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殘障權利為主題,就殘障人就業(yè)、殘障人教育、心智障礙、殘障與性別、殘障與法治等議題進行深入探索。書中作者們深入田野,直面真實世界,綜合運用社會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乃至醫(yī)學、公共衛(wèi)生學等學科的話語和理論,以中國簽署和批準的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為圭臬,以基于權利的發(fā)展這個全新的殘障理念與國際人權標準為指引,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學者在人權視角下開展殘障研究的成果。
全書以殘障權利為主題,就殘障人就業(yè)、殘障人教育、心智障礙、殘障與性別、殘障與法治等議題進行深入探索。本書有三個突出特點。一是鮮明的權利視角。傳統(tǒng)的殘障研究往往受限于福利和慈善立場,內文作者卻難能可貴地跳出了傳統(tǒng)路徑的窠臼,以中國簽署和批準的聯(lián)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為圭臬,以基于權利的發(fā)展這個全新的殘障理念與國際人權標準為指引,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學者在人權視角下開展殘障研究的成果。第二,多學科研究的方法。作者們沒有囿于單一學科的樊籬和桎梏,綜合運用社會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乃至醫(yī)學、公共衛(wèi)生學等學科的話語和理論,對殘障權利進行了近乎全景的掃描?梢哉f,這是多學科人權研究方法首次在殘障權利領域的系統(tǒng)運用。其三,本書突出實證性,作者們深入田野,直面真實世界,關注殘障人權利實現的迫切問題,得出了有意義、有說服力的結論,這必將促進有關殘障權利的實踐、法律與政策的變革。
編者弁言
2015年,對于關心殘障權利的同仁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站在農歷年末回望,各種熱鬧。教育上,《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管理規(guī)定(暫行)》的出臺,使更多殘障者步入普通高考考場,并被普通高校錄取;就業(yè)上,新的《殘疾人就業(yè)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二十年千呼萬喚始出來,我們看到支持性就業(yè)試點在民間遍地播種、開花、結果;在心智障礙領域,家長組織方興未艾,在權利倡導第一線大聲疾呼,逐漸成為殘障權利推動的中堅力量;放眼國際,聯(lián)合國通過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明確表示要將殘障問題納入其目標政策、工作進程和機制的主流,有五項具體目標明確提到殘障問題,包括提供融合、公平的優(yōu)質教育和充分生產就業(yè)等;在亞太地區(qū),亞太經合組織(APEC)殘疾人事務之友小組成立,殘障事務正式納入亞太經合組織框架……在這些熱鬧背后,是殘障者權利意識的覺醒、參與意愿的增強、倡導能力的提升,政府的響應以及其他諸多利益相關者的努力。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斷見證著殘障者在權利實現之路上的曲折、沮喪乃至憤懣。兩會上人大代表建議阻斷缺陷嬰兒出生,我們仿佛看到美國女孩Carrie
Buck在遙遠的優(yōu)生學昌盛的20世紀20年代向著我們哭泣;殘障人士乘坐飛機出行,到了目的地卻因缺乏相關協(xié)助而無法下機;12306網站的圖形驗證碼,讓想要網上購買火車票的視障者茫然無措;世界提高自閉癥意識日當天,在熱鬧宣傳之后,公眾意識到的卻是自閉癥兒童都是笨小孩……在這些背后,我們看到的又是政策、法律落實不到位,對相關人員培訓不足以及社會公眾態(tài)度的亟待轉變。
