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盛唐時期的偉大詩人,與李白并列,世人常將其并稱為李杜。杜甫的詩作憂國憂民,是后代詩作的典范,其詩被稱為詩史,其人被稱為詩圣。本書由國內(nèi)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黃珅先生注解,精選杜甫詩歌作品中的經(jīng)典之作,同時整體上也能反映杜甫一生的創(chuàng)作脈絡(luò)。本書注解得當,點評到位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時,本書還配有精美的版畫插圖,圖文并茂,是一本優(yōu)秀的古詩普及讀本。
一位學貫中西的長者,曾提出這樣的看法:我以為中國文學只有詩還可以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圍固然比較窄狹,它的精煉深永卻往往非西方詩可及。
這話是否公允,見智見仁,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想: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中,哪一種最能及時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和風貌?最能真實表達人的情感和思想?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傳播眾口?能在人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影響?
答案只能是詩。
在過去,即使被稱為經(jīng)書、作為立身行事準則的《四書》,也未必能像詩詞那樣婦孺皆知。
在今天,又有什么作品,能像唐詩那樣眾口傳誦?
提倡、寫作新詩已有百年,但至今仍未得到人們的首肯。不能責怪新詩,實在是作為對照物的傳統(tǒng)詩詞,藝術(shù)表現(xiàn)過于完美,生命力過于強大,難以替代。
中國文學的特色在抒情,在意蘊,在言簡意賅。中國文學能傲睨世界的,確實唯有抒情詩。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中國一直是詩的王國。雖然有詩詞曲賦之分,從今天的詩歌概念看,其實都是詩。詞、曲是詩在形式上的延伸,不少辭、賦可稱散文詩,元以后的戲劇,大多是詩劇。
那么,在這詩的王國中,誰是真正的王者?王冠上那顆最璀璨的明珠,又屬于誰?
同樣,見智見仁,會有不同的看法。
不過,在歷史的回聲中,依然能聽到,有一種聲音,格外集中,格外強大。
睿作圣。圣是一種于事無不通的理想境界,也指在某個領(lǐng)域已經(jīng)出神入化的人。
而被稱為詩圣的,自古以來,唯有杜甫一人。
和書圣、畫圣有所不同,詩圣不僅指才藝的超逸絕塵,還含有道德楷模、倫理取向的內(nèi)容。即在杜甫詩中,不僅顯示了藝術(shù)的極詣,還體現(xiàn)了前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價值觀。
詩圣的意義,不僅在詩,更多的在文化層面。
詩緣情。詩是人的情感的流露。梁啟超說:中國文學界寫情圣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指杜甫),所以我叫他情圣。
比起詩圣,情圣二字,更直接,更明白,更接近人的本質(zhì)。
文學以人的本性、人的感情為主要表現(xiàn)對象,而人性是相通的,人情是互感的,是不分古今、沒有國界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偉大的作家,屬于任何時代,屬于整個人類。
有句老話:以情動情。利益一致,可讓人走到一起。而情感的交融,能讓心連在一起。唯有自身有情,才能產(chǎn)生對他人的同情,進而影響他人,換取他人心中的共鳴。
古今文人學士,還有誰杜甫更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對弱勢者寄予更多的同情?還有什么作品,比杜詩更直入人的心扉,更讓人動容、動情?
杜甫的詩,能以最具感染力的形式,表現(xiàn)真切、沉摯的情感,激起純粹、美好的感情。
人可以嘲弄權(quán)貴,蔑視權(quán)威,但不可褻瀆真誠,無視真情。
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杜甫多情,全出自一個真字。換句話說,杜甫之真,真在性情。唯其如此,故他關(guān)心民物,憂樂無方,真境相對,真情相觸,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黃生語)。
人必先有芬芳悱惻之懷,而后有沉郁頓挫之作。 (袁枚語)
情感的表達,也是一種人生觀、價值觀的表達,具有倫理意義。
杜甫一生坎坷,但這沒有動搖他的信念。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這是為國奉獻的無私無畏的擔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充滿愛心的民胞物與的情懷。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是人道主義的核心──敬畏生命。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這是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永恒、執(zhí)著追求。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一部杜詩,貫穿始終的是:隨時隨地關(guān)注人民的疾苦,無時無刻不心系國家的命運。
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必先有杜甫的襟懷,而后才能理解、欣賞他的詩。
