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史》充分體現(xiàn)了著名甲骨學、古文字學專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對處于中國歷史遠古時期的殷商時代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統(tǒng)、詳細、深入的考釋與闡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辭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繼承父業(yè),歷經(jīng)數(shù)載踵事增華,終于完成了胡先生這部未竟之作。
適讀人群 :高校相關專業(yè)師生、具有一定專業(yè)水準的歷史愛好者 《殷商史》羅列大量甲骨文原始資料,結合傳世文獻,在釋讀甲骨文字的基礎上,分門別類,嘗試還原那個時代的歷史情狀。論據(jù)精密,考證詳實,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作者還對近現(xiàn)代甲骨學史的發(fā)展作了精要介紹。讀者一覽此書,不但能夠?qū)坠俏乃从车囊笊淌肪哂懈钊氲牧私,還能夠?qū)坠俏淖园l(fā)現(xiàn)以來的學術史發(fā)展脈絡有更清晰的把握,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
我的父親胡厚宣教授,1911年12月20日出生于河北望都農(nóng)村一個耕讀之家。我的祖父雖為前清秀才,但后在天津教家館,收入有限,清貧可想而知。父親以能夠讀書而倍加發(fā)憤,六歲進農(nóng)村的國民小學,十歲時即離家入保定省立第二模范小學,1924年考入保定培德中學,知遇國文老師繆先生并備受贊許,有贈詩曰:“胡生誠秀出,卓爾鳳凰群;美志云霄上,清才蘭蕙芬;荷衣須自潔,聾俗豈相聞;馬帳多高足,傳經(jīng)還望君!币詵|漢時期馬融與鄭玄之師弟情誼,寄以厚望。父親亦不負期許,在校學習成績優(yōu)異,每期發(fā)榜,均名列第一。畢業(yè)時,學校特例破格獎勵助學金,助父親上大學預科到本科六年畢業(yè)。
1928年,父親考入北京大學預科,二年后升入史學系,時史學系雅士云集,新成立并由廣州遷來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專家也在史學系兼課,如傅斯年、李濟、梁思永、徐中舒、董作賓等。上述諸先生課程,父親均予選修并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又研讀了大量的清人樸學論著及近代名家名作,為日后一生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4年,父親北大畢業(yè),在傅斯年“拔尖主義”政策下,由徐中舒、董作賓兩先生薦入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進考古組參加了著名的殷墟發(fā)掘。
對殷墟的發(fā)掘使商代的歷史成為資料豐富的信史,從而引起國內(nèi)外極大的重視。父親到考古組后,即從梁思永先生帶隊,在安陽殷墟發(fā)掘團工作一年,先發(fā)掘同樂寨的小屯、龍山、仰韶三層文化,后去侯家莊發(fā)掘西北岡的王陵,具體負責1004號大墓的工作。這是殷墟發(fā)掘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幾次,也是中國的考古工作在國內(nèi)外最煊赫的時期。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曾特來安陽參觀商王大墓。這期間一起參加發(fā)掘工作的還有石璋如、尹達、高去尋、夏鼐等人,他們?nèi)蘸蟪蔀樽鎳箨懞团_灣考古學界的著名專家。
一年后,父親回到南京史語所,整理殷墟第一至九次發(fā)掘所獲甲骨,根據(jù)拓本,對照實物,撰寫《殷虛文字甲編釋文》并有簡單的考證。1936年在殷墟第十三次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編號為127的一整坑甲骨,因在工地清理不便,就連土裝入木箱運到南京所內(nèi),再由父親率技工做室內(nèi)發(fā)掘,剔剝繪圖,清洗編號,前后八個月方告完成,共獲甲骨17096片,至今仍是科學發(fā)掘甲骨以來出土最多的一批。隨即父親又參加整理殷墟第十四及十五次發(fā)掘所得甲骨,為《殷虛文字乙編》的出版,做了準備工作。
1940年,父親應顧頡剛先生之邀,轉往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大學部教授,并先后兼任中文系、歷史社會系主任。早在北大求學時,父親“每感書闕有間,文獻難征”,至此“乃恍然知研治古史,必當始自殷商,而甲骨文實為最基本之材料”。而“又念研治甲骨文字,倘欲無斷章取義,穿鑿附會之嫌,則所見材料必多,于是乃發(fā)奮搜集所有國內(nèi)外公私已否著錄之材料,先作一總括之研究”①。父親先擬“寫印《甲骨學論叢》若干集,以為商史研究之長編”。然后作《甲骨文字學》及《殷商新史》,“以完成徹底整理之宿愿”②!皩嵠滠愂贾ぷ鳌,即是《甲骨學商史論叢》的寫作。
父親研治甲骨,依據(jù)的是周遍求證的治史方法,就是“期能綜合歸納,分析疏通,著筆之前,必先將有關材料,網(wǎng)羅無遺,悉參于前人之說,通其辭例,考其字源,驗以金文,證以小篆,然后旁印之史乘舊說,固不敢妄比時賢,蓋自求能免穿鑿附會而已耳”③。為此楊樹達先生有言:
