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當(dāng)當(dāng)獨家)
本書所搜集的李鴻章與張佩綸往來信札,起于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止于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前后跨度二十八年。大部分書信是張佩綸后人張志潛、張子美、張恭慶、張恭慈、張怡所保存下來的家藏信札原件,2013年11月由張氏后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經(jīng)李經(jīng)璹親自整理,這批書札按年份和彼此往復(fù)順序裝裱成冊。此外若干遺闕,從《李鴻章全集》、《澗于集書信》以及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簣齋函牘稿》中收錄的信函補入。為了方便研究者閱讀,還將中法戰(zhàn)爭和庚子議和期間李鴻章與張佩綸的往來電報也作為附件,按年份插入信件之中,使李、張之間的聯(lián)系溝通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和完整性。本書中還錄入部分李鴻章與李經(jīng)璹的父女通信,以助讀者增加對李鴻章晚年生活及張佩綸夫婦家庭生活的了解。
李鴻章是洋務(wù)派重臣,晚清政壇上*重要的政治家;張佩綸是清流而通洋務(wù)的名士,深受李鴻章賞識,并得其將小女許為第三任妻子,孫女就是著名作家張愛玲。 李、張本是世交,后又為翁婿,關(guān)系極為親密,現(xiàn)存二人三十年間往來通信四百馀封,除*初個別幾封外,全部為親筆通信,且多數(shù)可一一對應(yīng),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的! 李、張關(guān)系既密,故于通信中無所不談,舉凡朝政、海防、鐵路和對日、對俄、對法外交,從中央到地方人事安排的幕后運作,乃至慈禧太后、恭親王奕?的身體狀況等,皆有大量記載,揭秘了晚清官場大量內(nèi)幕和政壇的波譎云詭。 李、張既為翁婿,通信中亦多言家事,書中又附有李愛女暨張夫人李經(jīng)璹(菊耦)的家信,可見父女、翁婿之深情,又可考張愛玲之家族史。 整理說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16年底完成十六卷本《張佩綸家藏信札》影印出版之后,就一直策劃用排印本的方式,將原件整理、標(biāo)點,更好地為讀者和學(xué)術(shù)界研究提供服務(wù)。其中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是張氏藏札中最為重要、也最令讀者期待的內(nèi)容。 李鴻章(18231901),字漸甫,號少荃。在本信札集所涵蓋的年份里,亦自號儀叟、省心閣。曾擔(dān)任文華殿大學(xué)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會辦海軍事務(wù)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同時在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期及1901年庚子之役后,兩次受命擔(dān)任議和談判全權(quán)大臣。是晚清政壇上最重要的政治家。 張佩綸(18481903),字幼樵、繩庵,又字蕢齋。晚清清流的代表人物。歷任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署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總理衙門大臣、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大臣、兼署船政大臣。中法戰(zhàn)爭后革職遣戍軍臺,賜環(huán)后娶李鴻章女兒李經(jīng)璹為妻。庚子議和時,奉旨賞給翰林院編修,隨同李鴻章辦理交涉事宜。 李、張兩家是世交。太平天國起事后,咸豐三年(1853),張佩綸之父張印塘擔(dān)任安徽按察使,與回鄉(xiāng)興辦團練的李鴻章在戰(zhàn)事中形成患難之交。次年,張印塘病逝于徽州南源口舟中,其家人流寓浙江,時張佩綸方才七歲。 同治九年(1870),張佩綸應(yīng)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人。翌年聯(lián)捷進士,改庶吉士。十三年散館,授編修,充國史館協(xié)修官。光緒元年(1875)九月,擢侍講,二年九月,署日講起居注官。隨著張佩綸逐漸在政壇崛起,也開始與李鴻章建立聯(lián)系。從現(xiàn)存李鴻章與張佩綸最早的通信內(nèi)容看,他在張散館之時,即已致信祝賀。 本書所搜集的李鴻章與張佩綸往來信札,起于同治十三年六月十三日,止于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前后跨度達二十八年。大部分書信是張佩綸后人張志潛、張子美、張恭慶、張恭慈、張怡所保存下來的家藏信札原件,2013年11月由張氏后人捐贈給上海圖書館。張志潛曾解釋說:書信的外祖文忠公(指李鴻章)部分諸務(wù),整齊畫一,所得先公(指張佩綸)函札,均排年存貯。既締姻,先太恭人(指李經(jīng)璹)遂取以歸。自庚辰(1880)至戊子(1888)一無缺漏。其間癸未(1883)、甲申(1884)函牘最多,間有遺失,蓋亦廑矣。經(jīng)李經(jīng)璹親自整理,這批書札按年份和彼此往復(fù)順序裝裱成冊。此外若干遺闕,從《李鴻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澗于集·書牘》(豐潤張氏澗于草堂19221928年本)以及上海圖書館收藏的《蕢齋函牘稿》中收錄的信函補入。為了方便研究者閱讀,還將中法戰(zhàn)爭和庚子議和期間李鴻章與張佩綸的往來電報也作為附件,按年份插入信件之中,使李、張之間的聯(lián)系溝通呈現(xiàn)出連續(xù)性和完整性。本書中還錄入部分李鴻章與李經(jīng)璹的父女通信,以助讀者增加對李鴻章晚年生活及張佩綸夫婦家庭生活的了解。我們知道,李鴻章交游廣闊,大量信札都由幕僚代筆起草,經(jīng)其審閱后謄寫寄出,F(xiàn)存石印版《李文忠公尺牘》(商務(wù)印書館1916年版)達三十二卷,皆為于式枚手跡。但與張佩綸的通信,除早期個別幾通之外,均為李鴻章親筆,有些時期,往復(fù)通信的頻度還很密集,顯示出李、張之間對于彼此信息交流均極為重視。 古往今來,通信都是私人溝通交往的重要手段。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部分書信湮沒失傳了,僅有少數(shù)信函保存下來,成為后人研究的珍貴史料。欲使私家書翰成為史料,需要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要知道寫信者和收信人是誰,二是信中談?wù)搩?nèi)容要言之有事,三是寫信時間和大致背景能夠考訂出來,這樣才能使當(dāng)事人之外的讀信者,能夠明白他們在談?wù)撌裁。從前古人之間問候或邀約會面的短箋十分隨意,大多數(shù)在落款時連年月都省略了,因是名家手澤,倍受收藏家青睞,但在學(xué)者眼中,恐怕只算是斷爛朝報。不少書信中談?wù)摤嵥榈募沂禄蚯筢t(yī)問藥,講一些學(xué)問心得、修身家訓(xùn)之類的話,對后人或許有所啟發(fā),或可尋找拼綴出往事的細節(jié),自可由研究者各取所需。但真正讓人感興趣的,還是關(guān)鍵歷史人物所寫,記載、討論國家機密大事,尤其是反映重要歷史事件決策內(nèi)幕的往來書翰,這種局內(nèi)人爆料真相的信件,有時只需發(fā)現(xiàn)一二封,都足以使研究者欣喜若狂。 李鴻章、張佩綸的通信,就是一部符合以上三個要素的珍貴史料集。我們知道,從前在沒有復(fù)印技術(shù)的情況下通信,作者除自留底稿外,只能存留對方來信。由于張佩綸后來成為李鴻章的女婿,這使他的家人得以將自存的李鴻章信件和張致李的去信珠聯(lián)璧合,重新匯編成一部兩地書;事件前后有序,討論的問題重要而連貫,綿延二十多年,這在中國近代史料中是極為罕見的。在我所讀過的書信集中,只有一部可以媲美,那是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赫德與金登干的通信。 李、張信札,就時間論,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同治十三年至光緒十年(18741884)。從光緒五年起,李、張交往漸密。當(dāng)時,張佩綸是清流健將、政壇上的新生代,也是軍機大臣李鴻藻的重要謀士。李鴻章則是最重要的封疆大吏,清政府外交事務(wù)的另一個溝通代表,洋務(wù)事業(yè)的直接推動者。張佩綸運用世交子弟的特殊身份,成為連接李鴻章和李鴻藻關(guān)系的聯(lián)絡(luò)人。從表面上看,清流洋務(wù)水火不容,清流人士多是洋務(wù)外交的批評者。而在實際上,張佩綸卻私下學(xué)習(xí)、了解洋務(wù)事業(yè),積極推動近代海軍的建設(shè),并保護李鴻章免受保守勢力的攻訐;在李鴻章丁憂時期,為他奪情復(fù)出做籌劃。他們的通信,涉及朝政、海防、鐵路和對日、對法外交,以及清政府對琉球、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的事務(wù),涉及慈禧太后、恭親王奕䜣的健康狀況,官場人事安排的幕后運作。隨著雙方關(guān)系不斷加深,還涉及甲申易樞等國家政治的核心機密和張佩綸奉旨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后的心態(tài)、謀劃和在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信息量十分豐富。李、張之間,又都保留各自的獨立見解,在某些事件上,立場觀點雖有不同甚至齟齬,但都沒有影響彼此感情。閱讀這些通信,對于了解這個時期的政局嬗變,無疑是打開了一扇窗戶,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可以找出真正的因果聯(lián)系。 第二階段,是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張佩綸因推薦在越南對法作戰(zhàn)失利的廣西巡撫徐延旭、云南巡撫唐炯以及自身在馬江之?dāng)。磺彩鶑埣铱谲娕_效力。這一時期的通信,涉及清代官員流放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李、張二人交流的對政局和朝廷人事的看法,也凸顯出李鴻章對張佩綸落難之后的關(guān)懷和幫助,展現(xiàn)他們之間不為人知的友誼。從很大程度上,可以加深對李鴻章、張佩綸個人私德的了解。 第三階段,是光緒二十年至光緒二十七年(18941901)。張佩綸賜環(huán)后即成為李鴻章的女婿,住進天津北洋大臣衙門的蘭駢館,與李鴻章朝夕過從,兩人間反倒不用寫信。直至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張佩綸因御史端良彈劾,被驅(qū)出天津,后來定居南京,翁婿間恢復(fù)書翰往來。這一時期重要的通信,包括張佩綸反對簽署馬關(guān)條約推枕濡淚所寫的家書,關(guān)于李鴻章訪俄、出任總理衙門大臣,以及被褫去該職務(wù)的看法和建言;還有對戊戌變法時期朝政的評論、對庚子議和的細節(jié)記錄,都非常生動且富有獨特價值。這階段的通信,還包括張佩綸夫婦在南京的生活情況,生育子嗣及夭折的細節(jié),居住環(huán)境和覓取新居的種種考量,以及張佩綸奉詔赴京協(xié)助李鴻章議和時的家庭情況,以往不為人知,讀來都很引人入勝。 閱讀李鴻章張佩綸往來信札,其實是在重溫光緒朝的歷史。書啟時分,張佩綸還是個二十六歲的青年,懷抱理想,思緒敏捷,勇于任事,及至?xí),則已經(jīng)風(fēng)瀝雨,遍體鱗傷,暮靄沉沉。李鴻章,則是功成名就、位高權(quán)重的官場大佬,閱事無數(shù),老成睿智;對現(xiàn)代化的各項舉措懷有高度興趣,在對外事務(wù)中主張忍讓妥協(xié)、以待時機;對張佩綸的許多謀劃內(nèi)外聯(lián)手呼應(yīng),但對其激進諫言從不心動,在馬江之戰(zhàn)的困難環(huán)境中也絕不援手。但對張佩綸個人的才華識見,則抱以欣賞、扶持,對其個人及親屬的生活工作,一直大力援手,甚至以愛女嫁之,構(gòu)成非常獨特的私人關(guān)系和特殊的親情。外人往往看不明白,取笑者有之,揣測李鴻章要以衣缽傳之者亦有之。閱讀李、張信札,可以加深對舊時代士大夫立身、立德行事風(fēng)格的思索,加深對這兩位以往都被臉譜化的人物內(nèi)心、才情和政治識見的理解,加深對中國近代面臨天翻地覆的社會轉(zhuǎn)型變革和深刻的內(nèi)外矛盾沖突時上層官員的因應(yīng)對策的研究。伴隨著他們的老去,也看到大清王朝這座破舊的老宅,雖由裱糊匠努力裝點,終究雨打風(fēng)吹,走向崩塌。 李鴻章、張佩綸通信的刻本和排印標(biāo)點文本,李致張部分,先在吳汝綸編輯的《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1902年)中部分刊布,前些年經(jīng)陳秉仁先生整理,發(fā)表于《歷史文獻》第九、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006年版)和《李鴻章全集》。