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小史》是北大哲學系教授干春松面向大眾讀者普及儒學發(fā)展歷程的令人倍感親切的一部小書。此書以歷時性結構組織全書章節(jié),全面梳理儒學從先秦時期直至現(xiàn)代的發(fā)展歷史。作者從儒家學派的特點開始著手,探討分析不同時期“儒”的定位,在接下來的每一章節(jié)內均概括提煉出不同歷史時期儒學發(fā)展的幾個關鍵問題與角度展開論述,如先秦儒學中“仁”和“禮”的精神、孟子與荀子的學說,漢代儒學發(fā)展的關鍵人物董仲舒、魏晉玄學與儒學的關系、宋明理學、清代漢學與宋學等,并以較大篇幅著重對現(xiàn)代新儒學之概念、儒學發(fā)展的新方向以及新儒學譜系進行了闡釋。全書結構簡潔,脈絡清晰,不僅全方位地描述了儒家思想的內涵,勾勒出一幅儒學生發(fā)、演變的歷史全景,更體現(xiàn)了作者對儒學分期的獨特思考與對儒學使命的殷切關注。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北大儒學研究院干春松教授,“制度儒學”的倡導者
精到繪出儒家精神演化的簡明路線圖
國際知名漢學家、哲學家安樂哲教授誠意推薦
儒之為儒——王官、司徒、術士……儒家思想起源何處?
先秦時期——克己復禮為仁,影響國人心理結構的基本原則得以確立。
兩漢魏晉——儒學為適應現(xiàn)實日益全能化,與政治權力適當“交易”,進入擴大期。
宋元明清——天道性命,內圣外王,儒學完成內在轉向,朱子成為正統(tǒng)。
現(xiàn)代與未來——大變局之下,激烈的批評與溫情的辯護,儒學可否成為未來中國發(fā)展的資源?
前言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如果以孔子作為起點的話,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梁漱溟先生說,中國文化因為理性早啟,故而儒家并沒有發(fā)展成為一神教或其他類型的“典型”的宗教形態(tài)。如此,儒家?guī)в屑捶捕サ奶卣,既不離人倫日用,又不失超越性。
儒家以仁愛思想為樞紐,強調家庭和社群的重要性,但并沒有將愛局限于血緣共同體,而是強調愛的普遍性,與萬物渾然為一的民胞物與的境界。
儒家以修身為本,以良知的自覺來孕育君子之德。在朝則美政,在野則美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造就中國人剛健有為、厚德載物的理想人格。
儒家歷經(jīng)兩千多年而不衰,然亦多有曲折,基于不同的立場與入手點,各有千秋。比如錢穆先生從經(jīng)學的角度,認為儒家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六個階段。牟宗三則從儒家的現(xiàn)代生命開拓入手,認為儒學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乃是儒學第三期發(fā)展的內在使命。杜維明先生從儒家思想的世界化的角度,認為儒家經(jīng)歷了中國、東亞向世界的發(fā)展階段。無論何種角度,他們都相信在中華文化經(jīng)歷奇劫巨變的現(xiàn)代性的挑戰(zhàn),由花果飄零而必能重獲生機。
本書則采取了更為客觀的態(tài)度,以中國歷史發(fā)展為背景,從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立,到經(jīng)學化的漢代、吸納外來思想的魏晉、宋元明清的理學和近代以來的新儒學等,力圖從儒學形態(tài)和精神的轉變來勾勒儒家思想一以貫之又生生不息的歷程。
近十年來我一直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開設儒學課程,在反復的講述和體會中,累積了自己的認識。這本小冊子則是在這些講稿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個人化的研究成果而梳理出來的,希冀給眾多試圖了解儒家發(fā)展源流的人,提供一條簡明的儒家精神演化的路線圖。
幸由世紀文景的何曉濤先生接納,并經(jīng)由編輯李頔先生及潘宇等人悉心地校訂文字和核準引文,或將錯謬減至最少。香港中文大學的鄭宗義先生及北京大學圖書館哲學分館的王文利女士亦提供了諸多文獻資料上的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干春松
2018年11月
干春松
生于1965年,浙江紹興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道》編委,《國學新視野》編輯顧問,2015年10月起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領域為儒家思想與典籍、近現(xiàn)代思想與人物、中國政治哲學,提倡“制度儒學”的研究進路,主要論著包括《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儒學概論》等,并在《學術月刊》《哲學動態(tài)》《中國社會科學》等期刊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前言
第一章 儒之為儒
第一節(jié) 儒家學派的特點
第二節(jié) 先秦諸子和儒家之間的爭鳴
第三節(jié) 秦漢時期對于儒家的概括
第四節(jié) 近代學人對儒家的分析
第二章 先秦儒學
第一節(jié) “仁”和“禮”:孔子和儒家精神的確立
第二節(jié) 七十子之學和儒家學派的分化、發(fā)展
第三節(jié) 《中庸》和《易傳》的宇宙觀、人生論
第四節(jié) 孟子的性善論與仁政
第五節(jié) 荀子:性惡與禮法
第三章 兩漢魏晉時期的儒學
第一節(jié) 從法家到儒家的過渡
第二節(jié) 董仲舒的天人之學
第三節(jié) 儒學獨尊和通經(jīng)致用
第四節(jié) 魏晉玄學的儒學主題
第四章 唐宋元明清的儒學發(fā)展
第一節(jié) 韓愈的“道統(tǒng)”論
第二節(jié) 天理人欲:宋明理學的形成和特點
第三節(jié) 朱熹——理學之集大成者
第四節(jié) 陸王心學
第五節(jié) 明末清初儒學議題的開掘
第六節(jié) 漢學與宋學:清代儒學
第五章 現(xiàn)代新儒學及儒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第一節(jié) 新文化運動和現(xiàn)代新儒學精神方向的轉折
第二節(jié) “五四”后現(xiàn)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演化
第三節(jié) “五四”后新儒學的精神方向
第四節(jié) 大陸新儒學的形成與儒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