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德曰生:張謇與張氏家風(精)/名人家風叢書
定 價:31 元
- 作者:江露露
- 出版時間:2018/6/1
- ISBN:9787534798221
- 出 版 社:大象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820.9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32開
本書為名人家風叢書之一本,重點介紹了近代實業(yè)家張謇的家族歷史以及形成了的張氏家風,重點介紹近代實業(yè)家張謇在家風領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風建設領域的重要貢獻,對今天的家風建設有一定的助益。
本書共分7章,主要有田舍之路科考之路幕僚之路辭官創(chuàng)業(yè)治家訓誡故居業(yè)績世人評價。從書中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張謇家族讀書明理、幫助鄉(xiāng)鄰、艱苦創(chuàng)業(yè)、教育子女等方面形成的家風,這些家風對當時乃至后世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也對我們今天的家風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張謇通過自己的一生,為我們展現(xiàn)了那一代儒者為人兒子、為人夫君、為人父親的作風;走近張謇,你能看到一個老者望子成龍的固執(zhí),也能看到單憑借一番學識和人品闖蕩考場的書生,更能看到頂著狀元盛名大干實業(yè)的慈善儒者……*后,留給我們印象*深的應該還是這純樸小農(nóng)之家如何在中國近代生活,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努力做了一番弄潮兒。
總 序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氣質,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性格。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xù)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這樣一種看不見的風尚習慣、摸不著的精神風貌,以一種隱性的形態(tài)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體現(xiàn)出這樣一種習性。這就是家風。
家風一詞,最早見于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的詩中。與潘岳有雙璧之稱的夏侯湛,自恃文才超群,將《詩經(jīng)》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成篇。潘岳為與友人唱和,寫作了《家風詩》。在這首詩中,作者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tǒng)以自勉。
家風又稱門風,這個詞語在西晉出現(xiàn)并在隨后流行,顯然和士族世族勢族大族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上的統(tǒng)治力量有關。無論是以宗族為根基、以武力為特質的地方豪族,還是以官宦為標志、以文化為表征的名家大姓,他們政治上累世貴顯,經(jīng)濟上廣占土地,文化上世傳家學,壟斷了全社會的主要資源。除通過九品中正制和婚姻關系來維護門閥制度之外,他們還自矜門戶、標樹家風,用以抵御皇權和寒人的侵漁。正因為如此,兩晉以后,這個詞語漸次流行。從發(fā)軔之初,
家風就往往和門風互用。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家庭的風氣,將它看作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一個家庭的文化。
傳統(tǒng)作為人類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從過去延傳到現(xiàn)在的事物。沒有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過濾和沉淀,就形成不了傳統(tǒng)。在《論傳統(tǒng)》的作者希爾斯看來,至少要持續(xù)三代人,才能成為傳統(tǒng)。盡管世代本身的長短不一,但無論是信仰還是行動范式要成為傳統(tǒng),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兩次延傳。家風作為特定家庭的傳統(tǒng),是該家庭長時期歷史汰選、傳統(tǒng)沉淀的結果,是一輩又一輩先人生活的結晶。在歷史文獻中,家風或與世德共舉,或與世業(yè)并稱,足見家風有別于時尚,而與世即很多年代、好幾輩子緊密關聯(lián)。在時間上持續(xù)的短暫性是時尚的特征,而家風則是歷經(jīng)延傳并持久存在,或者在子孫后代身上一再出現(xiàn)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含對傳統(tǒng)的繼承。如比比皆是的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世其家風及家風克嗣等,無不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有一種觀點認為,家風必須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否則,不能稱之為家風。實際上,這只是說者的一種期許、一種渴盼,家風本身并不蘊含這樣的意味。否則,良好家風就是毫無意義的同義反復。正如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xiàn)出差異性的東西,時時表現(xiàn)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一樣,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tǒng),表現(xiàn)的也是一個家庭的氣質和風習,反映出一個家庭與其他家庭的不同之處。它完全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義。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奮儉樸、為人忠厚、待人有禮,也有的家風可能是狡詐刻薄、游蕩為非、跋扈兇橫。如同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的風習我們稱之為校風、班風,而校風有好壞之分,班風有高下之別,并不總是值得弘揚一樣,家風同樣也有不良的,并不都是傳家寶。正因為如此,對家風或門風則就既有稱譽,也有貶損。即便是在傳統(tǒng)社會,被視為傳家久、繼世長的,
也只有耕讀、忠厚、清廉這樣一些美好的品質。
……
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jīng)典教育研究中心 徐梓
2018年1月
引言
第一章 田舍之家 5
第一節(jié) 追溯先祖 7
第二節(jié) 父母之教 18
第三節(jié) 慈善大德 24
第二章 科考之路 29
第一節(jié) 開蒙讀經(jīng) 31
第二節(jié) 登塔之旅 34
第三節(jié) 難忘師恩 49
第三章 幕僚之途 57
第一節(jié) 初為幕僚 58
第二節(jié) 朝鮮之行 70
第三節(jié) 協(xié)助鄉(xiāng)務 76
第四章 辭官創(chuàng)業(yè) 79
第一節(jié) 辭官緣由 81
第二節(jié) 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 105
第三節(jié) 教育和慈善 124
第五章 治家訓誡 139
第一節(jié) 家言家書 141
第二節(jié) 碑刻家誡 159
第三節(jié) 兒孫后代 167
第六章 造福鄉(xiāng)梓 175
第一節(jié) 故居遺址 177
第二節(jié) 地方業(yè)績 179
第三節(jié) 大事年譜 202
第七章 世人評價 213
第一節(jié) 當時之評 215
第二節(jié) 后世之評 220
第三節(jié) 成敗重評 223
參考文獻 225
后記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