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革命》重點探討了愛情作為一個詞匯、一種觀念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言說歷史。作者主要通過晚明至當代的一些重要文學作品,勾勒了愛情在中國文學敘述中的歷史。作者還把愛情放在情感這一更大的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提煉出儒家的、啟蒙的、革命的三種感覺結構,用以深度描述中國人情感的復雜結構和互動演變,呈現(xiàn)了近現(xiàn)代中國人如何利用愛情以及情感的話語構建身份、道德、性別、權力、群體乃至國族與世界。本書以其新穎的主題、卓越的分析獲得了2009年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的列文森獎。
海外中國研究重要獎項列文森獎得主
陳平原 夏曉虹 汪暉 楊聯(lián)芬 力薦
以愛情這一新穎極具吸引力的話題作為切入點,講述晚清以來的中國社會史,既有深度,又有趣味。
劉鶚,眼淚的力量
劉鐵云(劉鶚,1857 1909)于 20 世紀第一個十年創(chuàng)作的通俗游幕 小說《老殘游記》(1906 1907)素來被視為社會批評小說之一種,而在 其書的自敘中卻專門圍繞哭泣一事展開詳述,不免令人費解:
嬰兒墮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環(huán)繞,其哭也號啕。 然則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以其哭 泣之多寡為衡。蓋哭泣者,靈性之現(xiàn)象也,有一分靈性即有一分哭 泣,而際遇之順逆不與焉。……
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 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 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 [ 作者筆名 ] 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
(《老殘游記》自敘)
作者在自敘中詳述哭泣,實屬 一種古怪的選擇,而評論家們?yōu)榇颂岢觯谝粋國難當頭、社會動蕩的時 代,一位良知未泯的學者完全有理由感到悲傷。這種解釋雖不能說完全沒
有道理,卻遮蔽了作者在哭泣與人性之間建立的根本聯(lián)系。劉鐵云所持之 言,正是波特所認為的中國未有之義,即:情感(sentiment)在人類身份與群體的定義中占據(jù)的中心地位 。我們擁有一種天生的能力,可以通過 哭泣這一行為,來表達痛苦、悲傷與折磨,劉鶚正是用此種能力來衡定人性的概念。情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素質,它將一切人性置于平等的地位之 上,而不論其社會與政治上的分隔。它是人類在爭取終極平等之時永遠可 以訴諸的最小公分母。與此同時,情感又重新劃定了社會等級與社會區(qū)隔,為規(guī)范人類社會的秩序設立了一種新的原則:感覺強度的大小與感覺 真實性的程度高低。于是,一個人哭泣得越多,其人性便越偉大。又因為 哭泣與際遇之順逆不與焉,所以即便一個快樂的人在一個快樂的時代 過著快樂的生活,他或她仍然必須以哭泣來證明自己擁有靈性,也就 是人性。
波特所持之論,基于她在鄉(xiāng)民之間展開的田野調查,無論從歷史的 角度出發(fā)還是以民族志的視角觀察,均有立足不穩(wěn)之處。她所謂[在中 國社會]沒有一種把社會結構建立在情緒紐帶之上的文化思想(1988, 185), 不僅 抹殺了 在帝國晚期( 明清)興起 的活 躍的情 教(the cult of qing),還忽略了在 20 世紀發(fā)生的一次劃時代的轉變,情緒(或愛)由此 成為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中的關鍵詞。波特將中國人的情緒生活簡化為一 系列的肌肉抽搐,即眨眼;在情的本土話語和舶來的浪漫主義知 識相遇之際,劉鐵云的這篇自敘,正可提供一例絕佳的反證。而且劉鶚的 情感哲學,也只是中國多元、異質、擴散性的情感話語之一種,這套話語 存在于大量廣泛的文本之中,圍繞著愛、感覺、欲望、同情等話題展開討 論,這也正是本書的主要論題。……我在本書中意在突出并強調一種現(xiàn)代性的根本轉變:以 表達情緒的術語重新定義個人身份與社會性的概念,換言之,即以情緒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的合法性基礎。
……
情感的話語如何崛起
