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學(xué)》《中庸》作為儒家典籍《禮記》中的兩篇,在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史上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地位。相傳《大學(xué)》出于曾子之手,《中庸》為子思手筆,代表儒學(xué)譜系之正脈,故此二篇自漢代以來即常被抽出單行。清末學(xué)者皮錫瑞指出,《漢書·藝文志》于“禮記”百三十一篇外,已別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僅作《禮記大義》十卷,又作《中庸講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學(xué)》賜進士及第者。(見《三禮通論》)《大學(xué)》《中庸》義理精微豐富,修身齊家,性與天道,皆在其中,為宋明以來的儒者高度重視,成為他們建構(gòu)人性論的基礎(chǔ)。司馬光認為,《學(xué)記》《大學(xué)》《中庸》《樂記》是《禮記》中最精要的篇章。(《書儀》)程顥、程頤兄弟對《大學(xué)》《中庸》二書特加表彰,將之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到了朱熹,作《四書章句集注》,首《大學(xué)》,次《中庸》,次《論語》《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學(xué)的經(jīng)典詮釋文本系統(tǒng)。
明清以來,“四書”為人所誦習(xí)之書,《大學(xué)》《中庸》尤為童蒙進學(xué)之首務(wù),各種解說注釋也層出不窮。到了現(xiàn)代,國學(xué)復(fù)興,“四書”漸有家弦戶誦之勢。出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坊間出版“四書”今注本極多,各有特色。本書作為筆者一己讀書之所得,在古人注釋的基礎(chǔ)上,進行綜合和辨析,力求呈現(xiàn)一個平正篤實、切當(dāng)身心的譯注本。筆者的希望是,一般讀者不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學(xué)》《中庸》的文義,也能進而對古代賢人的思想世界有所體認和感悟。
二
下面介紹一下《大學(xué)》《中庸》的主要內(nèi)容及大致思想。
《大學(xué)》為后世最耳熟能詳?shù)臒o疑是宋儒所總結(jié)的三綱領(lǐng)、八條目,其構(gòu)成了全書的整體框架。所謂“三綱領(lǐng)”,是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所謂“八條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洞髮W(xué)》之教,乃是讓人從近做起,從己做起,修養(yǎng)德行,漸次擴充,至于家族、國家,最終平治天下。這就是儒家所謂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濟天下的士子們的理想人格。
《大學(xué)》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杯h(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程頤稱為“初學(xué)入德之門”,洵非虛言。朱熹說得更加明確:“于今可見古人為學(xué)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笨梢娖渲匾暢潭。
八條目中,最基礎(chǔ)者為格物、致知,但歷來論者解釋頗不一致。朱子解釋“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即今所謂“深入研究”之意。詳味朱子“格物”義,略偏于知識論,影響較大。與朱子同時或后代學(xué)者異說,有解為格去物欲者,有釋為親手實踐之義,各有其思想立場。筆者認為,格物就是親歷天下之事的意思,兼讀書學(xué)問和人格閱歷兩端,所謂“致知”,大致相當(dāng)于今天俗稱的“長見識”。清儒陳澧說:“凡人欲增長見識,舍讀書閱歷,更無他法。故曰‘致知在格物’也!笨芍^直截了當(dāng)。
格物致知之后,乃是誠意、正心。誠者,真實無妄、光明不欺之謂,經(jīng)傳諸子每多稱頌!吨芤·乾卦·文言》云:“閑邪存其誠!庇衷疲骸靶揶o立其誠!薄睹献·離婁上》云:“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薄侗M心上》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薄盾髯·不茍》篇云:“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且整部《中庸》,最強調(diào)的就是一個“誠”字。誠意,是正心的基礎(chǔ)。精誠不欺,心才不會被喜怒哀樂等一偏之情所左右,方能有廓然大公的氣象。俗語有“忠誠”,誠意正心即是儒家之“忠”道。