殘障權利是一個遲到卻猶未為晚的理念,要將這理念落地,需要對理念的澄清與傳播,對現行法律政策的檢討與反思,對符合理念的法律政策提供有效、切實的執(zhí)行方案等。研究者在以上各項中都大有可為!稓堈蠙嗬芯俊芳词沁@樣一種嘗試,期冀通過基于權利的多學科實證研究推動上述目標的實現。
本期《殘障權利研究》為讀者奉上11篇文章。在殘障、法治與社會部分,開篇呈現陳玩臻的《聾人的溝通民族志:視覺對話的特性》。長久以來,中國大陸地區(qū)的聾人都處于殘障權利領域的邊緣地帶,相關研究和行動都幾近空白。陳玩臻的這篇人類學研究通過多點、長時間的田野調查,細致而生動地勾勒出華語世界聾人的溝通民族志。社會對待殘障的負面態(tài)度背后是一種深刻的恐懼,而這種恐懼起始于無知。陳玩臻的研究關注日常生活中聾人使用手語的溝通特性,向讀者呈現了一個視覺的溝通世界,犀利地指出人們看似無意識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以及這種意識形態(tài)如何影響社會對待聾人的態(tài)度。這項研究還啟發(fā)讀者對殘障這個概念的解構。聾人文化的發(fā)展使聾人成為一種傳統(tǒng)殘障框架之外的身份認同,它認為聾人并不殘,只是一個使用手語這門語言來溝通的文化群體,溝通障礙來自社會的刻意選擇與拋棄。這樣的主張迫使人們深刻反思殘障(包括各種障別)的建構如何體現為個人身心特質與社會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這也是殘障的社會模式的精髓所在。從這里出發(fā),使用權利視角繼續(xù)擴大聾人相關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是作者和本刊的共同目標。另外,作者得以深入田野,進行細致入微的參與式觀察,也源于其自學手語,達至(手語)打得很聾人的程度,進而參悟聲音與視覺語言之間的奧妙,難能可貴。
盡管公眾對于自閉癥人士的誤解并不亞于聾人,但近年來各類教育、康復、就業(yè)支持機構和心智障礙者家長組織的蓬勃發(fā)展,大大提升了自閉癥及自閉癥人士在社會上的知曉度。對自閉癥人士家庭支持的研究在本刊首期中就有出現。本期郭德華的《周圍人如何看待我的孩子》則通過對三位自閉癥兒童母親的深度訪談,用心良苦地將鏡頭拉近,讓讀者看到具體、鮮活的家長的生存樣態(tài)。他們不再是家長組織中模糊的身影,他們是特殊又普通、堅強又脆弱的個體。他們一邊期待宏觀上的政策變革和社會態(tài)度的改變,一邊在微觀生活中隨機應變選擇當下最實用的應對策略。而當作者進一步深入,將話語權交給母親自閉癥兒童的主要照料者整個研究呈現出重要的性別內涵。家庭不再是鐵板一塊,母親在家庭內部和外部都有多種角色轉換,面對的是比其他家庭成員更多的挑戰(zhàn)。這也表現在目前家長組織成員大多是女性。研究者如果有了性別敏感度,在呈現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時可能都會更具洞見。
以上兩篇文章都是將殘障者及其家庭成員置于廣大社會背景中討論。而《保護未決羈押中的殘障人權利工作指南》則從一個具體社會場域的視角展開討論。法治是社會的一個重要面向,刑事司法中的未決羈押這一法律程序對個體尊嚴及其權利影響殊深。在這一階段,面對強大的公權力,個人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往往更加明顯,在這個背景下討論殘障者權利十分重要。此文是基于調研開發(fā)出的一個指南,目的在于將《殘疾人權利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落實到實踐中。文章緊扣《公約》的理念和原則,如無障礙、合理便利等,結合中國的未決羈押實務,從進入看守所的檢查、所內日常管理、緊急狀態(tài)等方面為相關人員提供了全面而清晰的指引,并強調多方協(xié)調與合作,以共同保障未決羈押中殘障人的平等權利。
