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作序推薦:本書的論述細致而深入,可以為很多父母提供借鑒。
·真誠解讀央視紀錄片《鏡子》中反應的家庭教育問題:親子沖突、情感困境、問題少年.....
·作者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有著40余年對孩子常見行為的研究經(jīng)驗,從父母與孩子的依戀關系入手,深入剖析不健康原生家庭是如何傷害孩子的,并提出原生依戀關系的6種建立方式。
·通過這本書,父母可以看見:
1.每個人都不是孤島,需要被看見,被連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見,溝通才成為可能。
2.父母和孩子一旦關系出了問題,孩子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回應,內心不被看見,就很容易出現(xiàn)對抗和拒絕父母的行為,比如逆反、挑釁、疏離等。
3. 依戀關系是一切社交關系運轉的基礎,忽視這一定律,會讓各類關系都陷入困境。
4.比起與父母關系親密的孩子,與父母關系疏離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創(chuàng)傷。
5.欺凌實質上是依戀缺失的惡果。
6.青春期的性,經(jīng)常表達的是一種未被滿足的依戀需求。
7. 父母*的責任,是充當孩子和社會之間的緩沖器。
推薦序
有回應,就有了光;無回應,即絕境
| 武志紅 |
我發(fā)明過一個小練習,方法非常簡單:安靜,閉上眼睛,花5 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松后,想象一個嬰兒在你身邊,他會在哪個位置?他是什么樣子?什么神情?看著他,他會和你構建一個什么樣的關系?他,便是你內在的嬰兒。
有一位女士做練習時,看見的是一個死嬰,稍微碰觸嬰兒的身體,就能感到刺骨冰冷。我引導她進入嬰兒身體進行感受,她感受到的是非常強烈的絕望和仇恨,這讓她十分困惑:我為什么會看見這么恐怖的情景?
后來,她從母親那里了解到,在她的嬰兒期,家里很窮,爸爸經(jīng)常不在家,母親工作非常辛苦,身邊也沒人幫忙。母親每天上班前,就把女兒放在床上,圍一圈被褥,防止她摔下去。沒有媽媽在身邊,她得不到足夠的照料,長時間孤獨。即使哭得再用力,媽媽也不會回來,內心總是得不到回應,不被看見,她漸漸絕望了,不再哭鬧,變成了一個很乖的孩子。長大后,她變成了一個看上去很好的人,處處把別人的感受放在首位,這讓她擁有了很好的人緣。她從未覺得自己有什么問題,可是當她做了媽媽后,問題終于爆發(fā)出來,她發(fā)現(xiàn)自己非?謶趾秃⒆又g的親密關系。
看見,就是回應
看見,就是回應;回應,就意味著自己被看見了。很多成年人在得不到期望的回應時,情緒尚且會激烈波動,更何況幼小的孩子,他們更是如此。所以,許多客體關系心理學家們都講到一點:對幼童來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并且,幼童獲得回應的數(shù)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在親子關系中,回應,像一縷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了被愛、被理解、被看見。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學三論》中講到一個故事:一個三歲男孩在一間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說話!我害怕,這里太黑了。阿姨回應說:那樣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就帶來了光。
沒有回應,孩子就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見;有回應,就有了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溫暖。
寫到這兒也想講一句,如果你活到現(xiàn)在,雖然心中種種痛苦,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基本還是一個所謂正常人,擁有正常的心智和人際能力,那么你就需要對父母表達一點感激。因為這必然意味著,父母至少完成了以下功能不停地回應你,讓你被看見,并感覺到她的存在,從此,你和這個世界有了豐富而高質量的互動關系。由此,你會體驗到,父母基本是善意且可靠的,你可以坦然地在和父母的關系中,表達各種需求和各種生命動力,并且愿意坦然承認自己是個孩子,不如父母強大。
在關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見
