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三十余年的歷史風起云涌。874年907年,先有王仙芝、黃巢農民大起義,后有藩鎮(zhèn)混戰(zhàn)與兼并,*終形成朱溫(朱全忠)、李克用、楊行密、錢镠、王建、李茂貞、馬殷、王審知等人割據的局面,繼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本書忠于史實,歷史事件及人物對白均來自史書;注重挖掘史書中的細節(jié);注重知識性,詳細介紹了事件的時間、地點、相關的晚唐詩詞特別是晚唐的藩鎮(zhèn)。本書主要人物朱溫、李克用的故事與傳統(tǒng)演義差別很大,對朱溫這個爭議人物也有不少新看法。
1、作為講述歷史的書,又擺脫教科書的枯燥;2、重要事件的描述在完全尊重史書的情況下,又有小說的描寫手法,增加一定的故事性;本書介于史書與小說之間,但絕沒有杜撰的內容。3、本書強調脈絡、系統(tǒng)性,把難以理清的雜亂歷史力圖清晰地呈現(xiàn)給讀者,著重注意知識性。
前言
唐朝與漢朝有很多相似之處。唐朝與漢朝都是非常偉大的朝代,雄漢盛唐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漢人與唐人的稱謂至今仍在使用。我們還要說一說唐朝與漢朝相似的另一面。
第一個是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中間隔了一個十五年的新朝,而唐朝中間也隔著一個十五年的武周。不過有所不同的是,由于王莽新朝的存在,一般認為西漢已經滅亡,東漢是一個新的朝代。而武則天所建立的武周似乎給人的印象是唐朝沒有滅亡,武則天似乎是唐朝的一位皇帝,只不過是女皇而已。其實從武則天稱帝、改國號、改元來看,唐朝已經滅亡,所以武周之后的唐朝,一般也稱為李唐復辟。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由于武周的存在,唐朝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朝代。
第二個是東漢出現(xiàn)宦官干政,唐朝復辟后不久也出現(xiàn)宦官干政,這兩個宦官干政時期與明朝后期的宦官干政時期被稱為三次宦官時代。有所不同的是,東漢的宦官與外戚爭權,而唐朝的宦官與朝臣爭權,即所謂的南衙北司之爭;鹿僖欢葓(zhí)掌朝廷大權,出現(xiàn)廢殺皇帝并擁立皇帝之事。在唐朝,宦官不僅干預朝政,大量的宦官還在地方擔當監(jiān)軍,宦官的職能已經完全改變。
第三個是東漢末年出現(xiàn)長達三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最終東漢滅亡,形成三國分裂局面,而唐朝末年也出現(xiàn)長達三十年的藩鎮(zhèn)混戰(zhàn),最終唐朝滅亡,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zhàn)中,曹操、孫權、劉備最終勝出,各據一方,但擁有中原且實力最強的曹操未能一統(tǒng)天下,按成王敗寇的理論,還被冠上一個漢賊的罵名。在晚唐藩鎮(zhèn)混戰(zhàn)中,朱溫、李克用、楊行密、王建、李茂貞、錢镠、馬殷、王審知等最終勝出,各據一方,但擁有中原且實力最強的朱溫未能一統(tǒng)天下,按成王敗寇的理論,他所建立的朝代一度被稱為偽朝,不為當世及一些史家所承認。
由于曹氏最終篡奪的是漢朝的皇位,所以在最終勝出的諸侯之中,名聲就最差,而朱溫也同樣如此。往事越千年,曹操的名聲正在發(fā)生逆轉,越來越多的人把他稱為英雄,而朱溫似乎不能翻身了。那么朱溫到底干了什么樣的事,落得如此壞的名聲呢?而事實上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要聲明一下,本人與朱溫沒有任何關系,寫這本書并不是為朱溫平反。本人只是按計劃在寫晚唐與五代十國的歷史故事,是出于把當時的歷史事件說清楚的原則在寫朱溫。本書的主角當然不會只是朱溫一位,但朱溫無疑是最重要的一位,所以必須先將朱溫的情況做個大概說明,不能讓讀者戴著有色眼鏡去看這段歷史。
朱溫于907年四月逼迫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至此滅亡。在正統(tǒng)史家的眼中,是朱溫消滅了唐朝,消滅了他們心中最為美好的唐朝。朱溫取代唐朝,是屬于篡位,是很多正統(tǒng)史家不能接受的,就連朱溫的親大哥朱全昱也不能接受。史書記載,在朱溫即將稱帝時,朱全昱就質問朱溫道:朱三,你配當天子嗎?不久朱溫稱帝,朱全昱又對著朱溫罵道:朱三,你
本是碭山的一個平民,跟著黃巢做賊。后來唐朝天子任命你為四鎮(zhèn)節(jié)度使,富貴到了極點,你為何一夜之間滅了唐朝三百年社稷,自己稱帝?你
這是要全族被滅,還賭什么?