杜甫是沉思者,他的詩是沉思的結(jié)晶。安史之亂前,他透過歌舞升平的表象,揭示了危機四伏的社會真相: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從軍人日益跋扈的狀況,看到藩鎮(zhèn)割據(jù)的隱患: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安史之亂后,他思索為何普天之下,民不聊生:聞見事略同,刻剝及錐刀。為何朝政昏亂,令人絕望:關(guān)中小兒壞紀綱,張后不樂上為忙。
杜甫是吶喊者,他的詩發(fā)出普通民眾的心聲,從而成為時代的強音。他揭露了觸目驚心的貧富不均現(xiàn)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譴責朝廷漠視生命,冷酷無情: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他呼吁救民必先反腐: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蟊賊。期待一個廉潔、公正的社會出現(xiàn):眾僚宜潔白,萬物但平均。他指出百姓的本性都是馴良的: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重要的是朝廷承擔責任,心中有民:愿聞哀痛詔,端拱問瘡痍。
他的思考,他批判的鋒芒,觸及到國家每一個層面、社會每一個角落。
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杜甫是繼承者,更是創(chuàng)造者。才、學、識,是前人衡量文人學士的三把尺子。其中才對詩人尤其重要。才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詞,而其最高的體現(xiàn)則是創(chuàng)造力。
少陵集開詩世界。(王禹偁語)在詩的世界,古往今來,有誰具有杜甫那么大的開創(chuàng)之力、開拓之功?他的新樂府,即事名篇,一空依傍,自鑄偉詞。他的七言律詩,別出蹊徑,曲盡其變,橫絕古今。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意識是超前的,能思人所不能思,能寫人所不敢寫,使前人的許多不可能變?yōu)榭赡埽S多不曾有變?yōu)槌R。蘇軾說:詩至于杜子美,天下之能事畢矣。確實,詩到了他的手中,才無可無不可,成為沒有什么不能表現(xiàn)的藝術(shù)形式。任何題材,任何體裁,任何場合,任何情景,都可入詩。
杜甫也受時代影響,但不是時尚作家,在唐代,他的詩屬于別調(diào)。他不是追風氣者,而是得風氣之先者。他的詩,體現(xiàn)了時代特色,但不受時代限制。
陳廷焯說李白為復古,杜甫為變古。即李白繼往,杜甫開來。就表現(xiàn)自我、開創(chuàng)新風、沾溉后人而言,杜甫勝過李白,勝過歷史上任何一個詩人。
杜甫是集大成者。他揮斥百家,牢籠眾有,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之所獨專(元稹語),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新唐書》本傳)。沒有誰,比他更能發(fā)揮承前啟后的作用。
更讓人驚訝的是:杜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僅集古今之大成,而且集將來之大成。試看杜甫身后的詩界,從體裁、題材、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風格看,又有幾人,能絲毫不受他的影響,開拓了新的領(lǐng)域?
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每個人都有他所屬的時代。但杜甫是個例外,他不屬于一個時代。他的成就和影響,涵蓋了身后所有的朝代。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這話出自孟棨的《本事詩》,可見在晚唐,杜詩已有詩史之譽。
杜詩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現(xiàn)時代和社會最本質(zhì)的一面,留下了不少史書不愿記載、或不敢記載的情事,其描述的真實、揭露的深刻,更非官樣文章的史書所能企及。李因篤曾問顧炎武:為什么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沒有關(guān)于文人的記載?即使連被司馬遷稱為與日月爭光的屈原也不寫。顧炎武答道:這部書以有資于治道為目的,當然無暇顧及文人。但是在《資治通鑒》中,唯獨記載了杜甫的詩,因為司馬光看到了其詩史的價值。顧炎武也說:四書五經(jīng)之后,有幾部書可以治天下,一部是《漢書》,一部是杜詩。
杜甫論文,提出沉郁頓挫四字,后人即以此作為杜詩的風格特征。何為沉郁頓挫?眾說紛紜,似乎并沒有歸于一致的解釋。在我看來,杜詩的沉郁,是內(nèi)涵,是氣是情,是郁結(jié)在心中而又磅礴不已的氣,是既真摯又沉著的情。杜詩的頓挫,是外現(xiàn),是聲是象,是這股磅礴之氣撞擊心靈所發(fā)出的抑揚激昂之聲,是這種沉著之情融和景物所產(chǎn)生的跌宕壯偉之象。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以雄渾居首。而只有那些胸懷浩然之氣、腹藏萬卷之書的人,發(fā)之于詩,才能達到氣象雄偉、渾化無跡的雄渾之境。以此論詩,首推杜詩。
杜甫的詩,元氣淋漓,大氣磅礴;雄奇壯闊,沉著渾厚;浩浩瀚瀚,無有涯涘;千變?nèi)f化,不可名狀。
劉熙載認為:杜詩高、大、深俱不可及。吐棄到人所不能吐棄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為深。
也可以這樣說:因為得風氣之先,故高;因為集古今將來之大成,故大;因為沉郁頓挫,故深。
李白與杜甫齊名,他們之間有不少相像處,也有很多不同處。李杜比較,一直是人們熱衷討論的話題。這里只說他們的詩。
李白詩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勝在氣勢奔放。杜甫詩如崇山峻嶺,莽莽蒼蒼,勝在氣象雄渾。