張致李部分,張佩綸哲嗣張志潛于20世紀(jì)20年代編輯《澗于集·書牘》時,亦公布了一批信件,但略去了寫信時間,讀者使用很不方便,內(nèi)容上亦有刪減。就李、張二位寫信人和收信人來講,數(shù)百封本來已經(jīng)整理璧合的信件,又被分開,失去對應(yīng)的聯(lián)系,不能不說是個大的缺憾。此次,借《張佩綸家藏信札》原信影印刊布之機,將全部信件重新整理點校。對部分信件的寫作時間,也進行了考證和調(diào)整,應(yīng)當(dāng)說是件方便讀者、亦有益于學(xué)術(shù)研究的好事。當(dāng)初李、張通信裝裱時,還保留下原始信封,不少信封上登記了發(fā)信和收信的時間,這次整理時也一并錄入,以使研究者了解信件到達的準(zhǔn)確時間和收信地址,從而有助感受相關(guān)信息的傳遞對于歷史進展的真實影響。 張佩綸研究,是我近年來一直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重點研究的課題,但文獻整理不是我的長項。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孫瑜兄向我提出這個選題的時候,我把它當(dāng)作一個挑戰(zhàn),也當(dāng)成一個學(xué)習(xí)的過程。本書整理時,我在辨析字跡和斷句過程中,常常碰到困難,躊躇反側(cè);對信函中提及的人物進行判定和注釋,也是極費功夫。是師友們的鼓勵,使我增添了信心。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所馬忠文研究員、復(fù)旦大學(xué)陳絳教授、中華書局編審劉宗漢先生、廣東學(xué)者梁基永先生、上海圖書館梁穎先生始終給予我熱情幫助和支持。常熟翁同龢紀(jì)念館老館長朱育禮先生還在盛暑高溫之時,閱看全部清樣,提出了寶貴意見。本書責(zé)編張鈺翰在編輯過程中也給我很大幫助,在此一并致以謝忱。本書整理中,由于學(xué)識淺陋,必定還有訛誤,這也是我惴惴不安的地方,期待方家教正,容待今后再改。 此外還應(yīng)說明,李鴻章、張佩綸的通信函札,雖然綿延二十八年,基本保存完好,但從信中提及情況看,依然還有缺失,所以還應(yīng)繼續(xù)收集完善,拾遺補闕。期待讀者朋友提供線索,共同努力,以使這部通信集更加完整。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wù)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wù)運動的領(lǐng)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xué)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鎮(zhèn)壓捻軍起義、洋務(wù)運動、甲午戰(zhàn)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guān)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張佩綸,字幼樵,一字繩庵,又字簣齋,直隸豐潤縣齊家坨人(今河北唐山豐潤),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侍講,晚清名臣。早年在京城與李鴻藻、潘祖蔭、張之洞、陳寶琛、寶廷等同為清流,以彈劾大臣而聞名。李鴻章女婿,堂侄張人駿歷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為袁世凱之親家。孫女為近代才女張愛玲。姜鳴,著名晚清史、海軍史專家,著有《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志》、《天公不語對枯棋》、《秋風(fēng)寶劍孤臣淚》等。
整理說明1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十三日)1 光緒四年戊寅(1878)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二十四日)2 李鴻章致張佩綸(□月□日)4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二十九日)6 光緒五年己卯(1879)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日)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初九日)9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日)13 光緒六年庚辰(1880)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三日)15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16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日)17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21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日)23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日)25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日)27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九日)28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四日)30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八日)31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日)33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六日)3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七日)37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二十七日)41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十三日)42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初六日)45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日)47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初二日)50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初五日)52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初十日)53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十一日)54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日)55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三十日)56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初一日)5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初三日)61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初四日)63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初九日)64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十四日)66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十五日)68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初二日)69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初九日)70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五日)72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七日)74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十九日)76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五日)7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六日)80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日)8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五日)83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十九日)85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二日)86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五日)88 光緒七年辛巳(1881)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二十二日)89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初九日)91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十八日)92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二十三日)93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初一日)94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初二日)95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初五日)96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初九日)97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一日)98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十□日)99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三日)100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五日)101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六日)102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八日)103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九日)104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四日)105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四日)106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八日)107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八日)108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二日)109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初二日)110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三日)111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七日)112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初七日)113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八日)114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初八日)115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十八日)116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十九日)117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二十二日)118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二十三日)119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二十八日)120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三十日)121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三日)122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七日)123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七日)125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初七日)126 