的良方。禍亂今日國際社會的是國家主義,正如霍布斯所說:“人對人如豺狼,人對人如上帝。前者就公民之間的關系而言屬實,后者就國家之間的關系而言屬實!边@就是國家主義把人區(qū)別對待的真實寫照,尤其是當國家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的時候,就把敵對國家當成要吃人的豺狼加以消滅。儒學以仁者愛人為出發(fā)點,儒學的天下主義以人類為本位,既不把人當上帝,也不把人當豺狼,而是把所有人都當人看。
國家主義的最大禍害就是挾武力之優(yōu)勢挑起戰(zhàn)端。在“一枝獨秀”的時候,他們就憑借武力建立起所謂的日不落帝國,大肆屠殺敢于反抗的勇士,殖民戰(zhàn)敗國、奴役戰(zhàn)敗國的人民,摧毀古老文明。大英帝國殖民美洲和澳洲、掠奪非洲、擴張亞洲,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是直接摧毀了古老的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在多個國家實力此消彼長之際,就發(fā)生世界大戰(zhàn),這些掠奪戰(zhàn)爭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留下了慘痛的教訓。而反觀儒學影響下的東亞地區(qū),華夏大地多個中華帝國,對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長期保持戰(zhàn)略防御,長城就是為此而建。漢武帝晚年為自己遠征匈奴、窮兵黷武而發(fā)“輪臺罪己詔”。唐帝國更是在國力鼎盛的時候與吐蕃和親,這些都體現(xiàn)了儒學的主張:“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歷史上國與國之間的大規(guī);鞈(zhàn)也很少見,只有在二戰(zhàn)時期,脫亞入歐的日本軍國主義才給這一地區(qū)造成了重大災難。
儒學主張悅近來遠,只見來學未聞往教,歷史上只有遣隋使、遣唐使來學習儒學,而沒有用武力傳播儒學的史實,從來不把自己的文化強加于人,與周邊國家也基本保持了長期的睦鄰友好,中華大地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建立起了任用流官的大一統(tǒng)郡縣制,而在云貴川和西藏、青海等地則一直保留著土官制度,由土司自行管理地方事務,甚至少數(shù)地方還一直保留著西周的井田制。
儒學的國際新航程目前最緊要的任務就是重新闡釋儒學的天下主義。盡管到目前為止,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仍然主要是國家理論的擴展,有著濃厚的國家主義色彩,但西方也有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論、世界主義、全球正義等理論,也訂立了像《日內(nèi)瓦公約》那樣的一系列人道主義條約,還建立了聯(lián)合國等機構。儒學應該與西方的這些理論與實踐互動,建立起能夠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更有益于人類的新儒術。
由此可見,儒學的國際新航程無疑需要更多的學術交流平臺,《國際儒學論叢》愿意為此盡綿薄之力。本刊的宗旨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刊對待學術爭鳴的態(tài)度是:“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比鍖W產(chǎn)生于百家爭鳴的時代,也將在國際化的百家爭鳴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無論您有什么樣的觀點,只要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本刊都熱烈歡迎。
(責任編輯:路德斌)
孫聚友,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
儒家思想
仁恕通和剛毅之道——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牟鐘鑒】/003
現(xiàn)代儒學研究隨想·哲學篇——和劉述先先生商榷【〔美〕李幼蒸】/008
論儒家之禮的精神【沈順!浚031
儒家倫理學的特質(zhì)【石永之】/050
國際儒學比較
朱子學傳入韓國的過程及其特征【〔韓〕張閏洙】/061
賀麟“體用不二”的文化思想【〔韓〕李承!浚074
“大陸新儒家”與“港臺新儒家”的交鋒、交流與交會
——儒學在當代社會的使命與展望【曾暐杰】/088
儒學經(jīng)典
荀子思想中的政治與道德【張 松】/105
經(jīng)典與詮釋的互動——宋翔鳳《孟子趙注補正》解經(jīng)方法初探【鈕則圳】/121
讀《孝經(jīng)》,說孝道【周桂鈿】/135
試論錢穆史學視域中的“易學三期說”思想【楊生照】/143
儒學史
先秦詩書文化與孔孟文化守成主義【楊海文】/157
顧炎武與申涵光交往述考——兼論其學術思想異同【周可真】/175
熊十力哲學本體論思想概述【李 軍】/199
《道德自我之建立》初版簽名本的修改內(nèi)容及其意義【張利民】/213
儒者訪談錄
儒者·儒行·儒學——安樂哲教授訪談【〔美〕安樂哲 李文娟】/221
國際儒學動態(tài)
中國哲學課何以在哈佛大學廣受歡迎【李慧子】/235
近十幾年來孟子義利觀與理想人格研究綜述【王其俊】/239
主要文章英文摘要和關鍵詞/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