當孩子能與養(yǎng)育者建立基本滿意的關系,即使沒能得到父母百分之百的回應,孩子也會感到,他的需求父母大體上是可以理解的,他是能被父母看見的。這樣的孩子會獲得對世界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然而,當孩子無法和養(yǎng)育者建立滿意的關系,即便養(yǎng)育者勞心勞力,孩子也全然感覺不到父母的愛,感覺不到自己在關系中被看見。這種情況下,父母的付出全是白費,由此,親子沖突在所難免,教養(yǎng)也變成了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所以,精神分析有這樣一句話:關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關系;貞,讓關系得以變得柔和并融洽;而關系則是回應的前提。
父母們得知道,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才是根本。相比起來,培養(yǎng)孩子的技能,沒有那么重要。特別是,不能在培養(yǎng)孩子技能時,和孩子構建一個非常糟糕的關系,那絕對是舍本逐末。
一個穩(wěn)定而高質量的依戀關系,對一個人是極大的祝福。如果生命由此開始,那會是非常幸福的。
這件事情,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父母與孩子構建什么樣的關系,這是家庭教育中最根本的東西,而在融洽的關系中不斷地回應孩子,也有助于讓關系更為融洽。
回應是一件需要技術含量的事,不僅要回應,而且還要及時回應;貞患皶r,也影響關系的好壞。通過記錄母嬰互動的視頻發(fā)現(xiàn),嬰兒常常會通過挺小肚子,來尋求媽媽的安撫。因為,在子宮里,嬰兒是通過臍帶與媽媽連在一起的。如果媽媽能看見這一點,及時回應孩子,孩子就會很開心?扇绻麐寢尯雎粤诉@個信號,嬰兒就會有所失望。如果連接多次被忽略,一些嬰兒甚至會再也不做這個動作。
正如我在開頭提到的那位看見死嬰的女士,因為幼年長久處于匱乏回應的狀態(tài)下,就會慢慢放棄對回應的渴望,并在極有限的回應和孤獨中形成一個脆弱自我。這個脆弱自我,只有在基本孤獨、偶有回應的狀態(tài)下,才能保持慣性的平衡。
當她們變換身份成為父母時,親子關系中對于回應的強大需求會瞬間穿透她的自我,喚起她對回應的強烈渴望與恐懼,幾乎沖毀她的自我之殼。這樣的人,通常會成為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這樣的孩子,因為從小安靜順從,長大后很容易跟外人搞好關系,但是回到家卻是眉頭緊皺,無法從容地面對家庭關系,特別是親子關系。
這是一個細膩的過程,這本書對此有很細致的論述。即使這些觀點未必獲得所有人的贊同,但深入地論述這個過程極為重要,它可以給為人父母者提供很多借鑒。
當孩子被看見時,父母也看見了自己
如果父母與孩子總能有精準而及時、甚至是同時的回應,那就成了最迷人的事情。
這樣說,可能會讓父母感覺到很有壓力,但其實,精準回應并沒有想的那么難。一個網(wǎng)友講到她的故事:
兒子和外婆玩,我就去洗臉。他瘋得很高興,突然跑來說:
媽媽,媽媽。我對他說:嗯,媽媽在洗臉。這時我突然意識到,他是想告訴我他很高興。我問:你是不是很高興啊?他嗯了一下自己就跑開了。
很多哲學家表達過這一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放到這個故事中就是,媽媽回應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在那一刻被確認了,被看見了,于是便存在了。因為媽媽在這一刻是存在的,孩子也有了存在感。
在無回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是安靜而孤獨的。他們不向別人發(fā)出聲音,不求別人回應,也很難回應別人。有一位看上去很安靜的女子告訴我,她一直封閉自己,不求別人關心,也不關心別人。關于童年,她最常有的記憶是,媽媽痛苦,她逗媽媽,但媽媽板著臉沒做任何回應。而長大后,她也特別恐懼各種關系,尤其是和媽媽的關系,既糾結又矛盾。
準確而及時地回應別人確實重要,不過,比這一點更關鍵的,是我們首先要意識到:關于互動的人格特征,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它可以改變。
講到這里,關于我們如何做父母,恐怕你已有了答案先跟孩子搞好關系,在關系中準確而及時地回應孩子,當孩子被看見時,父母也看見了自己。
目錄
推薦序 有回應,就有了光;無回應,即絕境 武志紅
第一部分
在關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見
第1章 關系: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臍帶 002
行為問題的背后,幾乎都是關系問題 004
角色缺位,導向錯位 006
有利的關系一旦建立,不利的關系就不會再產(chǎn)生了 008