李鴻章又致張佩綸(五月初七日)128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八日)129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八日)130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一日)131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一日)132 李鴻章又致張佩綸(五月十一日)133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二日)134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二日)135 李鴻章又致張佩綸(五月十二日)136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二日)137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二日)138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三日)139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三日)140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六日)142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六日)143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七日)144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七日)145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八日)146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八日)147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八日)148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八日)149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八日)150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五月十八日)151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二十日)152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二十七日)153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二十七日)15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二十八日)155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二日)156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初九日)158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二十四日)160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二十八日)161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二十五日)162 李鴻章致張佩綸(閏七月初五日)163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十七日)164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二十日)165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初七日)166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十三日)167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三十日)16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九日)169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十月十九日)17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六日)172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二十九日)174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十四日)175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五日)17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七日)179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二日)18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二十四日)182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六日)184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五日)186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六日)18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八日)189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十日)190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十三日)192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十九日)194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日)196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一日)19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二日)19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三日)199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五日)200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201 光緒八年壬午(1882)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一日)202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四日)204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七日)205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八日)207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初三日)209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初三日)211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日)212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八日)214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九日)215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初四日)216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十一日)218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日)219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三日)221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七日)224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五日)226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七日)227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二十四日)228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一日)229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十日)230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二十四日)232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三日)234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二十三日)235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五日)236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初二日)239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初十日)240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二日)241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七日)243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八日)245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九日)247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二十一日)249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二十六日)250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