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屋里的燈》是作家馬野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個人文學作品精選集,包括散文、詩、小說,約二十余萬字。這些作品絕大多數(shù)曾在《詩刊》《散文》《星星》詩刊、《讀書》《飛天》《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南方周末》《文學報》《甘肅日報》等報刊公開發(fā)表,其中作品被《新華文摘》等刊物轉載,有作品入選高職大專教材,并獲得全國性獎勵。
一
編印一本自己的文學作品集,是由來已久的想法,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是出于對文字的敬畏。
我是從農(nóng)田的地埂上開始認字、在地上開始學寫字的,對字和紙有如神靈一般的敬仰。我始終認為出書是一件大事,不是什么人都具備這樣的資格的。寫了詩文,發(fā)在報刊上,有廣泛的讀者,還給稿費,這才是創(chuàng)作的正途。自己花錢費力出一本書,就那么小一個圈子,送人都送不了幾本。所以寫作三十多年了,只在2000年心血來潮,印了一本牛皮紙封面的小冊子,再沒有出過只署著自己名字的書。
二
今年決計要出這本書,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今年距我1984年在《飛天》發(fā)表第一首只有四行的小詩整整三十年,出本書作為紀念;二是明年我就五十歲了,半生與文字打交道,出本書,是人生的小結,也是給自己的獻禮;三是熟人朋友知道我寫作,可能在報刊上零零星星地看過一些,總有人討要我的書,想看看我到底都寫了些什么,出一本,給朋友們一個交代。要說還有四的話,就是以后給孩子留點念想。
三
我是學中醫(yī)的,但除過在衛(wèi)校教了八年書算是從事本專業(yè)的工作之外,半輩子都在與文字打交道。寫過電視專題片、紀錄片解說詞。寫過電影、電視劇本,寫過論文、行政公文,寫過悼詞、墓志銘等等,這些或是職責所系,或是應命文章,或是人情托付,唯有文學是愛好,文學作品是出于性情的文字,是個人作品。入選本書的僅限于此類。
四
受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浪潮的影響,我開始寫詩。后來各種體裁都寫,近幾年主要寫寫散文、隨筆,若有整塊的時間也寫點小說,詩已經(jīng)很少寫了。收入這本作品集的有散文、隨筆、雜文、詩、小說,大多數(shù)在公開發(fā)行的報刊上發(fā)表過。2006至2009年間,熱衷于寫博客,很少發(fā)表作品,也收錄了此間寫的一些博文。
五
我雖然一直是業(yè)余寫作,卻也執(zhí)著、勤奮,年輕時精力旺盛,寫得多,也發(fā)表得多,后來寫得少了,投稿更少。作品發(fā)表以后,留存一份報刊,堆積起來,很少去整理翻看,印象中發(fā)表了不少,似乎還有一些不錯的作品。
馬野,原名馬啟昕,1965年出生,甘肅合水人。1987年畢業(yè)于甘肅中醫(yī)學院,獲中醫(yī)學學士學位。曾任慶陽衛(wèi)校教師。慶陽電視臺記者、副主任、主任、副臺長,現(xiàn)任甘肅省慶陽市社科聯(lián)主席、慶陽市作協(xié)主席、甘肅省作協(xié)理事、甘肅省政協(xié)委員、慶陽市政協(xié)常委、民盟慶陽市委員會副主委、隴東學院特邀研究員。
前言
散文
豳風綿長的地方
隴東黃土塬
隴東看山
隴東的雪
隴東饃饃
心中的艾
詩意六盤山
魚和水的共同革命
環(huán)縣一日行
“一二一”,齊步走
興隆山記雨
第一次遠游
冬游記(七篇)
扎尕那
俯仰之間
子非魚(兩篇)
母校的大鐵鐘
表姐
人生履歷表
隨筆
獨屋
柵欄
有鳥叫的房子
老家
那一天的夕陽
十月一,送寒衣
女兒的“回憶錄”
我家老布
想念朋友
酒壇醉事
酒壇醉事(之二)
酒壇醉事(之三)
老爺爺
感動
擁被讀紅樓
幽默
雜文
鋼筆、手表的價值
三十公升人乳
便宜了歌星
如此“分流”
讓人民自己說話
上當者
歷史的尷尬
不靈不通小靈通
不需要這樣的“全過程”
從第五天開始
讀者也是消費者
兒童讀物差錯多
臉皮雜說
留一點情面
詩
尋常巷陌(組詩)
故鄉(xiāng)在隴東(組詩)
描述父親(組詩)
母愛的表達
燈籠(外一首)
因為愛你(組詩)
學著干詩人(外一首)
讀史
第七根電桿
爐中煤
沒有人代替我疼痛(組詩)
空空的手(組詩)
一種關于綠色的情緒
哀傷自然(組詩)
讀列寧
鐮刀
去北京看毛主席
小說
錯號
會瘋子
生活:網(wǎng)
李萬順的尼龍絲襪子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