那么唐朝到底能不能滅?該不該滅?
唐朝是很多人心中最美好的朝代,也是封建王朝歷史上最了不起的朝代,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還有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而李世民更是封建帝王中最為后人稱頌的一位。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李世民也好,李隆基也罷,他們只是兩百多年唐朝中的一個階段。我們還必須了解唐朝的另外幾個階段。唐朝一般分為四個階段,那就是初唐、盛唐、中唐與晚唐。初唐主要是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這個時期的唐朝國力逐步走向強盛,這其中就有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李治的永徽之治。
盛唐主要是唐玄宗李隆基時期。這個時期的唐朝國力達到最高峰,有著名的開元盛世。所謂物極必反,當唐朝進入頂峰之際,暴發(fā)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力開始走向衰退。
中唐雖然也出現(xiàn)幾位還算有為之君,比如元和中興的唐憲宗,會昌中興的唐武宗,大中之治的唐宣宗,但國力明顯不及盛唐,也不及初唐。中唐時,宦官開始干政,與朝臣爭權,廢立皇帝。唐宣宗去世后,其子李漼繼位,是為唐懿宗,就是有名的昏君。唐懿宗在位十四年,政治極為腐敗,大中之治的成果也隨之而失。
873年七月,唐懿宗去世,十二歲的李儼在宦官擁立下登基,是為唐僖宗。第二年,王仙芝起義,第三年六月,黃巢起兵響應王仙芝,唐末農民大起義正式暴發(fā),標志著唐朝進入晚唐時期。唐末農民大起義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時的唐朝極為腐敗,民不聊生。不僅如此,當時的唐朝早已藩鎮(zhèn)林立,各鎮(zhèn)節(jié)度使擁兵自重,一些藩鎮(zhèn)不聽朝廷號令,自行確立節(jié)度使,藩鎮(zhèn)間的戰(zhàn)火隨時爆發(fā)。經過長達十年的與黃巢農民軍的作戰(zhàn),唐朝雖然最終消滅了黃巢,但從此更多的藩鎮(zhèn)做大做強,不再聽從朝廷號令,藩鎮(zhèn)間的混戰(zhàn)也隨之而起,百姓從此如同陷入地獄之中。你如果是生活在晚唐的普通百姓,一方面連年天災,一方面兵禍不斷,一方面各級統(tǒng)治者殘酷壓榨,你難道不盼望唐朝滅亡嗎?唐朝這樣一個美麗的標簽還能吸引百姓的眼球嗎?
那么唐朝到底滅亡于誰的手中呢?大部分人都會說是朱溫,因為是朱溫篡了位。然而有見識的史家早已說過,唐朝亡于黃巢,亡于藩鎮(zhèn),亡于宦官干政,亡于統(tǒng)治者的腐朽統(tǒng)治。說到這里,無非是想說唐朝到了后期,應當走向滅亡了,是它自己要滅亡,誰也救不了它。這時候的唐朝也沒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如果這樣想,就沒有必要把滅亡唐朝的罪責加到朱溫頭上,篡位在歷史上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
朱溫篡唐后,宿敵李克用第一個不承認,稱朱溫的后梁為偽朝,仍然使用唐朝最后一個皇帝的年號。如果朱溫最終消滅了李克用,也許不會有人再稱其為偽朝,可偏偏最終是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消滅了只存在十六年的后梁。本是沙陀族的李存勖自稱為唐朝后人,建立的朝代也稱為唐朝,史稱后唐。一些史家自欺欺人,把后唐甚至南唐看作正統(tǒng),拿后唐承接唐朝,拿南唐承接后唐。其實李存勖的后唐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不能掩蓋唐朝滅亡的事實,所以最終后梁還是被史家承認,只是朱溫的名聲好像始終好不了。
一些史家還拿朱溫的私德大做文章,丑化朱溫,敗壞他的名聲。在強調以德治國的社會里,一旦一個人的品德出了問題,縱有天大功勞,似乎也能一筆勾銷,更何況朱溫篡了位,已是亂臣賊子。朱溫的私德方面有什么問題呢?兩個字好色。然而好色似乎不算是帝王的品德問題,因為帝王似乎大都好色。但朱溫的好色卻到了不顧倫理的地步。一個是朱溫將敗軍之將的美貌妻子納為妾。這個好像不能算什么問題,好多帝王都干過。還有一個是朱溫一次到大臣張全義家,在三日之內,將張府上下婦女全部淫遍。這個問題,已經有人分析過,基本不可信。因為朱溫當時年老多病,三日之內根本無力淫遍張府婦女!杜f五代史》中也沒有這樣的記載。最后一個是,朱溫在病重時刻,幾個兒媳輪流服侍,朱溫便與兒媳淫亂。這個問題,同樣也有人分析過不可信,《舊五代史》中也沒有記載。眾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搶占兒媳楊玉環(huán),二人一段風流韻事還被白居易寫成《長恨歌》,說什么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的事,似乎沒人去說什么倫理問題,為什么還要把是否存在的事強加到朱溫身上呢?