初五日)252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253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十三日)254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十五日)256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二十日)257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二十二日)259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二十七日)261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九日)262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六日)263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一日)264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十三日)266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二日)26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四日)269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六日)270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七日)27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十三日)273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十八日)274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日)276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277 光緒九年癸未(1883)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七日)278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一日)280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二十八日)281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初二日)282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初十日)28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十九日)286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初五日)287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八日)289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九日)291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二十日)294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四日)296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初八日)299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十七日)301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六月十七日)303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二十一日)304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初一日)305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初四日)306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初七日)308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初十日)310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十九日)312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四日)314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初四日)315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十三日)31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二十四日)31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初三日)319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初六日)321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一日)323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十四日)325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七日)327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二十五日)329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六日)330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十日)33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十一日)332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333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十四日)335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十七日)337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十八日)339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十九日)34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二日)342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四日)343 光緒十年甲申(1884)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日)344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九日)346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十二日)349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十七日)350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二十四日)351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八日)353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初六日)35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十八日)359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二十四日)360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二十八日)361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初一日)362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初二日)364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初四日)365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一日)367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十一日)369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五日)371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一日)373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二日)375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三日)376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四日)377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四日)378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七日)379 李鴻章又致張佩綸(三月二十七日)380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八日)382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九日)383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四日)386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二十日)388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四月二十日)390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四月二十日申刻)391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二十五日)392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一日)393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二日)394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十七日)395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十九日)396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日)397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日)398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一日)399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一日)400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二日)401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二日)402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三日)403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四日申刻)404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四日)405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四日)406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四日)407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五日)408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五日)409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六日)410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六日)411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六日)412 