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辭典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涵蓋目前國內新聞傳播學科新研究成果,由全國26 家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聞傳播學專業(yè)人員參與撰寫,學科基礎知識和學術前沿成果并重,學科框架完整,知識體系完備。索引有詞條標題漢語拼音索引和詞條外文標題索引,以利讀者檢索。可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從業(yè)人員、教學和研究人員、學生和大眾讀者的查閱和參考工具。
內容有十四部分,正文分為13部分,包括新聞學理論、傳播學理論、新聞倫理與法、新聞傳播業(yè)務、傳播媒介經(jīng)濟學、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傳播事件、新聞傳播界人物、新聞傳播教育、新聞傳播管理機構與組織、新聞傳播獎項、網(wǎng)絡傳播技術。共收入詞條6811條,計220萬字。詞條采用分類編排法,按詞條內容劃分類別,據(jù)以編排。
附錄有傳播學譜系圖、世界新聞傳播史大事記、關于出版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國外新聞傳播專業(yè)部分網(wǎng)站、中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系博士生導師及招生方向,共5部分。
《新聞傳播學大辭典》是“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它科學、系統(tǒng)地總結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理論概念和系統(tǒng)知識體系,涵蓋了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移動終端傳播、公共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化社會等領域的新研究成果,資料齊全,信息量大,作為一本工具書,能夠滿足科研院校、新聞媒體及廣大學生的學習、使用需求。該辭典具有四個顯著特點:
首先,具有知識系統(tǒng)性。正文分為13部分,包括新聞學理論、傳播學理論、新聞倫理與法、新聞傳播業(yè)務、傳播媒介經(jīng)濟學、廣告學與公共關系學、新聞傳播媒介、新聞傳播事件、新聞傳播界人物、新聞傳播教育、新聞傳播管理機構與組織、新聞傳播獎項、網(wǎng)絡傳播技術。收入詞條6811條,計220萬字。辭典整體框架完整,知識體系完備,堪稱新聞傳播學科的知識寶庫,基本實現(xiàn)了新聞學、傳播學、傳媒經(jīng)濟學以及其他相關交叉學科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全覆蓋,尤其凸顯了新聞傳播學科最近20多年的發(fā)展新成果。
該辭典同時關注和吸收境外、國外學者的新研究領域和新研究成果,可謂具備全球視野、高揚學術個性,同時又充溢著中國特色,是對中國當前的新聞傳播事業(yè)發(fā)展和新聞傳播學科繁榮現(xiàn)狀的梳理和總結。辭典的編撰出版,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播學科長足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縮影。
第二,具有專業(yè)性。大辭典的編撰歷時6年、增刪5次,凝聚了眾多編寫者的心血和智慧。新聞傳播學泰斗甘惜分、方漢奇擔任顧問,著名學者童兵、陳絢主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等全國26 家高校和研究所的近200 名新聞傳播學專業(yè)人員共同參與撰寫。編委會對詞條選擇和釋文撰寫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做到觀點正確、資料翔實、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規(guī)范、文字精練,基本實現(xiàn)了科學性與專業(yè)性相結合,學術性和實用性相統(tǒng)一。
第三,具有閱讀檢索實用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一本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工具書,《新聞傳播學大辭典》以“為新聞傳播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專業(yè)參考”為目標,極力突出“方便快捷”特點。詞條采用分類編排法,按詞條內容劃分類別,據(jù)以編排。值得一提的是辭典的附錄包含有傳播學譜系圖、世界新聞傳播史大事記、關于出版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國外新聞傳播專業(yè)部分網(wǎng)站、中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系博士生導師及招生方向,等等,非常適合讀者檢索,特別是為考研學生提供了便利。
第四,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本辭典凸現(xiàn)新聞傳播學20年來學科發(fā)展的新進展和新成果。大辭典中,關于傳播學理論和實務的內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來特別是21世紀的新概念、新進展,諸如移動終端、微博、微信等詞條也都予以吸收。新聞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聞改革的新戰(zhàn)略,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開、信息安全,也吸納許多。新聞學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新態(tài)勢,也成為新辭典的一些亮點。
如果字數(shù)多了 可以放這個簡單版的 但是盡量放全面一點的
《新聞傳播學大辭典》由中國著名新聞教育家、新聞學者甘惜分、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教授擔任顧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童兵、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陳絢教授主編,
并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等全國26 家知名高校和研究所、近200 名新聞傳播學專業(yè)人員之力編寫而成,學科基礎知識和學術前沿成果并重,學科框架完整,知識體系完備,是繼1993年甘惜分教授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后的集大成之作,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從業(yè)人員、教學和研究人員、學生和大眾讀者的案頭必備工具書。