本期殘障與教育一欄由一篇理論研究和一篇實證研究組成,二者可形成對照補充。劉璞的《中國殘障人教育立法30年:軌跡、問題與方向》梳理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殘障者教育立法,指出個中依然存在的問題,建議建立基于最小受限和最大融合理念的殘障者教育法律體系。邢煥萍在《瓷娃娃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研究》中則使用實證數據展示了成骨不全兒童在試圖進入普通學校時面臨的困境。融合教育或全納教育是一個美好的理念,而它又恰恰是一個理念在落地執(zhí)行時屢遭碰壁的例證。且不談文中提到的瓷娃娃們近30%的失學率,邢煥萍作為殘障者組織的一線工作人員,用實證指出融合從來都不簡單等于把殘障兒童放進普通學校。在融合的背后,需要無障礙措施到位和殘障者自身的參與,以及有效的救濟機制。這都反映了《公約》的要求并且指明了法律改善的方向。
在殘障與就業(yè)欄目的三篇文章中,黃詩欣用《無法擺脫的邊緣困局?殘障者職業(yè)狀況調查》為讀者講述了21位殘障者的生命和職業(yè)故事,并指出他們面臨的職業(yè)困境是一系列的國家法律、政策與社會文化共同建構的結果,這種建構又會反過來制造和強化殘障者的污名化與不利地位,使其陷入邊緣困局之中。作者采用訪談,目的是補足以往定量研究中缺乏的人的經驗與態(tài)度。行文中,《公約》的原則、規(guī)定與被訪殘障者的故事銜接自然,使人不再覺得《公約》遙不可及。其對所獲得資料的分析呼應了《公約》定義中造成殘障狀況的社會因素以及世界范圍的殘障研究對于資本主義勞動力市場所形成的就業(yè)模式的反思。黃詩欣的文章呈現了中國大陸殘障者遭受就業(yè)歧視的情況,程騫則引介了香港在這方面的經驗!断龤堈暇蜆I(yè)歧視的官方舉措:香港的實踐及〈工商業(yè)與人權指導原則〉的啟示》用翔實的數據介紹了香港殘障者就業(yè)歧視的現狀以及獲得救濟的情況,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本文結合企業(yè)社會責任概念,以數據表明了香港企業(yè)對于殘障權利和就業(yè)歧視的認知程度和相關表現。從立法、行政到司法,香港都已擁有較為完備的反對殘障就業(yè)歧視的法律體系和實踐機制,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地區(qū)還未明確界定歧視或就業(yè)歧視,人們對設立平等機會委員會類似機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香港的經驗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在殘障就業(yè)領域反歧視話語越來越強勁的今天,趙康、任凡的《殘障者就業(yè)困境及對策建議以溫州市福利企業(yè)為例》見證了福利企業(yè)的日趨式微。該文指出,福利企業(yè)對于安置殘障者就業(y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作用,而要改變當前局面,還是需要著眼于確保殘障者平等就業(yè)權利的實現。結合國外經驗,作者建議強化企業(yè)的社會責任,創(chuàng)造支持性社會環(huán)境,加強殘障者職業(yè)培訓和福利企業(yè)的管理。
本期譯介欄目收入兩篇文章。陳博譯的《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截然不同嗎?》是一篇比較早的文章,而作者David
Strauss所要挑戰(zhàn)的觀點是至今仍被普遍接受的一種劃分,即機會平等不同于結果平等。不可否認,很多學者或實踐者長期以來已想當然地接受這種區(qū)分,或者也自有一套論證體系。而Strauss獨辟蹊徑,論證嚴謹而有趣,并非想要說明全盤接受這種區(qū)分是無意義的,而是啟發(fā)人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并且,當加上殘障維度其中需要義務承擔者履行更多積極義務來促成平等這種思辨更有意義。另一篇是高薇譯的愛爾蘭國家殘障事務署的《殘障研究倫理指南》。由瑞典羅爾·瓦倫堡人權與人道法研究所和武漢大學公益與發(fā)展法律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的殘障權利多學科研究項目已有50余名研究成員,每期項目中,多有成員提出研究倫理的問題,項目組也將之作為一個必要事項,不斷提醒成員給予足夠重視。為了促成殘障者境況的提升和權利的實現,相關研究倫理要求所有與人有關的研究實施過程也必須尊重研究參與者的人權!稓堈涎芯總惱碇改稀丰槍堈涎芯,以權利為基礎,為本刊和多學科研究項目的成員提供了有效指引。指南考慮了殘障的多樣性,涉及各種殘障類別,實用性較強。