那么朱溫有沒有做過對百姓有益的事呢?這往往被一些史家所掩蓋。這里不妨引用大師呂思勉的話:當大局阽危之際,只要能保護國家、抗御外族、拯救人民的,就是有功的政治家。當一個政治家要盡他為國為民的責任,而前代的皇室成為其障礙物時,豈能守小信而忘大義?在唐、五代之際,梁太祖確是能定亂和恤民的,而歷來論者,多視為罪大惡極,甚有反偏袒后唐的,那就未免不知民族的大義了。
史學家葛劍雄認為,唐朝從安史之亂開始,便走向分裂。如果勉強將北宋消滅北漢看著再次統(tǒng)一的話,整個分裂的過程長達二百余年。如此漫長的分裂過程中,有一個由分裂轉向統(tǒng)一的拐點。這個歷史的拐點就是唐末農民大起義。從安史之亂到大起義,分裂達到極限,唐朝對眾多藩鎮(zhèn)的控制力逐漸喪失。大起義之后,眾多割據的藩鎮(zhèn)開始兼并。五代十國時,眾多藩鎮(zhèn)割據變成少量國家割據,直到北宋實現(xiàn)統(tǒng)一。如此說來,致力于藩鎮(zhèn)兼并的朱溫等人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說了朱溫的事,再說一說唐朝的藩鎮(zhèn)。到了晚唐,藩鎮(zhèn)混戰(zhàn)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我們將不斷地提到藩鎮(zhèn)。講到這里,不得不感嘆唐朝的藩鎮(zhèn)真的很多,不少藩鎮(zhèn)的名稱還會更改,讓人無法記住。
唐朝的行政區(qū)劃最早是道州縣三級,但實際是州縣二級行政管理,道這一級只對屬州進行監(jiān)察,并不具有實質的行政管理。唐太宗李世民將全國分為十個道,分別是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隴右道、劍南道及嶺南道。這里的關是函谷關,河是黃河,山是秦嶺,淮是淮河,江是長江,隴是隴山,劍是劍閣,嶺是南嶺。唐玄宗李隆基又將全國分為十五個道。每個道有若干個州,與州同級還有府,每個州府有若干個縣。負責道的監(jiān)察官員一開始稱巡察史、按察使、采訪使,后來統(tǒng)一稱觀察使。州的最高官職稱刺史,府稱尹,縣稱令。
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為了加強邊疆防御,在沿邊設立九個節(jié)度使一個經略使,合稱為天寶十節(jié)度。每個節(jié)度使管轄的就是一個藩鎮(zhèn),當然一個人可以兼任幾鎮(zhèn)節(jié)度使,比如安祿山就曾擔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后,內地也遍設藩鎮(zhèn)。一個藩鎮(zhèn)與道一樣管轄多個州,節(jié)度使的權力也不只是軍事,連行政、財稅都管。道與藩鎮(zhèn)之間關系已經開始混亂。有的道就是一個藩鎮(zhèn),長官已經升格為節(jié)度使,比如淮南道。有的道分為多個藩鎮(zhèn),每個藩鎮(zhèn)長官稱節(jié)度使或觀察使。比如河北道境內就有魏博、成德、盧龍三個有名的藩鎮(zhèn),被稱為河朔三鎮(zhèn)。再如十五道中的江南東道,就劃分出福建道、宣歙道、浙西道、浙東道等。
藩鎮(zhèn)的名稱一般稱為某某軍,長官稱為節(jié)度使,比如宣武軍、鎮(zhèn)海軍。還有一些藩鎮(zhèn)的名稱仍稱某某道,長官一般仍稱為觀察使,比如浙西道、浙東道。從道到軍,有升級的含義,長官一般由觀察使升為節(jié)度使。名稱為道的藩鎮(zhèn),其地理含義比較明顯,比如淮南道、浙西道、浙東道、嶺南東道、嶺南西道等,而升為軍的藩鎮(zhèn)則政治含義更為濃厚,名稱也更為響亮,比如宣武、義武、忠武、忠義、昭義等。
隨著節(jié)度使權力的增大,一些驕藩強鎮(zhèn)開始不聽朝廷號令,逐漸成為朝廷的禍患。中唐時也曾有過削藩,但最終藩鎮(zhèn)還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強,朝廷反而越來越弱。晚唐開始后,眾多藩鎮(zhèn)幫助朝廷消滅了起義軍,藩鎮(zhèn)之間的大混戰(zhàn)也隨之而起。
下面列舉黃巢大起義爆發(fā)時,大唐十道境內的藩鎮(zhèn)。
關內道境內有七個藩鎮(zhèn),分別是鳳翔軍、邠寧軍、鄜坊軍、鎮(zhèn)國軍、夏綏軍、涇原軍與朔方軍。鳳翔軍,治鳳翔府(今陜西省鳳翔縣)。邠寧軍,治邠州(今陜西省彬縣),884年十二月升為靜難軍。鄜坊軍,治鄜州(今陜西省富縣),882年四月升為保大軍。鎮(zhèn)國軍,治華州(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夏綏軍,治夏州(今陜西省靖邊縣),881年十二月升為定難軍。涇原軍,治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891年十二月升為彰義軍。朔方軍,治靈州(今寧夏靈武縣)。
