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先世竄于中亞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ń袼拇ń停。二十四歲以前,在蜀中讀書、任俠,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曾跟任俠有氣,善為縱橫術(shù)的趙蕤學習,少任俠,好神仙。開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歷江漢、洞庭、金陵、揚州等地,后于安陸(今屬湖北)入贅故相許圉師家,娶其孫女,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約開元十八年初入長安,結(jié)交張垍等人,后失意歸。開元二十四年寓居東魯任城,與孔巢父等游,號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由玉真公主推薦,應詔入京,供奉翰林。三載春,因遭讒毀,被賜金還山。后漫游梁宋,與杜甫、高適同游。復游齊魯、吳越。十一載,北游幽薊。翌年秋,又南游宣城,后至金陵、廣陵。安史亂起時在梁園,后隱于廬山。永王璘經(jīng)略南方軍事,召李白入幕。至德二載(757),李璘被殺,李白系潯陽獄,后定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流放途中遇赦。東歸江夏,游洞庭,下金陵,至當涂依族叔李陽冰。上元二年(761),聞李光弼自臨淮率軍平叛,曾請纓從軍,半道病還。代宗寶應元年(762)病卒于當涂。李陽冰受托編其集為《草堂集》,并作序。李白為盛唐詩歌最杰出的代表,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儒、道、縱橫諸家及任俠精神對他均有顯著影響,而極為強烈的用世要求、建功立業(yè)的宏偉抱負與不屈己、不干人、蔑視權(quán)貴、蔑視禮法、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則是其思想性格的基本方面。其詩歌創(chuàng)作舉凡對日趨腐朽的統(tǒng)治集團的強烈抨擊與批判,對自己高昂熱烈的愛國感情的抒寫,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尖銳矛盾和蔑視權(quán)貴、反抗封建束縛精神的表現(xiàn),對祖國壯偉秀麗山川的描繪和對盛唐時代生活美的反映,都貫串著他的思想性格。其詩歌風格兼有豪放與飄逸、壯麗與明秀之美,而統(tǒng)一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真率。想象豐富奇特,瞬息萬變,極具浪漫色彩。諸體中除七律現(xiàn)僅存八首外,各種體裁均有佳作,七言古詩、五七言絕句尤稱圣手。歷代注本中以清王琦《李太白集輯注》較善。近人注本有瞿蛻園、朱金城合編之《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編之《李白全集編年注釋》,詹锳主編之《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等。今人郁賢皓有《李太白全集校注》。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市),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市西南)。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遠祖杜預系西晉名將名儒,祖父杜審言為武后朝著名詩人,他們對杜甫的儒家思想、功業(yè)追求、詩歌創(chuàng)作均有重要影響。杜甫七歲能詩。年十四出入于東都翰墨之場。二十歲開始漫游吳越,二十四歲回到洛陽,應舉未第。二十五歲復游齊、趙。天寶三載(744),結(jié)識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同游梁、宋,在宋時遇高適,三人同游,慷慨懷古。后又與李白游齊、魯。天寶五載至長安。六載,應舉落第,遂居留長安。先后獻《三大禮賦》《封西岳賦》,并投詩干謁權(quán)貴。十四載擢河西尉,不赴,改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歲末赴奉先(今陜西蒲城縣)探望妻子,時安史叛軍已陷洛陽迫近潼關(guān)。十年困守長安的生活,將杜甫鍛煉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避亂鄜州時,得知肅宗已在靈武即位,遂冒死前往投奔,半道為叛軍所俘,陷居長安。至德二載(757)夏,間道奔赴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不久即因上疏救房琯觸犯肅宗。九月長安光復,攜家返京供職。乾元元年(758),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是年冬,曾至洛陽,親見戰(zhàn)爭對人民造成的慘重傷害。二年秋,棄官攜家赴秦州(今甘肅天水)、轉(zhuǎn)同谷,生活陷于絕境。復由同谷入蜀,于歲末抵達成都。在友人資助下于西郊浣花溪畔營建草堂,開始了一段相對平靜的生活。上元二年(761)七月,友人嚴武自成都尹入朝,杜甫送至綿州。適遇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亂,遂輾轉(zhuǎn)徙居綿、梓、閬州。廣德二年(764)嚴武再度鎮(zhèn)蜀,表署杜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稱甫為杜工部)。永泰元年(765)正月辭幕歸草堂。四月,嚴武卒,五月,攜家沿江而下,在云安(今云陽)因病逗留約半年。大歷元年(766)夏至夔州(今奉節(jié)),得都督柏茂林之助,在夔州首尾居留三年。大歷三年三月,離夔州出峽,先后漂泊江陵、公安、岳陽、潭州、衡州等地。五年冬病卒。
杜甫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其詩歌創(chuàng)作對唐代由極盛轉(zhuǎn)衰時期的社會生活作了全面深刻的反映,舉凡戰(zhàn)亂的破壞、人民的疾苦、統(tǒng)治者的腐敗、貧富的懸殊、軍閥的跋扈叛亂,乃至一些重大的軍事事件,在他筆下均有及時而鮮明的反映,并貫注著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被后人稱為詩史。其中熔述志抒懷、敘事繪景、縱橫議論為一體,將個人經(jīng)歷遭遇與時事政治、人民生活融合的長篇,以及以下層人民的苦難為內(nèi)容,帶有敘事性的短篇,都是對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在古體詩的創(chuàng)作中,極大地提高了詩的寫實技巧和敘事藝術(shù),并能以高度概括的藝術(shù)手段揭示出生活的本質(zhì)。在古代詩史上,杜甫既是集大成者,又是開新世界者。他在詩歌體裁上,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尤其是長律)均達到一流水平,對七律的發(fā)展提高更有巨大貢獻。不僅用七律來反映廣闊的現(xiàn)實生活,抒寫人民的苦難,抒發(fā)憂國憂民的情懷,從而極大地擴展了七律的生活容量與政治內(nèi)涵;且能運古于律,既格律精嚴,字句烹煉,而又氣勢磅礴,意境渾融,極大地提高了七律的藝術(shù)品位。晚年大量創(chuàng)作七律拗體,以表現(xiàn)內(nèi)心郁勃不平之氣,在藝術(shù)上也有明顯創(chuàng)新。在藝術(shù)風格上,創(chuàng)造了極富時代特征和個性特征的沉郁頓挫風格,思想的深厚博大,感情的深沉凝重,意境的沉雄悲壯,表現(xiàn)的回環(huán)起伏、波瀾曲折,構(gòu)成了融時代悲劇與個人悲劇為一體的具有崇高悲壯色彩的詩風。與此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極其錘煉精工的詩歌語言。通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苦心經(jīng)營,達到毫發(fā)無遺憾下筆如有神的程度。而這種錘煉,又與創(chuàng)造渾然一體的詩歌意境結(jié)合,顯得字烹句煉,力透紙背,又具整體流貫的氣勢。此外,為了擴展詩歌的容量,在古體、律體中大量創(chuàng)作組詩,并加以精工的組織經(jīng)營,也是杜甫的一大創(chuàng)造。有集六十卷,已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為后世杜集祖本。清代著名杜集注本有錢謙益《錢注杜詩》、仇兆鰲《杜詩詳注》、浦起龍《讀杜心解》、楊倫《杜詩鏡銓》等。今人張忠綱等有《杜甫全集校注》,謝思煒有《杜甫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