從晚清民國(1890 1900 年代)到五四及后五四時期(1920 1940 年代),情感的話語一直在文學與通俗文化的領域中占據(jù)著支配性的 地位。在晚清,在寫情小說、林紓(1852 1924)翻譯的域外小說(林 譯小說)、鴛鴦蝴蝶派的言情小說和五四及后五四時期的浪漫派作品里,情感同時在主題與意識形態(tài)兩個方面彰顯其身。情感的理念是帝國晚期情教概念演變而來的,隨著 20 世紀初浪漫主義自由戀愛的理想和弗洛伊德性欲理論的輸入,經歷了一次復雜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以碰撞、盜用、壓制為標志,在社會、文化、政治發(fā)生改革與革命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同重議并再造個人身份與群體的方式捆綁在一起。
20 世紀初,伴隨著通俗出版物的驚人崛起,情感第一次成為一種文學 類型自覺使用的標簽即情感小說。其先驅者吳趼人(吳沃堯,1866 1910)是一位多產的小說家和散文家,以譴責小說聞名于世。吳趼人于1906 年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恨!放c林譯經典《巴黎茶花女遺事》(1899 年) 成為通俗愛情小說文體的奠基性文本。世人稱此類小說為鴛鴦蝴蝶派小說(鴛蝴小說),而對其影響力與讀者群的認真評述,則直至近年才開始出 現(xiàn)。徐枕亞(1889 1937)的風行之作《玉梨魂》(1914)標示著鴛蝴小 說達到了頂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以文言和白話兩種語體各自寫就的 愛情長篇和短篇小說始終不輟,擠占著小說月報、文學副刊、娛樂雜志乃至政治日報上的文字空間。 情感小說排山倒海式地登場,當然躲不過在當時剛剛完成專業(yè)化的知識分子們的法眼。他們在同樣的印刷媒介上,就情感小說的技法與社會功用性發(fā)表了一番居高臨下的高談闊論。
五四運動雖然未能撼動鴛蝴派的市場地位(實際上,后者對于讀者群體的牢牢把握,始終是令五四作家與知識分子感到挫敗、憤恨的因素 之一),卻在文化領域內將鴛蝴派及其關于情感的詩學一并推入了邊緣地 帶。與鴛蝴派將情感渲染為一種美德不同,五四一代主張將愛情視為 自由、獨立、平等的象征。胡適(1891 1962)的獨幕劇《終身大事》(1919) 為 自由戀愛(free love)的五四式表達設定了一個基調,將其呈現(xiàn)為一場發(fā)生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封建與啟蒙、虛偽與真實、遲暮與青 春之間的戰(zhàn)爭。馮沅君(1900 1974)和丁玲(1904 1986)等女性作家, 對戀愛中的年輕女性展開描寫,鮮明而生動地刻畫她們的激情、熱忱與反 叛的勇氣,并憑此聲名鵲起,享譽全國。灌注在五四小說中的感覺強度, 在一種新式散文中得以爆發(fā),對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腐朽與虛偽展開了熾烈的 攻伐。
在五四反傳統(tǒng)精神的驅動下,1920 年代早期成為自由戀愛的鼎盛時 期。短篇小說與散文如恒河沙數(shù),大舉鞭撻專制的家庭制度和對女性的壓 迫,并爭取更大的個人自主與自由。然而,到了 1920 年代晚期和 1930 年代,自由戀愛同時遭受兩個陣營的發(fā)難:激進主義陣營批判其布爾喬亞式 的局限性,保守主義陣營則譴責其對社會道德和婚姻家庭制度的腐蝕。與 此同時,一場圍繞愛情、婚姻與性進行討論的社會論爭,以心理學、社會 學和歷史學論文的形式展開,形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爆發(fā)。在此,戀愛或多或少地卸掉了它在過去幾十年中承受的道德負重,進入到日常生活現(xiàn)象 領域。求愛以及夫妻之愛的技術,已可在《戀愛 ABC》一類的指導手冊中 習得。同樣是在這一時期,性跳出了浪漫愛的影子,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 的社會話題,也變成了激進主義的表達工具。盡管有一小部分無政府主義 者把性奉為實現(xiàn)普世解放的一種途徑,但越來越多的聲音都出面譴責自由 戀愛 / 自由性愛對社會風俗和國家大計造成的惡劣影響。政治理論家們更 是大聲疾呼,提出為了把全副身心毫無保留地獻給國家,戀愛的法則必須服從革命的律令。
在一個以啟蒙、民族主義、女性解放和商業(yè)文化為特征的時代,情感的觀念何以如此重要?本研究考察文學創(chuàng)作、知識分子寫作和通俗作品 中的情感話語,旨在借此理解隱伏在情感中心化之下的概念性與社會性議題,并特別處理以下問題:打破中國的傳統(tǒng)中定義個人身份的方式,用情 與性欲取代親族或鄉(xiāng)土的紐帶作為個人身份的基礎,其意義何在?諸如 多情人浪漫派兒女英雄等基于情感的主體,象征著何種意識形態(tài)的信念與價值?以及,究竟在何種意義上,情由無性化的道德向浪 漫愛、性欲和愛國熱情的意義變遷,從而成為現(xiàn)代中國自我、性別和群體 概念演變的組成部分?
