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大安漢書遺址2001年的考古發(fā)掘成果。此遺址層位關(guān)系明確,器物組合完整,階段性演進規(guī)律鮮明,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征和代表性意義,分別可以明確為“古城文化”和“漢書文化”。本書以此次發(fā)掘成果為依據(jù),刊布了漢書遺址代表的“小拉哈文化”“古城文化”“白金寶文化”“漢書文化”四種具有時序演進和譜系關(guān)系的夏至西漢早期考古學文化的遺跡和遺物。通過研究此遺址生產(chǎn)工具的類別、數(shù)量及器物組合等信息,推測其生業(yè)方式為以漁獵經(jīng)濟為主,兼營農(nóng)業(yè)的定居模式,這一結(jié)論為嫩江流域夏至西漢居民生業(yè)方式和居住模式的復(fù)原研究提供了較為有力的證據(jù)。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wù),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一章 概述(1)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遺址分期(3)
一、地層堆積(3)
二、遺址分期(6)
第三章 第一期文化遺存(7)
一、遺跡(7)
二、遺物(8)
(一)陶器(8)
(二)石器(12)
(三)骨、蚌器(14)
第四章 第二期文化遺存(15)
一、遺跡(15)
(一)房址(15)
(二)灰坑(18)
二、遺物(29)
(一)陶器(29)
(二)石器(56)
(三)骨、角、牙、蚌器(63)
第五章 第三期文化遺存(79)
一、遺跡(79)
二、遺物(82)
(一)陶器(82)
(二)石器(88)
(三)骨、蚌器(88)
第六章 第四期文化遺存(90)
一、遺跡(90)
(一)房址(90)
(二)灰坑(92)
二、遺物(97)
(一)陶器(97)
(二)銅器(132)
(三)石器(133)
(四)骨、角、蚌、牙器(141)
第七章 結(jié)語(155)
一、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155)
(一)第一期遺存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155)
(二)第二期遺存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156)
(三)第三期遺存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156)
(四)第四期遺存文化性質(zhì)與年代(157)
二、文化序列與淵源(157)
三、生業(yè)模式探討(158)
附表(160)
附錄一 漢書遺址動物遺存研究(171)
附錄二 吉林大安漢書遺址石制品巖石學鑒定與巖石資源利用的
環(huán)境考古研究(199)
后記(219)
Abstract(220)
插圖目錄
圖一 大安漢書遺址位置圖 (1)
圖二 遺址環(huán)境及發(fā)掘位置示意圖(2)
圖三 大安漢書青銅時代遺址Ⅰ區(qū)總平面圖(4)
圖四 大安漢書青銅時代遺址Ⅱ區(qū)總平面圖(5)
圖五 T104西壁(5)
圖六 T204西壁(6)
圖七 H120平、剖面圖(7)
圖八 H121平、剖面圖(7)
圖九 H135平、剖面圖(8)
圖一〇 H138平、剖面圖(8)
圖一一 H139平、剖面圖(9)
圖一二 H145平、剖面圖(9)
圖一三 第一期陶盂、盂口沿(10)
圖一四 第一期陶罐、罐口沿、單耳杯(11)
圖一五 第一期陶壺、壺口沿、缽、盅(12)
圖一六 第一期陶口沿、器底殘片(13)
圖一七 第一期陶紡輪(13)
圖一八 第一期石器、蚌器(14)
圖一九 第一期骨器(14)
圖二〇 F201平、剖面圖(15)
圖二一 F202平、剖面圖(16)
圖二二 F203平、剖面圖(17)
圖二三 F204平、剖面圖(17)
圖二四 F205平、剖面圖(18)
圖二五 H112平、剖面圖(19)
圖二六 H113平、剖面圖(19)
圖二七 H123平、剖面圖(19)
圖二八 H126平、剖面圖(19)
圖二九 H128平、剖面圖(20)
圖三〇 H129平、剖面圖(20)
