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的“普遍性”與“個別性”之關系,尤 其“普遍性”的具體內涵,是理解典型論在中國發(fā)生 與衍變的關鍵。本書認為,典型論在20世紀中國的衍 變歷經(jīng)三個階段。 階段,從維新變法時期到1942 年,可稱之為興起階段。該階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 ”維度的內涵主要表現(xiàn)為 (民族)意識。第二階 段,從1942年到1976年,這是典型論在中國的發(fā)展和 異化階段。該階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維度的內涵 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意識。第三階段,從1977年到20世紀 90年代,這是典型論在中國的復活和消解階段。該階 段典型概念的“普遍性”維度的內涵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 意識。通過對文學典型論中三種意識變遷過程的梳理 ,本書認為文學典型論實質上是一種有關現(xiàn)代國民想 象的方法論。
導論 作為想象國民之方法的典型論
一、歷史的反復
二、國民想象與民族想象、 想象
三、國民的批判與改造:近代中國國民想象的正反兩面
四、典型論的構造
五、作為典型論之前提的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
六、“個別性-普遍性”與“個人- ”:釋黑格爾的“這一個”
七、關于研究方法的幾點說明
編 意識與典型論的興起
章 清末民初小說人物理論的發(fā)生
一、小說與
二、清末小說價值之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作之困境
三、近代小說人物理論的發(fā)軔與“人物形象”觀念的初步形成
四、小說與社會有機統(tǒng)一觀念的誕生
五、典型論的萌芽:呂思勉的《小說叢話》
第二章 文學革命與革命文學語境中人物理論的發(fā)展
一、周作人與再現(xiàn)現(xiàn)實原則的確立
二、再現(xiàn)現(xiàn)實原則下的人物共性與個性之探索
三、階級性在普遍性中的生長
第三章 抗日戰(zhàn)爭與典型論中 意識和階級意識的糾葛
一、階級意識與 意識之爭:胡風與周揚的典型論戰(zhàn)
二、 意識勝出:胡、周之爭的反響
三、國共關系的變化與典型論中 意識向階級意識的轉移
第二編 階級意識與典型論的發(fā)展和異化
第四章 階級性 地位的確立
一、階級性如何成為 高的普遍性
二、毛澤東的“ 典型論”
三、蔡儀:階級性本位的典型論美學體系的構建
第五章 典型話語的泛化
一、蔡儀的嘗試:以典型論詩畫
二、“典型事件”對人物的規(guī)范作用
三、林煥平:“典型情感”及其他
第六章 典型人物的資格:新的群眾和新的英雄
一、關于“新的人物”的困境
二、非英雄主義的英雄:從“新的群眾”到“新的英雄”
三、不可以寫小資產階級
四、寫“比真英雄 英雄的典型英雄”
第七章 圍繞“階級本質”的搖擺
一、“雙百”方針與《共產黨人》專論
二、“社會本質”:一種曖昧的提法
三、巴人“代表說”的前后變化
四、“個性說”與“人性論”
五、“共名說”與“性格核心說”
六、“必然與偶然的統(tǒng)一說”
七、“ 典型論”:“三突出”原則與典型論之死
第三編 個體意識與典型論的復活和消解
第八章 典型論的復活
一、批判“文藝黑線專政”論與典型論的回歸
二、“階級本質”的衰微與“個性出典型”的提出
第九章 根基與危機:典型論中的魯迅、恩格斯和黑格爾
一、發(fā)掘魯迅
二、重讀恩格斯
三、發(fā)現(xiàn)黑格爾與“中介說”的誕生
第十章 走向消解
一、從中心走向邊緣
二、普遍性的擴張和個別性的凸顯
三、性格組合論與典型論的消解
參考資料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