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唐納德?曼尼于20世紀初期拍攝了不少中國畫面,主要是北京地區(qū)和長江流域的風景與人文風情。本書是其出版于1920年的北京攝影作品集,照片中的老北京市面和建筑恰如其分地刻畫了那個時代的滄桑與永恒。曼尼的作品如詩如畫,透過鏡頭中的篷車、晨霧、湖泊、古塔、寺廟、橋梁、街市、胡同,以及那些具有國畫情趣、古意盎然的風景,來表現(xiàn)帝王之都的榮耀。
本書英文版出版于1920年,書中的影像作品大約完成于二十世紀早期,這正是北洋政府控制中國政權(quán)的時期,是大變革、大動亂的時期。舊的制度已經(jīng)被打破,新的權(quán)威尚未建立,這種不穩(wěn)定,給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上也帶來了極大的困惑與不安。
北洋時期雖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時期,但是卻帶來了局部的和平與安寧。透過本書氣息,我們能感受到,雖連年遭受兵災,北京城依然煥發(fā)著古城的魅力,人們依然生活在安詳與從容之中。通過這些老照片,我們能反復感受到一個民族復興的力量:百戰(zhàn)而不衰,人民如此,國家也如此。
本書的作者,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一個陌生的名字,前些年尚不為人熟知,但近幾年來,隨著中國影像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的崛起,曼尼的名字就如他的作品一樣,已經(jīng)被他所喜愛的人捧若至寶。
唐納德?曼尼,1876年出生,1941逝世,英格蘭商人,業(yè)余攝影家,二十世紀早期曾在中國生活、任職。據(jù)1891年4月保留的一份人口普查檔案顯示,15歲時,曼尼是一名藥劑師的助手,與兩個弟弟詹姆斯、亞當以及作為家庭戶主的兄長阿奇博爾德?雅戈居住在蘇格蘭北部舊郡薩瑟蘭德戈爾斯皮,他的兄長似乎也是一名藥劑師。關于曼尼是怎樣、什么時候來中國的,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1899年前就已經(jīng)在中國了。起先,他在北京一家名為麥克塔維什-雷曼(Mactavish
& Lehman
Co.)的公司工作,后來就職于屈臣氏大藥房上海分店,不久便成為了這家公司的大班經(jīng)理。1920至1941年間,他還一度成為中國沿海地區(qū)最有權(quán)勢的企業(yè)家之一。
雖貴為權(quán)勢者,但讓他首次成名的卻是為伊麗薩白?庫伯(Elizabeth
Copper)于1914年在紐約出版的著作《我中國庭院里的夫人》(My Lady of the Chinese
Courtyard)所作的雙色照片插圖。后來,他花了三年時間在中國多地旅游,并于1920年出版了自己的攝影作品集《中國,陸路和水路》(China
by Land & Water)。
作為攝影者,曼尼很可能使用的是當時已經(jīng)過時的濕版攝影法(Wet Plate
Process),作品出版時主要采用凹版印刷,成書時將照片印刷在影寫紙上再手工粘貼入書里,其中也有許多攝影作品采用手工上色的方式以達到彩色的效果。曼尼喜歡用影寫紙輕柔的陰影和特殊的質(zhì)感與層次烘托他眼中的古老中國,他以這種方式表達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他把情感宣泄在紙上,將記憶注入了歷史。在一次老北京歷史影像展覽中,幾乎每一位觀眾都在他的攝影作品前駐足凝思,以此表達對攝影大師的敬意。
1920至1927年間,他又出版了其他幾部攝影大作,包括《北洋北京》(The Pageant of