儒家提倡忠、恕之道。盡心竭力謂之忠,將此道德推廣擴充,及于家國,則需要“恕”道!洞髮W(xué)》說:“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此即推己及人之恕道。《大學(xué)》又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更加顯豁?梢哉f,《大學(xué)》這里的“絜矩”就是“忠恕”二字的注腳。(唐文治《大學(xué)大義》引陸桴亭說)
以上即為《大學(xué)》一書的綱目與要義。其他以德治國、以仁化民、親賢遠佞、德本財末等內(nèi)容皆由此延展。
《中庸》一書,開篇即言性與天道,貌似玄遠,但處處落實在一“誠”字上。此外,《中庸》和《大學(xué)》一樣,也提出了君子日常的“慎獨”功夫。但需要注意的是,“誠”與“慎獨”在《中庸》和《大學(xué)》中的地位性質(zhì)是有差別的。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睂⒄\作為圣人的自然本性。下面接著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敝琳\的圣人可以化育天地,《文言》所謂“與天地合其德”,庶幾相近。這種對“誠”的推崇無疑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品德修養(yǎng)。
《大學(xué)》則將誠意和慎獨放在一起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里的慎獨基本屬于為善去惡、慎于獨處等身心修養(yǎng)方面。
《中庸》的慎獨則不盡然,文中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著力于“不睹”“不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前的“慎獨”功夫,似乎已經(jīng)帶有本體論的意味了。因此明儒劉宗周說:“《中庸》之慎獨與《大學(xué)》之慎獨不同!吨杏埂窂牟欢貌宦?wù)f來,《大學(xué)》從意根上說來。獨是虛位。從性體看來,則曰莫見、莫顯,是思慮未起,鬼神莫知時也。從心體看來,則曰十目、十手,是思慮既起,吾心獨知時也!保ā秳⒆尤珪肪硎秾W(xué)言上》)此說極為有見。
天道人性之外,《中庸》的論學(xué)語特多啟發(fā)學(xué)者之處。如對“素隱行怪”者欺世盜名行徑的不屑,對“半涂而廢”者勇氣力量不足的遺憾,對真正的君子“遁世無悶”、不求人知的贊賞,至今看來,仍催人警醒。又如在追求學(xué)問過程中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徹底功夫,以及“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不懈精神,指示了愚蠢與聰明的辯證關(guān)系。又如“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三句描述的君子學(xué)問德行達到的輝煌境界,令人神往而仰止。如此種種,紛披燦爛,在在皆是。
古代儒者在道統(tǒng)說的影響下,多數(shù)認為《大學(xué)》《中庸》相通,共同構(gòu)成了孔子—曾子—子思并下接孟子的一套思想統(tǒng)緒。但是近代以來,隨著研究的細致,有的學(xué)者說《大學(xué)》和《荀子》義多接近,《中庸》則多發(fā)揮孟子之學(xué),分屬兩套學(xué)術(shù)傳統(tǒng);也有的學(xué)者觀點恰恰相反,謂《大學(xué)》近孟子,《中庸》近荀子。筆者認為,二書之有思想差異,自不待言;然其互通之處,也絕不少,當(dāng)觀其匯通,以見先秦原始儒學(xué)之精神。
“大學(xué)”之為教,層次井然,影響深遠,至今遍播眾口!爸杏埂敝疄橛(xùn),不離差等,無過不及,鄰邦猶以為寶。以上略述《大學(xué)》《中庸》二書要義,聊為小引,未及詳備,讀者諒之。
三
最后,筆者對本書的譯注方法、體例稍作說明。
本書文本乃據(jù)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禮記注疏》,注釋力求平實貼切,不求深遠玄奧,以明文義、通大旨為目的!洞髮W(xué)》《中庸》思想豐富,蘊含秦漢之前儒學(xué)古義甚多,因此本書對群經(jīng)與《大學(xué)》《中庸》義理相通之句多加征引。清末學(xué)者黃以周作《子思子輯解》,《中庸》一篇詳錄鄭玄之注,再加按語,體例嚴謹。近代唐文治先生學(xué)宗黃氏,所撰《大學(xué)大義》《中庸大義》二書,于鄭注之外,亦詳錄朱熹《集注》,更顯全面,闡釋義理也極平實,按語所錄宋明儒者之說別擇精嚴,于讀者頗多啟迪。本書略仿唐氏“大義”之例,遍錄鄭、朱二注(標曰“古注”),擇善而從,為作今注,并加譯文。譯注之外,于義理精微或舊注分歧處,續(xù)有補充闡釋,多本黃、唐二先生之書,略下己意,標曰“解說”。
附錄部分,筆者選錄了一些關(guān)于《大學(xué)》《中庸》的重要文獻,供讀者進一步閱讀之需。
限于學(xué)力,本書肯定會有很多問題,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