圖三一 H132平、剖面圖(21)
圖三二 H133平、剖面圖(21)
圖三三 H136平、剖面圖(21)
圖三四 H137平、剖面圖(21)
圖三五 H140平、剖面圖(22)
圖三六 H144平、剖面圖(22)
圖三七 H146平、剖面圖(23)
圖三八 H147平、剖面圖(23)
圖三九 H149平、剖面圖(23)
圖四〇 H201平、剖面圖(23)
圖四一 H204平、剖面圖(24)
圖四二 H205平、剖面圖(24)
圖四三 H206平、剖面圖(25)
圖四四 H207平、剖面圖(25)
圖四五 H209平、剖面圖(25)
圖四六 H210平、剖面圖(25)
圖四七 H212平、剖面圖(26)
圖四八 H213平、剖面圖(26)
圖四九 H214平、剖面圖(27)
圖五〇 H215平、剖面圖(27)
圖五一 H216平、剖面圖(27)
圖五二 H217平、剖面圖(27)
圖五三 H218平、剖面圖(28)
圖五四 H219平、剖面圖(28)
圖五五 H220平、剖面圖(29)
圖五六 第二期陶鬲(30)
圖五七 第二期A型陶鼓腹罐(31)
圖五八 第二期陶罐(32)
圖五九 第二期陶罐(33)
圖六〇 第二期陶罐(34)
圖六一 第二期Aa型陶單耳杯(35)
圖六二 第二期陶單耳杯(36)
圖六三 第二期陶單耳杯(37)
圖六四 第二期陶單耳杯(38)
圖六五 第二期A型陶無耳杯(40)
圖六六 第二期陶無耳杯(41)
圖六七 第二期陶壺(41)
圖六八 第二期其他殘?zhí)諌兀?2)
圖六九 第二期陶缽(43)
圖七〇 第二期陶缽(44)
圖七一 第二期其他陶缽(45)
圖七二 第二期陶碗(46)
圖七三 第二期陶碗殘件、豆、勺、甕(47)
圖七四 第二期陶器耳(48)
圖七五 第二期陶口沿(49)
圖七六 第二期陶口沿(50)
圖七七 第二期陶器底(51)
圖七八 第二期陶支腳(52)
圖七九 第二期陶范(53)
圖八〇 第二期陶不明范體(54)
圖八一 第二期陶紡輪、球(55)
圖八二 第二期陶網(wǎng)墜(57)
圖八三 第二期陶餅、飾品、陶塑(58)
圖八四 第二期石斧(59)
圖八五 第二期石刀、刮削器、錛(60)
圖八六 第二期石器(61)
圖八七 第二期石器(62)
圖八八 第二期A型骨錐(64)
圖八九 第二期B型骨錐(65)
圖九〇 第二期其他不能分型的骨錐(66)
圖九一 第二期骨鏃(67)
圖九二 第二期骨簪(68)
圖九三 第二期骨針(69)
圖九四 第二期骨鑿(69)
圖九五 第二期骨刀、斧(70)
圖九六 第二期骨甲片(70)
圖九七 第二期骨紡輪、穿孔器、管(71)
圖九八 第二期骨魚鏢(72)
圖九九 第二期骨器(73)
圖一〇〇 第二期角器(74)
圖一〇一 第二期牙器(75)
圖一〇二 第二期蚌刀(76)
圖一〇三 第二期蚌刀(77)
圖一〇四 第二期蚌刀(77)
圖一〇五 第二期蚌錐(78)
圖一〇六 第二期蚌飾(78)
圖一〇七 H115平、剖面圖(79)
圖一〇八 H116平、剖面圖(79)
圖一〇九 H117平、剖面圖(80)
圖一一〇 H124平、剖面圖(80)
圖一一一 H130平、剖面圖(80)
圖一一二 H131平、剖面圖(80)
圖一一三 H141平、剖面圖(81)
圖一一四 H142平、剖面圖(81)
圖一一五 H148平、剖面圖(82)
圖一一六 H202平、剖面圖(82)
圖一一七 H203平、剖面圖(82)
圖一一八 H208平、剖面圖(82)
圖一一九 第三期陶鬲、壺(83)
圖一二〇 第三期陶罐(84)
圖一二一 第三期陶缽、單耳杯(86)
圖一二二 第三期陶口沿(87)
圖一二三 第三期陶支腳(87)
圖一二四 第三期陶網(wǎng)墜、餅、球、范(88)
圖一二五 第三期石器(89)
圖一二六 第三期骨器(89)
圖一二七 第三期蚌器(89)
圖一二八 F101平、剖面圖(91)
圖一二九 F102平、剖面圖(91)
圖一三〇 F130平、剖面圖(91)
圖一三一 F104平、剖面圖(91)
圖一三二 F106平、剖面圖(92)
圖一三三 F107平、剖面圖(92)
圖一三四 F108平、剖面圖(92)
圖一三五 H101平、剖面圖(93)
圖一三六 H102平、剖面圖(93)
圖一三七 H103平、剖面圖(93)
圖一三八 H104平、剖面圖(93)
圖一三九 H105平、剖面圖(94)
圖一四〇 H106平、剖面圖(94)
圖一四一 H107平、剖面圖(94)
圖一四二 H108平、剖面圖(94)