甲骨諸家,能以故書雅記稽合甲文以證明古史者,寥寥不過數(shù)人,胡君厚宣其一也。廬江劉氏(體智)藏一片,所記為四方風名,君以《尚書·堯典》及《山海經(jīng)》諸故書證合之,是其事也。昔王靜安(國維)以《楚辭》、《山海經(jīng)》證王恒、王亥,舉世莫不驚其創(chuàng)獲。及君此文出,學者又莫不驚嘆,謂君能繼王君之業(yè)也。君所著又有《商史論叢》諸篇,治甲骨者莫不人手一篇矣。愿君不以此自足,念甲骨之為物,質(zhì)脆易破,未能久存,不亟搜討,容可散失。于倭寇戰(zhàn)敗請降后,奔走南北,遍搜甲片,御風乘傳,席不暇溫。私家之藏,婉辭以請;市肆所列,重金以求。亦既成《寧滬》、《南北》兩集矣,茲復成《京津集》,將付書坊,公之于世。憶甲骨初出,羅叔言(振玉)編印《殷虛書契》前、后、續(xù)編及《菁華》,其傳布之勤,士類莫不稱之。今君既擅靜安考釋之美,又兼叔言播布之勤,以一人之身,殆欲并兩家之盛業(yè),何其偉也?抑羅氏諸書,編次凌雜,散無友紀,而君則分時代,別門類,條理井然,于學者尤便。此又突過羅君,后來居上者也④。
以往研究甲骨之學者多用力于文字考釋,偶有涉及史跡商討者,所依材料又較零碎。父親治學之特色,在于通盤徹底整理甲骨材料,此一基礎上用科學方法統(tǒng)計、比勘、分析、考證,并結合商代歷史與商代遺跡遺物,作精密研究。父親所著《甲骨學商史論叢》,即解決了不少甲骨學商代史上的重要問題。正因如此,《論叢》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就在初集第一冊剛剛印出的1942年,即獲當年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的科學發(fā)明獎。學術審議委員馬衡先生是這樣評價的:
甲骨文字之研究,始于孫詒讓。取其材料以研究商史者,始于王國維。惟其時材料零亂,整理開始,篳路藍縷,僅啟萌芽。逮中央研究院正式發(fā)掘殷虛后,材料始有系統(tǒng)可言。又經(jīng)董作賓等以科學方法,從事整理,分析時代之先后,于是史料乃可完全應用。作者擬以三數(shù)年之力,整理舊稿,寫印《甲骨學論叢》若干集,以為商史之長編。然后以二十萬字,寫一《殷商新史》。此固為作者之宏愿,實亦現(xiàn)時最需要之著作。此編為《論叢》第一集,如《卜辭下乙說》、《四方風名考證》等文,皆能有所發(fā)明,可為不易之論也。
后來《論叢》初、二集傳至日本,日本愛知大學內(nèi)藤戊申教授評價此書:《論叢》不是通史,但幾乎包含了殷代的主要方面,確可稱為殷代研究的最高峰。由于此書,一舉而確定了胡厚宣在甲骨學界的地位,與王國維、董作賓先生并稱為三大甲骨學者之一。
父親于1956年底奉調(diào)北京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77年后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此前的十年時光是在上海復旦大學度過的,作為歷史系教授和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講授基礎課“中國通史第一段(先秦兩漢部分)”和“考古學通論”以及專門課“古文字學”和“甲骨學商代史”。上課忙迫之中,父親也出書八部,除《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五十年甲骨文發(fā)現(xiàn)的總結》、《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殷墟發(fā)掘》四書外,還將在京、津、寧、滬搜集的材料編為《戰(zhàn)后寧滬新獲甲骨集》、《戰(zhàn)后南北所見甲骨錄》、《戰(zhàn)后京津新獲甲骨集》和《甲骨續(xù)存》四書。1954年6月時,父親曾同華東人民出版社簽下約稿合同(編三字第4號),寫作出版以中學教師為讀者對象的20萬言的《商周史》,只是后來沒有實現(xiàn)。1961年父親由北京南下抵滬,曾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作有《商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學術報告。12月28日《文匯報》第3版“在學術論壇上”有如下報道: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胡厚宣最近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作了《商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學術報告。報告分四部分:(一)胡厚宣認為中國奴隸社會具有一定典型性,典型性表現(xiàn)在哪里?需要深入研究。如果解決了商代的社會性質(zhì)問題,上可解決夏代的問題,下可解決西周的社會性質(zhì)問題。(二)解放以來許多史學工作者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商史作出一定的成績,共發(fā)表過專著及論文275篇,對商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階級關系與生產(chǎn)者的地位、眾與眾人問題、人殉問題、社會性質(zhì)問題都做了專題研究。關于商代社會性質(zhì)的爭論,有人認為是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社會,有人認為是家內(nèi)奴隸社會,有人認為是發(fā)展的奴隸社會。