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子不僅區(qū)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區(qū)分了女人和女人。懷孕生產(chǎn)后,女人對于存在的意義的理解發(fā)生了巨變。她體內(nèi)存在另一個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識所管轄。孩子在身邊時,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時她也做不了自己。人類的每一位成員都會經(jīng)歷從出生到獨立這一異常艱辛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必須征用某個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為母親》忠實地呈現(xiàn)了這段生命。它是一種尋常生活從不可見、不可感,向激烈的熱情、愛與奴役轉(zhuǎn)變的過程,它還是一種束縛,一種妥協(xié)。
身為女人,成為母親是什么感受?照顧一個幼小的嬰兒又是什么感覺?而當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意識,母親又作何感想?英國作家蕾切爾·卡斯克記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經(jīng)歷:個人自由、睡眠和時間的終結(jié),對人性和艱苦工作的重新認識,追尋愛的真諦,游走在瘋狂和死亡之間,對嬰幼兒的情感體驗,對母乳喂養(yǎng)的思考……
序章
回首往事,若我能在某一刻弄清未來會發(fā)生什么,我總想知道自己到底會不會有孩子。這個問題很神秘,讓我覺得最為有趣,比愛、工作、壽命以及幸福程度等問題都有趣。我能想象其他那些問題,卻無法想象生孩子這件事。我想知道我能否挺過生孩子這一關(guān),并非因為它的答案會讓做母親這件事變得可以想象,而是因為這個問題若一直被疑云所籠罩,會讓我分心。我想控制的,正是這件令人分心的事,它與做母親本身同樣重要。我視其為一種威脅,一種我當不了母親的缺陷形式?墒,女性必須且的確希望自己以后會生孩子:有些人害怕,有些人渴望,還有些人游刃有余,讓別人覺得她們對此事毫不在意。我的策略是否認,因此,等真做了母親,我既驚訝又措手不及;我不知做母親會帶來何種后果,且有個毫無根據(jù)卻很獨特的想法:我隨隨便便就當上了母親,這全拜某種比我強大的力量所賜,因此只能認命。
某種意義上,本書試圖講述我初為人母的經(jīng)歷,以及生孩子只是個序幕的戲劇性事件。毫無疑問,它記錄了我的轉(zhuǎn)型期。我很想談一談自己對做母親的看法,這種想法最初很強烈,可它藏得很深,在我那重組過后的生活表象之下。我女兒艾伯丁出生幾個月后,它消失殆盡。我故意忘掉我在不久前強烈感受到的一切:事實上,我難以忍受。我對這世界充滿無止境的欲望,凡事我都感興趣,我渴望做回當母親前的那個自己,那個回不去的自己;我渴望獲得自由,生孩子前我也許有過卻沒有珍惜的自由。于我而言,母性是一座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的圍城,我總在謀劃從里面逃出來;艾伯丁六個月大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懷孕,此時我重回圍城,就像某個逃犯被捕,只能悶悶不樂地接受現(xiàn)實。之前我曾慎重考慮過的自由變成了懸掛在兩次懷孕之間的一張小吊床:我陷入包圍之中;正是在那時,我才再次真切地感受到做母親既真實又奇怪。在懷我二女兒杰西以及她出生的頭幾個月內(nèi),我在這種感受再度消失前寫完了這本書。
我之所以說這么多,是因為我悲觀地認為,一本討論母性的書只能吸引其他母親;即使是母親,也只能吸引像我這樣的,她們覺得做母親的經(jīng)歷非常重要,以致閱讀相關(guān)讀物能給人某種奇怪的慰藉。我提及其他母親和只能等字眼,仿佛充滿了歉意:因為幾乎無法對外界解釋做母親的體驗。做母親時,女性放棄了自己的公眾價值,以換取一系列私人意義。如同某些人耳聽不見的聲音一樣,別人很難識別這種私人意義。若換個角度去聆聽,也許我們能聽到那些聲音。這星球上的所有人都為女人所生,美國詩人及女性主義者艾德麗安·里奇寫道,所有男女共同擁有的一段不可否認的經(jīng)歷,即我們在某個女性身體中長達數(shù)月的成長期……我們大多數(shù)人從女人的角度首次了解愛與失望,剛與柔為何物。這一經(jīng)歷在我們身上打下烙印,它將伴隨我們一生,甚至持續(xù)到我們彌留之際。
當然,有很多有分量的分析、史學研究、論戰(zhàn)以及社會研究去討論如何做母親。人們將其視作階級、地理、政治、種族以及心理話題,并嚴肅對待這些話題。1977年,艾德麗安·里奇寫出了影響巨大的《女人所生:作為體驗與成規(guī)的母性》(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受她的啟發(fā),我才記錄下自己如何做母親。然而,我做母親時,覺得之前從未有人寫過如何做母親:這個例子也許只能說明我所描述的那種不善分辨音調(diào)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由于不善分辨音調(diào),每當為人父母者說話,沒有這方面經(jīng)驗的人便會受折磨,我們小時候便遇到過這種情況,等我們長大成人,它又讓我們陷入困惑,想知道為什么從未有人告訴過我們?yōu)槿烁改敢馕吨裁窗ㄎ覀兊呐笥眩踔潦悄赣H!我確信,若三年前看到如今自己所寫的這本書,我肯定會納悶:如果本書的作者覺得生孩子這么恐怖,為何她一開始還會費盡心思地去要孩子呢?
