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建立了新的本體論哲學——交往哲學,其核心是“物語—交往”的本體論結(jié)構(gòu)。書中重新解釋了“中庸”的含義并將其作為方法論。本書通過分析人、語物、交往媒介、交往空間、時間的基本性質(zhì)闡述了什么是“交往”。書中指出了人機工程的實質(zhì)是人和語物的交往問題,并討論了人和語物交往中的“善”。總之書中提出了大量的新思想,對于不同領(lǐng)域嘗試創(chuàng)新工作的人都會有啟發(fā)。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wù),請掃碼獲取。
序 i
前言 iii
導論 001
第1部分 重新提出交往問題的原因
1 “物語”的概念和交往之為基本問題 014
1.1 什么是物語和交往? 016
1.1.1 物質(zhì)和語言 016
1.1.2 “物語”的概念 017
1.1.3 言外無物 020
1.1.4 “交往”的概念 021
1.2 交往與相關(guān)概念的比較 023
1.2.1 交往與存在的比較 023
1.2.2 交往(發(fā)生關(guān)系)與關(guān)系的不同 026
1.2.3 交往與事實的比較 027
1.2.4 為什么要討論交往問題 028
2 “交往”意義的初始把握 031
2.1 中庸之道 031
2.1.1 “中”和“庸”的文字學解釋 032
2.1.2 中庸之為“用中” 036
2.1.3 中庸之為“常中” 037
2.2 一和多 039
3 物語的意義和哲學的目的 043
3.1 交往產(chǎn)生意義 043
3.1.1物語的交往對象 043
3.1.2 物語的意義 045
3.1.3 意義的理解 049
3.2 哲學作為交往媒介 050
3.2.1 哲學的常見形式 050
3.2.2 哲學的普遍性和隱喻性 052
4 “在……中”交往 055
4.1 似反性關(guān)系 055
4.1.1 物語的位置 056
4.1.2 在空間之中交往 057
4.1.3 在時間之中交往 058
4.1.4 在似反性的物語之中 061
4.2 根據(jù)分類結(jié)構(gòu)所規(guī)劃的基本交往方式——類比 063
4.2.1 命名和隱喻 064
4.2.2 向上類比 066
4.2.3 平行類比 068
4.2.4 向下類比 069
4.3 隱喻性類比 070
4.3.1 文學中的隱喻 071
4.3.2 日常生活中的隱喻 072
4.3.3 科學中的隱喻 074
5 不同知識類型所體現(xiàn)的交往類型 075
5.1 巫術(shù):人和語物的交往 078
5.1.1 萬物有靈觀念 079
5.1.2 占卜:人與烏龜殼的交往 080
5.1.3 “自然神 -人”的分類結(jié)構(gòu) 082
5.2 宗教:人和人的交往 083
5.2.1 宗教的理由 084
5.2.2 神的教誨 086
5.2.3 誦:人與神的日常交往 087
5.2.4 頌:朗朗上口的交往 089
5.3 中國古代社會中的人和人的交往 090
5.3.1 家譜:人的分類結(jié)構(gòu) 091
5.3.2 族規(guī)家訓:交往規(guī)則 092
5.4 科學:語物和語物的交往 094
5.4.1 科學術(shù)語及分類 095
5.4.2 科學的創(chuàng)新 098
5.4.3巫術(shù)、宗教、科學三者關(guān)系的啟示 099
6 人和語物為什么交往 102
6.1 人和語物如何產(chǎn)生 103
6.1.1 直立行走帶來的交往變化 103
6.1.2 語言的出現(xiàn) 105
6.1.3 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出現(xiàn) 106
6.1.4 空間的出現(xiàn) 107
6.1.5 外部時間的出現(xiàn) 109
6.1.6 內(nèi)部時間的出現(xiàn)及“我思” 111
6.1.7 社會組織的出現(xiàn) 113
6.2 人為什么要和語物交往 115
6.2.1 人的目的 116
6.2.2 人不得不和物語交往 118
6.3 人和語物交往的條件是什么 120
6.3.1 臨近及數(shù)量關(guān)系 121
6.3.2 上手 122
6.3.3 上心 124
第2部分 交往過程諸環(huán)節(jié)分析
7 人之人性:復雜半理性 130
7.1 過去對人性的討論 131
7.1.1 人性善還是人性惡 131
7.1.2 以理性作為考察人性的維度 132
7.2 世界的多 134
7.2.1 世界的多樣性 134
7.2.2 “多”的另一種解釋 134
7.2.3 中文以“三”泛指多 136
7.3 操心和省心 137
7.3.1 操心 139
7.3.2 省心 141
7.4 人的復雜半理性 142
7.4.1 邏各斯:從聚集到言說 143
7.4.2 理性是交往的有限性 145
7.4.3 對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批判 147
7.4.4 復雜半理性的人 148
7.5 與人交往的原則:仁、恕 150
8 語物之語物性:簡單理性 153
8.1 語物的簡單理性 154
8.1.1 語物的簡單性 154
8.1.2 語物的理性 156
8.2 語物簡單理性的幾個例子 157
8.2.1 例1:飛機的簡單理性 157
8.2.2 例2:藝術(shù)作品的簡單理性 160
8.2.3 例3:社會組織的簡單理性 165
9 交往媒介的交往性和方向性 168
9.1 什么是交往媒介 169
9.1.1 物語即交往媒介 169
9.1.2 交往媒介是從交往過程中規(guī)劃出的中間物語 170
