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竹書《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一同發(fā)掘于20世紀70年代的山東臨沂銀雀山,簡長一尺二寸,成書于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18年),同時出土的還有《六韜》《晏子》《尉繚子》《守法守令》《元光元年歷譜》等先秦古籍。
這些典籍的出土,不僅澄清了歷史學界的許多爭議話題,其書法價值更是不可低估。大家都知道,在紙張發(fā)明并大量推廣使用之前,我們很難目睹到古人的真實墨跡,也就無法借助墨韻書風一窺古人書寫時直接流露出的情致意趣,不管是甲骨、銅器、碑刻、印信,都不是墨跡的直接反映,而是已經經過了刻工的雕琢、歲月的侵蝕以及不同材質載體的質感過濾后所呈現的狀態(tài),早已大異其形,大失其韻。一直到晉代才有紙質墨跡流傳下來,還是經過描、摹、臨寫、不斷裱糊修整才使今人得見,且偽仿者眾,一時真假莫辨。故竹書《孫子兵法》及其他竹簡木牘的發(fā)掘,不但使墨跡書法的發(fā)現向前推了數百年,而且字體形態(tài)清晰,筆法流轉多變,古人的運筆狀態(tài)和個性躍然竹簡木牘之上,正、草、隸、篆,諸體兼有;楚、秦、漢、魏,演繹有序;南、北、西、東,面貌迥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以竹木為文化載體的這一時期,完成了中國書法之篆書向隸書的過渡,一展書體演變歷史的真實風貌。
山東銀雀山竹書《孫子兵法》字形規(guī)整、穩(wěn)健,盡管還有部分篆書用筆和構型,但已具有較成熟的隸書形態(tài),且在眾多簡牘書法中字形保留相對完好,藝術價值極高,屬當時嚴謹正書一路,故較適宜于初學者臨摹學習。臨習竹書《孫子兵法》應首要熟悉其特有的幾種用筆,比如常用的柳葉捺筆、方折筆、釘頭筆等;組合上諸多平行筆畫、交叉筆畫、粗筆畫、斜筆畫等;部件結構上的對稱和錯位、俯仰和欹側的靈活運用等,其書跡隨意自然無定法,天趣盎然有性格。簡牘書風,平和散淡,尚無過多法度形成,身臨其中,似一縷清風吹過,一股甘泉流過,淘淘之樂無窮盡矣。
《孫子兵法》是現存最早、最完整也是古今最為著名的一部兵書戰(zhàn)策,直至今天,在現代戰(zhàn)爭中亦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許多國家的軍事院校都把《孫子兵法》作為研修課程,同時對當今各個行業(yè)也都極具現實指導意義。
書法因兵法而傳世,兵法因書法而增輝。竹書《孫子兵法》,內容與書法字體雙雙絕世而立。
從大量發(fā)現、發(fā)掘竹簡木牘墨跡百年來,在傳統(tǒng)文化領域,簡牘書法微瀾漸成大風,傾慕、臨習者日多,但因原簡殘、軼者眾,難成整篇,現匯取銀雀山竹書散、殘文字成孫子兵法十三篇之第一篇計篇和第二篇作戰(zhàn)篇全文,管窺兵法典籍一斑風貌,并原跡雙鉤放大、擇字解析其運筆寫法、取勢、意趣和聯想等,饗讀者以為快意,倘有失當之處望諸位方家不吝賜教!
簡牘書法愛好者也可選擇筆者所著《簡牘書法快學銀雀山兵法簡》等書對照參閱,對學習簡牘書法會有更全面的把握和認識。
摒棄森嚴法度,開啟知性書寫,就從臨習簡牘開始學習書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