李白詩如清水出芙蓉,純乎天。杜甫詩如高江急峽雷霆斗,是天人合一的結(jié)晶。
李白表現(xiàn)的是才情,作用在耳目,風神瀟灑,令人暢懷。杜甫表現(xiàn)的是性情,作用在心靈,出神入化,令人驚心。
讀李白詩,如漫步繡野,風景就在眼前。讀杜甫詩,如置身崖壑,須深入其中。
與李杜同時,還有王維。通常說詩圣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是儒、道、佛在詩歌領(lǐng)域的三個代表人物。
就藝術(shù)表現(xiàn)而言,王維詩穆如清風,興象極佳。只是他后來想將輞川作為一方凈土,在詩中盡可能過濾人世的紛雜,淡化人生的煩惱。其閑情和杜甫的激情,形成鮮明對照。這就使得他的作品,必不能達到震撼人心的地步。二者比較,王維只是陰晴眾壑殊的終南山,唯有杜甫,才是一覽眾山小的岱岳。
白居易是杜甫身后積極、主動的追隨者,讓他一舉成名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出自杜詩:春風草又生。從表面上看,二人有較多相似之處。但同樣反映時世,記錄民間疾苦,白居易是一個旁觀者,杜甫已化身為當事者;白居易敘事的成分多,杜甫抒情的色彩濃;白居易意在筆先,杜甫情不自禁;白居易和所寫的對象在情感上仍隔了一層,而杜甫則表里無間,融為一體了。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 這十字,可說是詩人為自己一生所作的總結(jié)。
杜甫以他衰老的軀體,經(jīng)受時代的風霜,承受人生的艱難,接受生活的放逐,感受痛苦的浸潤,在千錘百擊之后,成為中華民族的棟梁。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和不少曠世絕才一樣,杜甫也不被當世理解,伴隨著一條孤獨的身影,在空曠的征途,悲涼地跋涉。
命運對杜甫的冷落,由歷史來補償。時隔不久,杜甫的聲望,就從落寞的境地走出,當年蜀道上躑躅的瘦影,化為歷史進程中永恒的豐碑。
韓愈、白居易、蘇軾、黃庭堅……這些卓有成就、當年文壇眾望所歸的領(lǐng)袖人物,無一不是杜甫的追隨者。
不僅是文學家,就連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民族英雄,從王安石、李綱、文天祥,到陳邦彥、屈大均、顧炎武,也都從杜甫詩中汲取力量。文天祥在獄中,作了兩百首《集杜詩》,因為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王安石表示: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從之游。
理學家以詮釋圣賢大義自任,視詩文創(chuàng)作為小道,因而對詩人的評價不高,但杜甫是個例外。朱熹不是輕易許與的人,平生仰慕的前賢,唯有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范仲淹五人。當然,他對杜甫的推崇,主因并非杜詩的藝術(shù)成就,而是詩圣的人格力量。
即使歐風美雨吹入中國大地,新文化已見端倪,杜甫的影響依然不變?涤袨、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魯迅、胡適,這些近現(xiàn)代最杰出的文化人物,哪個不是杜甫的崇拜者?
再往后一些,對杜甫致以崇高敬意的人,如聞一多、錢鐘書、馮至等,居然都是從西方學成歸來的學者。聞一多說:杜詩是中國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錢鐘書說:中唐以后,眾望所歸的最大詩人一直是杜甫。
就連氣壯山河的彭德懷元帥,也說自己喜歡杜甫的詩。
由于語言的問題,西方文化界對中國傳統(tǒng)詩詞比較隔膜,特別是那些一字不能改動的佳作,其精妙之處,更難領(lǐng)會。但這并不妨礙杜詩走向世界。
1962年,杜甫誕辰125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杜甫為世界文化名人。
現(xiàn)代美國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思認為杜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非史詩非戲劇性詩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亞或荷馬更優(yōu)秀。至少他更自然,更親切。我三十年以來沉浸在他的詩中。我深信,他使我成了一個更高尚的人,一個倫理的代理商,一個有洞察力的生物體。
首部杜甫詩英文全譯本的譯者、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說: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存在,如同英國文學史上的莎士比亞。杜甫這樣的詩人并不只代表過去,他也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的時代。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參觀成都杜甫草堂題詞:擁有如此偉大過去的國家,必將擁有輝煌的未來。
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參觀杜甫草堂題詞:對人類最偉大的詩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當然,這些話不僅獻給杜甫,更多的是借此表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意。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遙望天空,總能看到,有一些璀璨的明星,亙古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