河南道境內有九個藩鎮(zhèn),分別是宣武軍、平盧軍、天平軍、兗海軍、感化軍、忠武軍、河陽軍、義成軍與陜虢道。宣武軍,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平盧軍,治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天平軍,治鄆州(今山東省東平縣)。兗海軍,治兗州(今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876年二月升為泰寧軍。感化軍,治徐州(今江蘇省徐州市),894年六月改為武寧軍。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河陽軍,治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市)。義成軍,治滑州(今河南省滑縣),890年六月更名為宣義軍。陜虢道,治陜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889年四月升為保義軍。
河東道境內有五個藩鎮(zhèn),分別是河東軍、大同軍、昭義軍、河中軍與振武軍。河東軍,治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軍,治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昭義軍,治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河中軍,治河中府(今山西省永濟市),885年十二月升為護國軍。振武軍,治安北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
河北道境內有五個藩鎮(zhèn),分別是盧龍軍、義武軍、成德軍、義昌軍與魏博軍。盧龍軍,治幽州(今北京市)。義武軍,治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
成德軍,治鎮(zhèn)州(今河北省正定縣),905年十月更名武順軍。義昌軍,治滄(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魏博軍,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904年閏四月更為天雄軍。
山南道境內有四個藩鎮(zhèn),分別是山南東道、荊南軍、金商軍與山南西道。山南東道,治襄州(今湖北省襄陽市),888年五月升為忠義軍。荊南軍,治江陵府(今湖北省江陵縣)。金商軍,治金州(今陜西省安康市),898年升為昭信軍,后又更名為戎昭軍。山南西道,治興元府(今陜西省漢中市)。
淮南道境內的藩鎮(zhèn)就是淮南道,治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江南道境內有八個藩鎮(zhèn),分別是浙西道、浙東道、宣歙道、鄂岳道、江西道、湖南道、福建道與黔中道。浙西道,治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后來升為鎮(zhèn)海軍。浙東道,治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883年十二月升為義勝軍,896年十月改為鎮(zhèn)東軍。宣歙道,治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890年三月升為寧國軍。鄂岳道,治鄂州(今湖北武昌市),后來升為武昌軍。江西道,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889年升為鎮(zhèn)南軍。湖南道,治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883年八月升為欽化軍,886年七月改為武安軍。福建道,治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896年九月升為威武軍。黔中道,治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890年升為武泰軍。
隴右道境內有兩個藩鎮(zhèn),分別是天雄軍與歸義軍。天雄軍,治秦州(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魏博升為天雄軍后,大唐有兩個天雄軍。歸義軍,治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劍南道境內有兩個藩鎮(zhèn),分別是西川軍與東川軍。西川軍,治成都府(今四川省成都市)。東川軍,治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
嶺南道境內有五個藩鎮(zhèn),分別是嶺南東道、嶺南西道、桂管、容管與靜海軍。嶺南東道,治廣州(今廣東省廣州市),895年七月升為清海軍。嶺南西道,治邕州(今廣西南寧市)。桂管,治桂州(今廣西桂林市),900年升為靜江軍。容管,治容州(今廣西容縣),897年六月升為寧遠軍。靜海軍,治交州(今越南河內市)。
王平客,本名李躍進,江蘇省淮安市人,江蘇海洋大學工學學士,南京郵電大學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已經出版的作品有《風起云涌十六國·第1部 后趙稱雄》、《風起云涌十六國·第2部 壯麗前秦》、《風起云涌十六國·第3部 十國興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