圖一四三 H109平、剖面圖(95)
圖一四四 H110平、剖面圖(95)
圖一四五 H111平、剖面圖(95)
圖一四六 H114平、剖面圖(95)
圖一四七 H118平、剖面圖(96)
圖一四八 H119平、剖面圖(96)
圖一四九 H125平、剖面圖(96)
圖一五〇 H134平、剖面圖(96)
圖一五一 第四期A型陶鬲(97)
圖一五二 第四期陶鬲(98)
圖一五三 第四期陶鬲足(99)
圖一五四 第四期陶罐(100)
圖一五五 第四期陶罐(101)
圖一五六 第四期Ab型陶弧腹罐(102)
圖一五七 第四期陶弧腹罐(103)
圖一五八 第四期陶罐(103)
圖一五九 第四期陶單耳杯(104)
圖一六〇 第四期陶單耳杯(105)
圖一六一 第四期陶無耳杯(106)
圖一六二 第四期三足杯(107)
圖一六三 第四期陶壺(108)
圖一六四 第四期陶碗(109)
圖一六五 第四期Cb型陶碗(110)
圖一六六 第四期陶碗、缽(110)
圖一六七 第四期陶缽(111)
圖一六八 第四期陶缽(112)
圖一六九 第四期陶缽(114)
圖一七〇 第四期陶盅、豆、盤(115)
圖一七一 第四期陶口沿(116)
圖一七二 第四期陶口沿(117)
圖一七三 第四期陶口沿(119)
圖一七四 第四期陶器底(120)
圖一七五 第四期陶器耳、器足(121)
圖一七六 第四期陶支腳(122)
圖一七七 第四期陶范(123)
圖一七八 第四期A型陶紡輪(124)
圖一七九 第四期陶紡輪(126)
圖一八〇 第四期陶網(wǎng)墜(127)
圖一八一 第四期陶球(128)
圖一八二 第四期陶餅、扣、棒、輪、勺、珠(129)
圖一八三 第四期陶飾品、塑像(130)
圖一八四 第四期陶舟形器、帶孔器、不明器類(131)
圖一八五 第四期銅器(132)
圖一八六 第四期A型石斧(134)
圖一八七 第四期石斧、錘斧(135)
圖一八八 第四期石刮削器、敲砸器(136)
圖一八九 第四期石棒、錐、研磨器、網(wǎng)墜、砧、杵(137)
圖一九〇 第四期石葉、錘、打磨器、穿孔器、料珠、球及瑪瑙球(138)
圖一九一 第四期石墜、石核、石料(139)
圖一九二 第四期其他石器(140)
圖一九三 第四期A型骨錐(142)
圖一九四 第四期B型骨錐(143)
圖一九五 第四期未能分型的骨錐(144)
圖一九六 第四期未能分型的骨錐(145)
圖一九七 第四期骨未能分型的骨錐(146)
圖一九八 第四期骨魚鏢(147)
圖一九九 第四期骨鏃(148)
圖二〇〇 第四期骨管(149)
圖二〇一 第四期骨鑿、針、環(huán)、簪(150)
圖二〇二 第四期骨鏟、紡輪、甲片、匕、勺(151)
圖二〇三 第四期其他骨器(152)
圖二〇四 第四期角錐、鑿、不明器(153)
圖二〇五 第四期蚌器、牙飾(154)
圖版目錄
圖版一 漢書遺址出土第二期陶鬲
圖版二 漢書遺址出土第三期陶鬲
圖版三 漢書遺址出土第四期陶鬲
圖版四 漢書遺址出土陶罐
圖版五 漢書遺址出土陶罐
圖版六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七 漢書遺址出土第二期陶單耳杯
圖版八 漢書遺址出土第二期陶單耳杯
圖版九 漢書遺址出土第三期陶單耳杯
圖版一〇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一一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一二 漢書遺址出土陶缽
圖版一三 漢書遺址出土第四期陶缽
圖版一四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一五 漢書遺址出土陶碗
圖版一六 漢書遺址出土第四期陶碗
圖版一七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一八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一九 漢書遺址出土陶器
圖版二〇 漢書遺址出土石斧
圖版二一 漢書遺址出土石器
圖版二二 漢書遺址出土石器
圖版二三 漢書遺址出土石器
圖版二四 漢書遺址出土第四期石器
圖版二五 漢書遺址出土骨器
圖版二六 漢書遺址出土第四期骨錐
圖版二七 漢書遺址出土骨器
圖版二八 漢書遺址出土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