附:李鴻章又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六日亥刻)413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七日)414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七日)415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七日酉刻)416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閏五月二十七日)417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閏五月二十九日辰刻)418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六月初二日)419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初三日)420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六月初四日申刻)421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六月初六日)422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六月初七日)423 附:李鴻章電總理衙門(六月初十日)424 附:總理衙門復(fù)電張佩綸(六月十一日)425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六月十六日辰刻)426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六月二十六日酉刻)427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六月二十九日寅初)428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六月二十九日申刻)429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七月二十日)430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七月二十一日)431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七月二十一日)432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七月二十三日戌刻)433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七月二十九日申刻)434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初一日)435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八月初一日)436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初二日)437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初四日)438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初七日)439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八月初七日)440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十二日)441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八月十二日)442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十三日)443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八月十三日)444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十四日)445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八月十四日)446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二十日)447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八月二十一日)448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二十五日)449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九月初六日)451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九月初八日)452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九月初九日)453 附:張佩綸又電李鴻章(九月初九日)454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九月初十日)455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九月十一日)456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九月十二日)457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九月十三日申刻)458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九月十四日)459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十月初四日)460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十月初六日戌刻)46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初六日)462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十月十七日巳刻)463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四日)464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六日)465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初一日)467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十三日)469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十二日)470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四日)472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十七日)473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十九日)474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二十三日)475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五日)476 李鴻章致張佩綸(四月十五日)478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二日)479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六日)480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四月二十六日)481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十一日)482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九、二十日)483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三日)485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初九日)486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十三日)487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十五日)488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初二日)490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初六日)491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初七日)492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二日)495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八日)498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十八日)500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二十二日)501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二十七日)502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十五日)503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二十三日)505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初五日)50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一日)509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二十五日)510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七日)511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二十一日)512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三十日)513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六日)514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十八日)515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四日)517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九日)518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十一日)519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十八日)521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二十三日)523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初九日)52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二十二日)525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初十日)526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十三日)528 