Peking,1920)、《揚子江風景》(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1926),這兩部著作同為影像市場標志性藏品,深受廣大藏家的愛好與追捧。曼尼并不是職業(yè)攝影家,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拍攝的照片,不注重特定內(nèi)容,但喜好側(cè)逆光拍攝,十分講究光線、陰影、質(zhì)感與層次。在《中國,北方與南方》和《揚子江風景》這兩部著作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這樣的作品:在那綠滿江南的鄉(xiāng)村中,一橋如帶,水光山色,片帆高舉,相映成趣;小鎮(zhèn)人家,老樹橫斜,市橋相望,次第眼明,數(shù)篙之后,又忽開朗,漸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北洋北京》收錄了曼尼66幅作品,這些作品如詩如畫,透過灰塵漫天的篷車、晨霧、湖泊、古塔、寺廟、橋梁、街市、胡同,以及那些具有國畫情趣、古意盎然的地方,來表達帝王之都的榮耀。
帕特南?威爾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塞繆爾?科林為每張照片寫了注釋,這66幅作品都是先印刷在影寫紙上,再粘貼在書里,書的封面采用了寶石蘭織紋綢緞軋花燙金字的工藝,成書為毛邊本,每一道工序無不顯露裝幀的細膩與奢華。本作品限量1000冊,編號發(fā)行。出版者為當時知名的上海屈臣氏大藥房。
這里,我用些許文字談談屈臣氏大藥房的來歷。
1820年,東印度公司一位名叫皮爾森的人和另一位來自英國的李文斯頓來到中國,因為受中國政府的限制,他們只能到廣州或澳門,當時澳門的洋人最多,倆人合計在澳門開設了澳門藥房,這家藥房就是屈臣氏的始祖。1828年,澳門藥房為了擴大服務,決定到廣州開設廣州藥房。1841年英國海軍艦隊占領香港后,廣州藥房也趁勢在香港開設了分店香港藥房,主要客戶是一些士兵和海員。托馬斯?博斯韋爾?屈臣博士是屈臣家族第一位到達遠東的成員,1845年他在澳門開了一家私人診所,1856年他將該診所賣給了別人移居到香港,成為了香港藥房的合伙人。1857年托馬斯?博斯韋爾?屈臣博士將全家老小送回了蘇格蘭,他自己也于1859年返回老家,1860年逝世。1858年屈臣先生的侄子亞歷山大?斯柯文?屈臣受聘為香港藥房的藥劑師,1860年開始正式接管藥房的生意,經(jīng)過多次業(yè)務重組與兼并,直到1871年,屈臣氏(A.S.
Watson & Company)才成為正式的商業(yè)品牌。
藥房為何會出版攝影集呢?我們可以先了解下早期的攝影技術(shù)。
早期的攝影采用的是玻璃底片,這種玻璃底片是拍攝前才將顯影藥水在暗室內(nèi)涂抹在玻底上的,因此又稱濕版法。玻璃底片經(jīng)過相機拍攝曝光,然后在暗室用相紙曬影,曬影后的照相紙浸泡在定影藥水中漂洗,烘干后才能成為永不褪色的照片。而這些用于照相的顯影藥水和定影藥水正是屈臣氏這類西藥房經(jīng)營出售的。因此屈臣氏大藥房便與早期的攝影師在經(jīng)營過程中有了緊密的交往,也最早欣賞和愛上了攝影藝術(shù)。由于上海屈臣氏大藥房厚實的經(jīng)濟基礎,于是他們便開始了與攝影師合作出版攝影作品了。這一合作,便為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美好的記憶。
每每欣賞這些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攝影作品時,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時代,雖戰(zhàn)火綿綿,然美景依舊。這是一位大師看破塵世的憬悟,是自然與科技結(jié)合的定格。
張遠航
2012年7月18日
唐納德·曼尼(Donald
Mennie),著名攝影師,1899年來到中國,1941逝世。在華期間,曼尼拍攝過大量的有關滬寧、長江、北京等地區(qū)的照片。
前言
壯麗的北京
照片
孔廟牌樓
頤和園
北海入口冬官
安定門大街
神宇消失在云彩里,我與太陽齊光輝碧云寺
青龍橋南口通道
頤和園排云殿
天壇的入口
實用店
西山龍王塘
西山戒臺寺
雍和宮院落
駝隊
居庸關大理石門
陽光下灰塵彌漫的大道(永定門附近)
頤和園長廊
午餐
通過平則門(今阜成門)
北海牌樓和大理石橋
西直門城樓下
碧云寺大理石佛塔
韃韃城(內(nèi)城)的街道
南口長城
城墻邊,大風揚起了塵沙
北海公園內(nèi)的牌樓
石頭鋪的路
故宮
通往西山的路
北京店鋪
鼓樓
黃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