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哲學論叢》為西北大學哲學學院主編的系列論文集,收錄西北大學哲學學科教師的年度學術論文,論文主題涵蓋哲學一級學科的所有內容。本論文集每年出版一集,當年的論文專欄根據(jù)收到的論文加以編排。
西北大學作為西北最古老的現(xiàn)代大學,其哲學學科也擁有近百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20年代,西北大學便設立哲學門,涌現(xiàn)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學者。改革開放之后,哲學也是恢復較早的本科專業(yè)之一,40年來培養(yǎng)了大批高質量的優(yōu)秀人才。從事哲學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也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堅持下來,并滲透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在國家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開展“雙一流”建設的大好形勢下,西北大學領導高度重視,決定復建哲學學院,我相信這將使哲學步人加速發(fā)展的快車道。
70年來,哲學在中國有過十分坎坷的經(jīng)歷。1952年院校、學科、專業(yè)撤并,全國只剩下北京大學一家哲學。后來雖然哲學在小部分學校有所恢復,但直到改革開放,絕大部分原來很有影響的學校都中斷了哲學20多年,有一些甚至連學者傳承都斷了。改革開放以后,絕大部分學校都恢復了原有的哲學專業(yè)和學科,但又面臨市場經(jīng)濟沖擊的嚴峻考驗。不少教師轉行,留下的教師在經(jīng)濟和學術的雙重壓力下堅持前行。據(jù)我所知,哲學在西北大學的遭遇是哲學在中國的一個典型例子。我對曾經(jīng)的耽誤感到遺憾和難過,對曾經(jīng)的持守和現(xiàn)在的發(fā)展表示欣慰和敬意。
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理論思維無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種生來就有的素質。這種才能需要發(fā)展和培養(yǎng),而為了進行這種培養(yǎng),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別的辦法。”①恩格斯把一個民族的崛起和偉大跟哲學理論思維明確地聯(lián)系起來是有深刻道理的。在西方,古希臘之所以對后來的西方文明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是跟它的理論思維和理性探索分不開的。這種思維和探索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xiàn),即便在重視實用的古羅馬,自然法的理論以極強的力量涌動著;即便在被稱為“黑暗千年”的中世紀,數(shù)學和邏輯這些純粹理性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這些綿延不斷的、非功利的理性求知精神,在近代科學革命的條件下,成為工業(yè)革命、思想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學以致用、經(jīng)世致用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取向。占據(jù)中國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學說以輔佐政治、穩(wěn)定秩序、教化民心為己任,佛教和道教也總在人間留下世俗關懷。百多年來,由于西方強勢文明的沖擊,“救亡圖存”和“奮起直追”使我們的文化不僅變得更加功利化,而且變得更加工具化。哲學被不斷邊緣化實在是難以避免的事情。非功利的哲學反思和超越審視,似乎與經(jīng)濟和社會現(xiàn)實距離遙遠,一般民眾難以看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更摸不到兩者的利益相關。
哲學很久以來被人們蔑稱為“無用之學”,盡管有些人站出來予以糾正,稱哲學有“無用之大用”,或“無用而自由”,但即使從價值兌現(xiàn)的實用角度看,哲學從來不是無用之學,它最終能夠促進個人和社會的長遠利益、滿足物質和精神相一致的需求,這是被中外歷史和現(xiàn)實無數(shù)次昭彰的事實。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①的著名論斷,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很少有人注意這句話的所指。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結尾用這句話,呼應一開始批判“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活動的意義”,以及“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fā)展了”這兩種傾向。就是說,舊唯物主義滿足于對世界的直觀的解釋而不去能動地改造世界,而唯心主義“抽象地”而不是用感性活動能動地改造世界;兩者殊途同歸,都“不知道現(xiàn)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②由此可見,“改造世界”和“解釋世界”不是對立關系,而是遞進關系。
總序
馬克思主義哲學
論人的生存與宗教崇拜
論融會馬克思主義與儒學
“中”之自然存在論意蘊
馬克思的生產現(xiàn)象學初探
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內在貫通
中國哲學
從《周易》舊實學到中國新實學
王陽明的良知論和知識分子的道德問題
在德行詮釋學與關學之間
試析漢代儒學的基本特征
“舍空而合神”與“坐忘而體道”:?斯嘏c莊子之會通
“中國哲學詮釋學五層次理論”論綱
“理”在什么意義上先于“氣”?
外國哲學
四十年來國內分析哲學的演變歷程及其影響
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五重否定
愛欲與德性
日常生活中的建構性
黑格爾的歷史觀念及其在馬克思和克爾凱郭爾
那里的變化
宗教學
當代中國居士佛教的使命與挑戰(zhàn)
密宗祖師對文殊信仰的推動
略談彌陀凈土信仰的歷史形態(tài)與現(xiàn)實意義
般若學與玄學的合流對僧詩創(chuàng)作的影響
10-13世紀的宗教思想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多元文化
彝族與道教關系的思想文化意義
方東美對華嚴宗哲學精神的詮釋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