……現(xiàn)代主體首先且首要是一種情感性的主體,而現(xiàn)代民 族則首先且首要是一種同情式的社群。浪漫小說沉溺于書寫低回徘徊、顧 影自憐的情中人,將個體塑造為自我中心、自成一體、道德自主的單體。 于是,民族由此獲得了其最為理想的主體,并通過訴諸一種普世的人性概 念,而將自身與諸如家庭一類的排他性結構區(qū)分開來。換言之,在民族共 同體中,歸屬性差異與社會等級至少在理論上是無效的。每一個人與民族 之間的關系,都可以憑借其公民身份而達到同等、公平,這在浪漫的母題 中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復演練:不顧家族門第與社會地位,與任何一名 公民同胞相愛、結婚。浪漫的心靈展示出一種隨緣與沖動的特性,對于民 主民權和原生民族歸屬的理想而言,是一種最難抗拒的支持。五四反傳統(tǒng) 者以自由戀愛和愛國主義之名猛烈攻擊儒家家庭,民族主義也是他們最強大的同盟。
李海燕,美國斯坦福大學漢語與比較文學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心靈革命》(Revolution of the Heart)、《陌生人與中國的道德想象》(The Stranger and the Chinese Moral Imagination)等。
修佳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碩士,譯作有詹姆斯·貝爾的《如何寫出炫人耳目的對話》、詹姆斯·弗雷的《懸疑小說創(chuàng)作指導》等。
致 謝 / i
文獻縮寫 / iii
導 言 與愛何干? / 1
情感的話語:一則概觀 / 4
感覺的結構 / 8
關于術語的說明 / 21
第一章 情教 / 25
儒家的感覺結構 / 26
情:由誠至真 / 39
作為儒家浪漫思想的兒女英雄 / 52
第二章 美德情感 / 62
作為貞節(jié)的美德 / 63
新小說,新社會 / 78
愛與獻身 / 85
第三章 浪漫主義的時代 / 101
偉大的愛情 / 103
我愛,故我在 / 112
成為娜拉,還是不成為娜拉 / 119
性契約 / 127
偷情 / 135
第四章 愛情的微觀政治學 / 150
愛情的法則 / 151
卷入丑聞的女性 / 162
監(jiān)管的話語 / 166
儒家禮教在理性時代的修訂 / 178
自由的窘境 / 184
性的激進主義 / 190
第五章 性的歷史認識論 / 199
接受診斷的女詩人 / 203
為惡婦正名 / 213
被肢解的屠夫 / 219
第六章 民族同情的問題 / 235
同情與國民性 / 236
虛偽的發(fā)明 / 255
愛與共同體 / 265
第七章 心靈的革命 / 272
一種文學公式的誕生 / 273
補充的邏輯 / 282
革命的雙人舞 / 300
社會主義的情緒語法 / 305
結論 現(xiàn)代性的內部沖突 / 318
心靈的母語 / 318
儀式與真實性 / 321
注 釋 / 330 參考文獻 / 351
索 引 / 369 譯后記 /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