本期的評論奉上李學會的書評《書寫殘疾資歷:創(chuàng)造一種再現殘障的文本讀〈殘疾資歷香港精神障礙者文集〉》。李學會高度評價了這本由精神障礙者書寫之文集的意義:是《公約》的在地實踐、是殘障者對自身主體性的主張與證明、是研究者開展研究的新載體……評者字里行間充滿激情。這是有權利意識的研究者和書寫者之間的相互聆聽與對話,當這種書寫開始時,殘障者就擁有了力量。
不知不覺本刊已經出版了三期。在這個過程中,殘障權利多學科研究的項目團隊和本刊的編輯團隊也都與這本承載著厚厚期望的刊物共同成長。我們欣喜地看到文章作者來源更多元、話題更廣泛、討論更深入。每每聽到同仁告知終于等到新一期出版了!我們一方面為編輯周期較長而愧疚,另一方面也為讀者的耐心與支持而深感欣慰。本刊學術委員會的老師們依然毫無怨言、細致認真地為本期文章提供了修訂意見,特邀編輯李學會先生再次與我們合作愉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劉驍軍編審也為本刊的順利成長提供了大力支持。我們無以為謝,只有要求自己更努力。
毫無疑問,《殘障權利研究》還會繼續(xù)成長。未來,我們誠摯邀請更多研究者加入我們,一起走在前進的大路上。這路上,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殘障者、殘障者自組織參與,這樣才能預防或制約以任何形式出現的學術霸權,使中國的殘障研究真正從研究殘障(者)走向殘障者參與的研究,最終實現解放性的殘障研究(emancipatory disability
research)。
張萬洪,武漢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勞工部部長,武漢大學公益與發(fā)展法律研究中心創(chuàng)始人,多年從事社會弱者權利保護工作,曾任中國北歐人權教育資源小組顧問。法學院法理學教研室張萬洪副教授參與的一項研究計劃,被荷蘭國家科研基金批準立項。該項目將由荷蘭、中國、印尼三國學者合作完成,通過對中國和印尼的環(huán)境污染、社會權力結構等問題進行比較考察,豐富和深化對法律賦能、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的研究。 據悉,自本世紀初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學院教授Golub提出法律賦能理論以來,這一概念已成為大多數國際法律發(fā)展機構和研究機構的焦點和熱點,聯(lián)合國甚至專門成立了法律賦能委員會。張萬洪將負責中國部分的項目研究。該項目將倚助于他以及他所領導的團隊在農村田野調查和法律賦能理論研究方面的經驗,開展與印尼的比較研究,有望在權力-權利理論、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進展,并發(fā)展出一套新的、系統(tǒng)的法律賦能理論。
編者弁言/001
殘障、法治與社會
聾人的溝通民族志:視覺對話的特性【陳玩臻】/001
周圍人如何看待我的孩子對三位自閉癥兒童母親深度訪談的質性分析【郭德華】/081
保護未決羈押中的殘障人權利工作指南【張萬洪 丁 鵬】/104
殘障與教育
中國殘障人教育立法30年:軌跡、問題與方向【劉 璞】/119
瓷娃娃接受義務教育的困境研究【邢煥萍】/136
殘障與就業(yè)
無法擺脫的邊緣困局?殘障者職業(yè)狀況調查【黃詩欣】/151
消除殘障就業(yè)歧視的官方舉措:香港的實踐及《工商業(yè)與人權指導原則》的啟示【程 騫】/169
殘障者就業(yè)困境及對策建議以溫州市福利企業(yè)為例【趙 康 任 凡】/196
譯 介
機會平等與結果平等截然不同嗎?【David
A. Strauss 著 陳 博 譯】/213
殘障研究倫理指南【高 薇
譯】/229
評 論
書寫殘疾資歷:創(chuàng)造一種再現殘障的文本
讀《殘疾資歷香港精神障礙者文集》【李學會】/264
Abstracts/273
征稿啟事/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