孩子不說,不代表不需要 010
第2章 依戀關系,一切社交關系的基礎 013
依戀:關系中的地心引力 015
孩子需要在關系中找到方向 017
表面是背叛,內心是沖突 021
親近和疏遠:一個硬幣的正反面 022
第3章 原生關系、派生關系和替代關系 028
基地外的安全保護圈:派生關系 029
情感出外遇,關系被替代 030
建立原生依戀關系的6種形式 032
第4章 教養(yǎng),是一種權利關系 039
天生教養(yǎng)權威的喪失 041
關系賦予教養(yǎng)權利 043
一邊忽視孩子,一邊給孩子貼標簽 045
第5章 依戀,讓關系得以歸位 049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050
支撐父母心甘情愿的原動力 053
讓孩子愿意聽父母說話 057
讓孩子跟父母更親近 058
讓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 060
讓父母成為孩子的引導者 061
讓孩子愿意為了父母努力 063
第二部分
不被看見的孩子,自我難以健全
第6章 逆反心理 068
親子關系減弱,逆反心理增強 070
逆反心理的雙重作用 072
虛假的獨立 076
示威和屈服 078
助力還是壓力 080
第7章 逃避感受 084
感知不到脆弱,也是一種心理創(chuàng)傷 086
與父母關系疏離的孩子,失去了天生的抗壓保護 087
與父母關系疏離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傷害 089
與父母關系疏離的孩子,無法表達脆弱 092
同伴關系,本身就是不安全的 094
第8章 超齡兒童的學齡前綜合征 099
外表成熟得像大人,內心幼稚得像小童 102
成熟:分裂與凝聚的協(xié)奏曲 103
人格上要獨立,情感上要先依賴 107
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看不到孩子 112
第9章 沮喪感與攻擊性 123
與父母關系越疏離,越容易產(chǎn)生攻擊性 126
親子關系缺失,激發(fā)了孩子的攻擊性 130
第10章 欺凌問題 138
與父母關系越疏離,越容易面臨欺凌問題 141
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變成欺凌者 144
欺凌,是為了滿足依戀的饑渴 146
父母的角色越缺位,孩子越容易被傷害 148
欺凌,讓孩子更不被看見 151
堅硬外殼下的脆弱生物 153
第11章 扭曲的性意識 158
性,依戀饑渴的表現(xiàn) 161
性,逃避脆弱的方式 162
先關系,后性行為 166
第12章 成績不佳 169
依戀關系穩(wěn)固,孩子才有勇氣探索未知世界 171
綜合能力,不成熟孩子欠缺的特質 172
逃避了脆弱,就失去了試錯的機會 174
依戀,最后的學習動力 175
打開學習大門,先贏得孩子的心 177
第13章 孩子的社交問題 179
害羞到底是不是缺陷 179
多跟孩子玩并不能提高社交能力 180
孩子更需要依戀而不是朋友 184
同伴無法消除孩子的無聊感 186
和同伴交流無法提升孩子的自尊 189
同伴不能代替兄弟姐妹 191
依戀競爭 193
第三部分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第14章 讓孩子歸巢 200
友好地與孩子拉近關系 202
給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東西 206
鼓勵孩子依賴 211
做孩子的航標 214
讓孩子重新歸巢 216
第15章 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 221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需求 222
先修復關系,再糾正行為 224
不給別人取代自己的機會 227
身體分離,心靈也要保持聯(lián)系 228
培養(yǎng)別人無法取代的親密感 230
不要強行親近孩子 231
第16章 喚醒父母的教養(yǎng)直覺 234
父母更需要被管教 235
自然管教的七條原則 239
第四部分
如何在數(shù)字時代守護我們的孩子
第17章 扭曲了的數(shù)字革命 260
我們需要的是關系,而不是消息 261
孩子為什么會有空洞感 263
數(shù)字時代的依戀現(xiàn)象:游戲、網(wǎng)絡欺凌和色情內容 269
第18章 拉回迷失在數(shù)字時代的孩子 272
數(shù)字時代的社交時機 275
為孩子清除數(shù)字時代的誘惑 276
先玩滿足依戀,再玩電子游戲 278
先做孩子,再認清世界 281
父母是孩子和世界的緩沖器,而不是媒介 283
奪回迷途的孩子 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