該辭典具有四個顯著特點:
首先,具有知識系統(tǒng)性。收入詞條6811條,計220萬字;緦崿F(xiàn)了新聞學、傳播學、傳媒經(jīng)濟學以及其他相關交叉學科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全覆蓋。同時關注和吸收境外、國外學者的新研究領域和新研究成果,可謂具備全球視野、高揚學術個性,同時又充溢著中國特色。
第二,具有專業(yè)性。編委會對詞條選擇和釋文撰寫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做到觀點正確、資料翔實、結構清晰、層次分明、語言規(guī)范、文字精練,基本實現(xiàn)了科學性與專業(yè)性相結合,學術性和實用性相統(tǒng)一。
第三,具有閱讀檢索實用性。詞條采用分類編排法,按詞條內容劃分類別,據(jù)以編排。辭典的附錄包含有傳播學譜系圖、世界新聞傳播史大事記、關于出版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國外新聞傳播專業(yè)部分網(wǎng)站、中國高等院校新聞傳播院系博士生導師及招生方向,等等,非常適合讀者檢索,特別是為考研學生提供了便利。
第四,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辭典凸現(xiàn)新聞傳播學20年來學科發(fā)展的新進展和新成果。比如,關于傳播學理論和實務的內容增加了很多,1993年以來特別是21世紀的新概念、新進展,諸如移動終端、微博、微信等詞條也都予以吸收。新聞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聞改革的新戰(zhàn)略,諸如媒介融合、信息公開、信息安全,也吸納許多。新聞學交叉研究的新成果,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新態(tài)勢,也成為新辭典的一些亮點。
主 編:童兵、陳絢,執(zhí)行主編:陳絢。
童 兵(1942~ )1968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新聞系。1981年和198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F(xiàn)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新聞傳播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研究、中西新聞傳播比較研究、中國社會與中國大眾傳播等課程。撰寫出版教材專著21部,主要有《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主體與喉舌──共和國新聞傳播軌跡審視》、《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比較新聞傳播學》、《新聞理論》、《中西新聞比較論綱》、《馬克思主義新聞經(jīng)典教程》、《新聞傳播學原理》(合著)、《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理論新聞學卷》(合著)等。
陳 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y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倫理與法律規(guī)范、廣告?zhèn)鞑サ赖屡c法規(guī)。開設課程: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研究、新聞出版?zhèn)惱砼c法規(guī)、廣告?zhèn)鞑サ赖屡c法規(guī)。主要專著:《新聞傳播與媒介法治研究報告(2011-2012年度)》、《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guī)概論》、《廣告道德與法律規(guī)范教程》、《大眾傳播倫理案例教程》、《大眾傳播法規(guī)案例教程》。
顧 問:甘惜分 方漢奇
甘惜分(1916~ ) 中國新聞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教授。四川鄰水人。1938年赴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和馬克思列寧學院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任八路軍120師政治教員和政策研究員。1945年任新華通訊社綏蒙分社記者。1946年參加《綏蒙日報》的創(chuàng)辦工作。1947 年任新華社晉綏總分社編輯。1949年任新華社西南總分社采編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任副教授。1958年,隨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并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任教授、新聞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校輿論研究所所長。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特邀理事、首都新聞學會理事、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理論。著有《新聞理論基礎》、《新聞論爭三十年》等。
方漢奇(1926~ ) 中國新聞教育家。廣東普寧人。1950年畢業(yè)于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畢業(yè)后任上海新聞圖書館研究組館員。1953年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任教,1958年后調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任教。1972~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任教。1978年后,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F(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的專著有:《報刊史話》、《中國近代報刊史》(上下冊)、《報史與報人》、《中國新聞事業(yè)簡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當代新聞事業(yè)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新聞事業(yè)編年史》(主編兼撰稿人)、《中國新聞傳播史》(主編兼撰稿人)和《方漢奇文集》等。
參與編寫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人民日報新聞研究中心、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傳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