(三)商代社會性質(zhì)問題目前還沒有解決,也還沒有找出中國奴隸制社會的典型性,這有待我們深入細致地用功夫。胡厚宣認為根據(jù)全部的金文、甲骨文來看,不能把眾與眾人都說成奴隸;他也不同意把多臣、多宰、多尹都看成奴隸,因為尹有時地位很高,有時則是奴隸。在商代土地制、公社問題上,他也不同意有人把“土”字引申為公社、古代東方奴隸制。他認為“土”是人名,商的先公名,不是社字(當然商代是有公社的,那要從別的地方去找)。(四)他講述了考古發(fā)掘、甲骨材料、文獻資料的情況,認為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全面掌握資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
此《殷商史》的寫作應該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大陸雖然出版有多種如《先秦史》、《上古史》、《夏商史稿》、《商史探微》等,臺灣也有《中國上古史(待定稿)》、《殷商史記》等,但大都為綜合論述,尚未有一部專門的《殷商史》或《商代史》。幾十年來甲骨文發(fā)現(xiàn)、殷墟考古的新材料層出不窮,在甲骨學殷商史領域辛勤耕耘了畢生的父親,也到了總結自己研究成果,了卻早年心愿的時候。就在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時,父親竟然一病不起。令振宇無比心痛!但是這條路一定要繼續(xù)走下去,強忍住悲傷,再收拾行囊,義無反顧前行,完成這未竟的事業(yè)。
時光飛逝,轉眼父親離開已七年了。父親不在,不僅振宇問學無門,也延宕了此書的撰寫,幸有朋友親人的鼓勵,終于能至今日完稿交卷,也算沒有辜負父親的不倦教誨。
本書如若能對學界研究有所幫助,全得自父親的長年浸淫于古代史、考古學、甲骨學所獲之心得,若有不當錯謬之處,則當由振宇負責。
本書得以寫成,還要特別銘謝上海人民出版社曹文娟女士。作為本書責任編輯,她以寬厚的心對待本書寫作。十年間,往來信件多達數(shù)十封,除了耐心等待和諸多包涵,更多的是關懷和理解。在寫作的最后階段,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郭志坤先生兩度北上,親臨寒舍,極致關懷。其間數(shù)度電話聯(lián)絡,促成本書以至整套中國斷代史的面世。在此書行將付梓之際,謹向常年來關心、鼓勵我們的朋友親人深深道一聲:謝謝你們!
胡振宇
胡厚宣(1911—1995),河北省望都縣人。1934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yè),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參加殷墟發(fā)掘和整理出土的甲骨文字。1940年后,為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大學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國歷史社會學系主任。1947年,轉上海復旦大學任歷史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還兼任暨南大學教授。1956年奉調(diào)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今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歷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等職。著作有《甲骨學商史論叢》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五十年甲骨文發(fā)現(xiàn)的總結》、《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殷墟發(fā)掘》及《戰(zhàn)后寧滬新獲甲骨集》、《戰(zhàn)后南北所見甲骨錄》、《戰(zhàn)后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xù)存》、《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并主持編纂《甲骨文合集》,以及發(fā)表論文百余篇。
胡振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化》雜志常務編輯、制作策劃。從事中國上古史及古文字研究,整理《甲骨續(xù)補編》(甲編),著有《甲骨文與神話傳說》;另發(fā)表論文近百篇。
序言
篇前
一、國事概要篇
第一章 商族起源
第二章 殷商世系
第三章 商都屢遷
第四章 殷商方國
二、政治制度篇
第五章 殷王稱號
第六章 殷商史官
第七章 圖騰崇拜
第八章 奴隸遭遇
三、社會生活篇
第九章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第十章 天文氣象
第十一章 醫(yī)藥衛(wèi)生
第十二章 居住環(huán)境
四、學術文化篇
第十三章 殷商文字
第十四章 宗教思想
五、工藝美術篇
第十五章 銅陶骨玉
第十六章 蠶桑紡織
篇后
附錄 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