9.1.3 作為交往媒介的物語 173
9.1.4 交往媒介的交往性 174
9.1.5 交往媒介的方向性 176
9.2 交往性好的媒介—標準 178
9.2.1 交往性好的表現(xiàn) 178
9.2.2 作為交往媒介的標準 180
9.2.3 標準的簡單理性 183
9.3 交往性差的媒介—謊言 186
9.3.1 謊言現(xiàn)象 186
9.3.2 謊言的本質(zhì)和對其討論所采用的參照系 187
9.3.3 人的謊言 191
9.3.4 語物的謊言 194
9.3.5 人和語物交往時的謊言 197
9.4 單向流動的媒介—獎勵 198
9.4.1 單向流動及獎勵現(xiàn)象 199
9.4.2 一些非獎勵的情況 200
9.4.3 獎勵的單向性流動 201
9.4.4 獎勵由誰頒發(fā) 202
9.4.5 為什么頒發(fā)獎勵 204
9.4.6 獎品是什么 208
9.4.7 為什么接受獎勵 209
9.5 雙向流動的媒介—禮物 210
9.5.1 禮物的基本特點 211
9.5.2 禮物的流動特點 214
9.5.3 單向流動媒介和雙向流動媒介的相互影響 217
10 交往空間的空間性 220
10.1 交往空間作為交往的場所 221
10.1.1 空間提供的交往理由 221
10.1.2 風馬牛不相及 222
10.1.3 邂逅 223
10.1.4 相逢 225
10.2 交往空間的基本語物:墻和門 226
10.2.1 為什么要筑墻 228
10.2.2 居住與墻 231
10.2.3 門的功能 232
10.2.4 古代的城墻 233
10.2.5 北京的門 234
10.2.6 如何開啟一扇門 237
10.3 交往空間作為語物 238
10.3.1 交往空間是對空間的分割 239
10.3.2 如何對交往空間進一步物語化 241
10.3.3 物語如何匯聚于交往空間 244
11 時間的時間性之一:變化性 246
11.1 表:物質(zhì)的語言化 248
11.1.1 物語的結(jié)構(gòu)模型 248
11.1.2 表:物語之語言外殼或言說 250
11.1.3 表的形式 251
11.1.4 格物致知 253
11.1.5 過度語言化現(xiàn)象 255
11.1.6 商品、名稱及品牌 257
11.1.7 手表 260
11.2 簡:語言的物質(zhì)化 262
11.2.1 人造物是如何出現(xiàn)的 262
11.2.2 作為書寫材料的簡 263
11.2.3 文字的書寫方向 265
11.2.4 作為簡單含義的簡 266
11.2.5 物是語言的匯聚場所 268
11.2.6 造物以簡 271
11.3 物語的物語化—以端午節(jié)為例 272
11.3.1 端午節(jié):時間中的物語 272
11.3.2 端午和夏至的競爭及端午節(jié)的大致發(fā)展脈絡(luò) 274
11.3.3 端午節(jié)食物的變遷:粽子、雞蛋 276
11.3.4 祛病除惡之物的變遷 277
11.3.5 人物故事:屈原、伍子胥、曹娥、勾踐 278
11.3.6 龍舟競渡的習俗 280
11.4 物語的模型 281
11.4.1 太極圖 282
11.4.2 物語變化論模型 283
11.4.3 物語和交往的關(guān)系 285
12 時間性之二:未知性和交往的時間結(jié)構(gòu) 288
12.1 鑒往知來 289
12.1.1 可靠的公共知識 290
12.1.2 社會組織的知識 292
12.1.3 歷史事件 293
12.1.4 個人知識 295
12.2 去交往 296
12.2.1 情緒 298
12.2.2 去和語物交往 301
12.2.3 去和他人交往 302
12.2.4 去和自己交往 303
12.3 在交往 304
12.3.1 在周圍的物語中和誰交往 305
12.3.2 知行合一 306
第3部分 人和語物交往中的善
13 什么是世界 311
13.1 世界之為交往空間 312
13.1.1 世界理性 312
13.1.2 個人的小世界 317
13.1.3 作為交往空間的世界 319
13.2 世界在世界之中 321
13.2.1 世界的變化性 322
13.2.2 未來世界的未知性及關(guān)于世界的理想 324
13.3 在世界之中交往 326
13.3.1 進入世界的領(lǐng)域 326
13.3.2 天人合一與世界理性 329
13.3.3 在世界中交往 332
14 人的善 334
14.1 善的時間結(jié)構(gòu) 335
14.1.1 良知 336
14.1.2 善念 339
14.1.3 善行 343
14.2 與善相關(guān)的一些概念 343
14.2.1 中庸所體現(xiàn)的善 343
14.2.2 惡及非善 346
14.2.3 正義 349
14.3 人的語物化 351
14.3.1 人的語物化現(xiàn)象 351
14.3.2 君子不器 354
14.3.3 人的異化及其他 356
14.3.4 以善觀照人的語物化現(xiàn)象 361
15 語物的善 362
15.1 語物的人性化 363
15.1.1 道法自然 364
15.1.2 日常性 367
15.1.3 人機工程 369
15.2 善的語物 372
15.2.1 交通信號燈 372
15.2.2 互聯(lián)網(wǎng) 373
15.2.3 善的世界 375
16 通往善的道路 378
16.1 消除交往障礙 379
16.1.1 消除語物的不透明性 379
16.1.2 毋意 381
16.1.3 毋必 382
16.1.4 毋固 383
16.1.5 毋我 384
16.2 交往媒介的創(chuàng)新 385
16.3 擴大交往領(lǐng)域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