張佩綸致李鴻章(三月二十三日)530 李鴻章致張佩綸(三月三十日)531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九日)532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三日)533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八日)53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二日)536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十日)537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七日)538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二十二日)539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十日)540 李鴻章致張佩綸(七月初一日)542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初五日)543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一日)544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初三日)545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六日)546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初三日)54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二日)548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九日)550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初五日)551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十二日)553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十九日)555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一日)556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初四日)557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九日)558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三日)560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十二日)561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初六日)563 張佩綸致李鴻章(閏四月初九日)564 張佩綸致李鴻章(閏四月二十九日)565 李鴻章致張佩綸(五月初五日)566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十日)567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二十七日)568 李鴻章致張佩綸(六月二十五日)570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初三日)571 李鴻章致張佩綸(八月初一日)573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初十日)574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六日)575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月二十二日)576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一月初六日)577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一月十七日)57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一日)579 李鴻章致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五日)580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初三日)582 張佩綸又致李鴻章(正月初三日)584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初四日)585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初六日)587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十一日)588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十三日)590 李鴻章致張佩綸(正月十七日)592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九日)594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初二日)597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初四日)599 李鴻章致張佩綸(二月十六日)600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初六日)601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十三日)603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二十七日)604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一日)605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九日)606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二十六日)608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609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閏二月初十日)610 附:李鴻章致李經(jīng)璹(閏二月二十三日)611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三日)612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十二日)613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 張佩綸致李鴻章(□月□日)614 附:李鴻章致李經(jīng)璹(十二月初二日)617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初四日)618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八日)620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十二月二十三日)621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八日)623 李鴻章致張佩綸、李經(jīng)璹(二月二十二日)625 附:李鴻章致李經(jīng)璹(六月十五日)627 附:李鴻章致李經(jīng)璹(八月二十日)628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初五日)629 李鴻章致張佩綸(九月初八日)632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十四日)633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二十七日)635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月十九日)636 張佩綸致李鴻章(十二月初十日)639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張佩綸致李鴻章(正月二十九日)642 張佩綸致李鴻章(二月十九日)644 張佩綸致李鴻章(閏三月初十日)646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初二日)647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六月初三日)649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初五日)651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日)653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初二日)656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八月初二日)659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張佩綸致李鴻章(四月二十一日后)660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六日)661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九月初六日)663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十月初九日)664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十月二十七日)665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十一月二十九日)667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十二月十九日)669 附:盛宣懷轉(zhuǎn)行在號電旨(十二月二十二日)671 附:李鴻章電軍機處(十二月二十二日)672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十二月二十四日)673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十二月二十五日)674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十二月二十五日巳刻)675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 附:李鴻章電張佩綸(正月初二日)676 附:張佩綸電李鴻章(正月初二日辰刻)677 張佩綸致李鴻章(五月三十日)678 張佩綸致李鴻章(六月十三日)680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初一日)683 張佩綸致李鴻章(七月二十二日)685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七月二十二日)687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初一日)689 附:李經(jīng)璹致李鴻章(八月十二日)690 張佩綸致李鴻章(八月十三日)691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初一日)693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初九日)695 張佩綸致李鴻章(九月十八日)697 李鴻章致張佩綸(光緒□□年□月十八日)699 李鴻章致張佩綸(光緒□□年□月□日)700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