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海外珍藏漢語文獻與南方明清漢語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收錄了利用域外珍藏漢語文獻對早期粵語、閩語、客語、吳語及南方官話進行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成果。作者除了中國大陸學者,還有6位中國香港籍學者和10位外國學者;所收36篇論文中,發(fā)表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共14篇。本書是一部體現(xiàn)該研究領(lǐng)域國際水平的論文匯編。
本書匯聚了這一研究領(lǐng)域最值得一讀的經(jīng)典文獻,研究者必備。
漢語作為一種典型的孤立語,漢字作為一種意音文字,與西方的語言文字大相徑庭,很早便引起西方宗教界和知識界的興趣。明末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羅明堅和利瑪竇1583-1588年間在廣東肇慶編纂了《葡漢辭典》,這是現(xiàn)存的第一部中西詞典,也是最早以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系統(tǒng)拼寫漢語的嘗試。利瑪竇1605年為四篇漢字文章加了羅馬字拼音并正式刊行,稱為《西字奇跡》。另一位耶穌會士金尼閣1626年出版《西儒耳目資》,用羅馬字如實描寫了當時通行的官話的語音。17世紀陸續(xù)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迪亞茲、衛(wèi)匡國、卜彌格、安文思、何大化、萬濟國和李明等都用羅馬字為當時的官話注音,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官話語音文獻。與此同時,菲律賓的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也編寫了一些漢語文獻,其中有一份用羅馬字注音的閩南話一西班牙語對照詞表。
羅常培先生于1930年發(fā)表《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把《西字奇跡》和《西儒耳目資》的拼音方案稱為“利一金方案”,并予以高度評價:第一,用羅馬字分析漢字的音素,使向來被人認為繁雜的反切,變成簡易的東西;第二,用羅馬字注明字的字音,使現(xiàn)在對于當時的普遍音,仍可推知大概;第三給中國音韻學研究,開出一祭新路,使當時的音韻學者如方以智、楊選杞、劉獻廷等,受了很大的影響。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知道,第一部正式刊行的漢語語法是萬濟國1682年于福州寫定,1703年于廣州首版(其時作者已離世16年)的《華語官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這部語法書近些年才有柯蔚南(W.South Coblin)先生的英譯本和姚小平、馬又清先生的中譯本,在漢語語言學界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
清康熙后期由于禮儀之爭而引發(fā)全面禁教,傳教士在華的活動幾乎銷聲匿跡。到了1814年,英國新教傳教士馬士曼在賽蘭坡出版了《中國言法》(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1815-1823年間,另一位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澳門出版了第一部漢英一英漢對照字典《華英字典》,西方人編寫、出版有關(guān)漢語的論著,又開始活躍起來。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新教傳教士、殖民地官員等蜂擁來到中國沿海及華人眾多的東南亞,編印了數(shù)以百計的漢語方言文獻,其中就有大批羅馬字注音的圣經(jīng)、辭書和課本等,涉及的方言區(qū)有粵、閩、客、吳、贛和官話等,涉及的方言點有香港、廣州、潮州、梅縣、廈門、漳州、福州、興化(今莆田)、建寧(今建甌)、邵武、海南、溫州、臺州、寧波、紹興、杭州、蘇州、上海、漢口、成都、青島、登州(今蓬萊等地)、獻縣、北京等幾十個,大部分都在南方地區(qū)。
海外學者較早利用傳教士、漢學家的漢語文獻來研究早期的漢語,如1913年Johann Heinrich Vomel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博士論文Der Hakka-dialekt是有關(guān)客家方言的第一部博士論文,就利用到巴色會傳教士大量的客家方言文獻。1915-1926年間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用到的三十多個漢語方言點的語料,除了他自己親自調(diào)查所得,也有相當部分來自傳教士文獻。最近幾十年來,我們比較熟知的海外學者如羅杰瑞、柯蔚南、橋本萬太郎、余靄芹、楊福綿、馬西尼、張洪年、柯理思、曹茜蕾、貝羅貝、古屋昭弘、高田時雄、秋谷裕幸等等,也都在上述學術(shù)領(lǐng)域做出自己的貢獻。
羅常培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初撰寫《廈門音系》時,已經(jīng)充分注意和利用英國傳教士麥都思、杜嘉德、甘為霖的閩南方言文獻。1957年黃典誠先生的《建甌方言初探》一文便主要是利用閩北韻書《建州八音》和1922年上海圣公會出版的建甌話《新約全書》來勾勒建甌方言的概貌;1990年李如龍先生的《建甌話的聲調(diào)》一文,除了利用《建州八音》的音讀材料之外,還引用了1901年W.C.White編寫的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Kien-Ning Dialect(《華英建寧方言字典》),以描述建甌方言聲調(diào)二百年間的發(fā)展演變。最近幾十年,比較早而且比較系統(tǒng)地搜集、整理和研究海外早期漢語方言文獻的學者是游汝杰先生,他于2002年出版《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學著作書目考述》一書,是有關(guān)漢學家、傳教士漢語方言文獻的版本、目錄集成,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李煒,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現(xiàn)任廣東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重大社科項目“海外珍藏漢語文獻與南方明清漢語研究”首席專家。著有:《清代琉球官話課本語法研究》(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現(xiàn)代漢語》(第二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莊初升,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國家重大社科項目“海內(nèi)外客家方言的語料庫建設(shè)和綜合比較研究”的首席專家。主要著作有:《南雄珠璣方言志》(第二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福建雙方言研究》(第二作者,漢學出版社1995)、《粵西客家方言調(diào)查報告》(作者之一,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樂昌土話研究》(第二作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香港新界方言》(第二作者,香港商務(wù)印書館2003)、《連州土話研究》(第四作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粵北土話音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韶華集——漢語方言學論稿》(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編者之一,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漢語方言地圖集》(編者之一,商務(wù)印書館2008)、《韶關(guān)土話調(diào)查研究》(第二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廣州方言民俗圖典》(語文出版社2014)、《瀕危漢語方言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