本書并不研究母性及其歷史;同時,本書也不討論如何做母親,以免有人讀到此處依舊懷有如此幻想。我只是寫下了自己對生孩子經(jīng)歷的看法,用一種希望有人認同的寫法。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人,我得承認這種坦誠的文體讓我略感擔憂。除開需要自我暴露,它還要求作者愿意打擾自己周圍人的生活。就我個人而言,我所謂的打擾其實就是忽略。我并未過多談論自己的具體情況、與我一同生活的人,或者別的人情世故我與孩子的關(guān)系難免會涉及這些人情世故。我所做的,是將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作一張畫布,方便我描繪這本書的主題,即母性。
可依我看,孩子以及誰去照顧孩子這兩個話題已同政治有了密切聯(lián)系;所以,寫一本討論母性的書,卻不對我如何能抽出空來寫這本書略作說明,此舉也許有些自相矛盾。艾伯丁出生的頭六個月,我在家照顧她,我的伴侶則繼續(xù)上班。這段經(jīng)歷很有說服力,它向我揭示了之前我從未認真考慮過的一件事:孩子出生后,他/她母親和父親的生活軌跡便不同了;兩人之前地位基本平等,如今卻處在了某種徹底敵對的關(guān)系之中。在家照顧孩子和在辦公室上班的一天截然不同。不論它們各自有何利弊,這兩種生活都有著天壤之別。在我看來,孩子父親和母親的生活從最開始便相互對立,此后,男性的統(tǒng)治地位必然愈發(fā)牢固:父親逐漸得到了外界、金錢、權(quán)威和名望的保護,而母親的職權(quán)范圍則擴展到整個家庭領(lǐng)域。眾所周知,若夫婦雙方均有全職工作,母親一方通常要承擔的繁重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遠超她們應做的份額,因此,她們必須減少自己的工作時間,以應對孩子會出現(xiàn)的緊急情況。此議題事關(guān)性別政治,但哪怕是在最開明的家庭我承認我家便是如此育兒者和工作者之間也存在一道鴻溝?缭竭@條鴻溝異常困難。對父親來說,一種對策是自己待在家而讓母親去工作:在我們的文化中,男性與女性差別如此巨大,并深受保守主義影響,因此也許男人們在照顧孩子時并不覺得自己是伴侶的仆從。然而,幾乎沒有男性會容忍這種安排可能會給自己事業(yè)帶來的壞處;言下之意是,能夠容忍這一點的男性比大多數(shù)同胞更加致力于性別平等,這讓他們冒著顏面掃地的風險,同樣的風險也讓女性做全職母親的前景黯淡。父母雙方也可以雇奶媽或保育員,然后都去工作,有時候也可以各自減少每周的工作時間,某幾天在家?guī)Ш⒆,另外幾天去上班。若兩人中有一人在家辦公,這種模式便會更難操作,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如果有了孩子,像我這樣的職業(yè)可謂理想職業(yè)。在家工作的那位在家務活分配上難免會遭到不公正待遇。他們的角色開始類似于空中交通管制員的角色。還沒生孩子時,我曾不動感情、輕松愉快地以為,雇人去專職照顧孩子能解決既工作又當母親的難題。那時候,對我來說,公平似乎便是一切。我不知道懷孕生子的經(jīng)歷對性別平等這一概念有多大的沖擊。孩子的出生不僅將女人和男人區(qū)分開來,也將女人和女人區(qū)分開來,于是女性對于存在的意義的理解發(fā)生了巨變。她體內(nèi)存在另一個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識所管轄。孩子在身邊時,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時她也做不了自己。于是,不管孩子在不在身邊,你都覺得很困難。一旦發(fā)現(xiàn)這一點,你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陷入矛盾之中、無法挽回,或是陷入某種神秘的圈套,你被困在其中,只能不停地做無用的掙扎......
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 1967.2.8),英國作家,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新學院。1993年,她憑《拯救阿格尼絲》(Saving Agnes)獲得了當年惠特布萊特最佳小說處女作獎。2003年,她被《格蘭塔》選為20名最佳英國小說家。
她出版過九部小說和三本非虛構(gòu)作品。本書為她第一部非虛構(gòu)作品。
黃建樹,生于宜昌,現(xiàn)居武漢,F(xiàn)為出版社文學編輯,業(yè)余時間讀書,買書,譯文,以及養(yǎng)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